其實魏蜀吳都有自己的「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之一就是隆中對。

隆中是地名,位於現在的湖北省襄陽市西20里的山區,位於襄城區、南漳縣、谷城縣三個區縣的交接處,也是諸葛亮出山之前的大本營。

「對」的意思就是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簡稱「對」。

可以理解為現在最為流行的商業計劃書,就是好多投資人和創業者們經常說起的BP。

好了,背景知識就不多說了,凡是看過三國都會對這段故事有所了解,那麼既然為「對策」,另外兩家的孫、曹就沒有拿得出手的「隆中對」嗎?我們知道在三國演義當中,羅先生還是尊劉抑曹的,所以不大會濃墨重筆的去宣傳曹、孫兩家版本的「隆中對」,哪怕這兩個版本更加的靠譜。

接下來,我們來比較下三個版本的「隆中對」,看看究竟誰的更靠譜。

先來看最熟悉的諸葛亮版。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簡單說來諸葛亮就是讓劉備取了劉表的荊州,再拿下劉璋和張魯統治的西川和漢中,避開中原主戰場,把四周的鄰居關係弄好了,等中原主戰場上的曹操和孫權血拚的時候,再兩路出兵。

這裡面的幾個問題,需要交代清楚,因為從這一時刻起,劉備就已經不對諸葛亮真心的看好。

1、劉備和諸葛亮的政治理念不同,劉備是要稱王稱帝,而諸葛亮的政治抱負是要光復漢室,這一點就像曹操和荀彧的關係一樣,是非常微妙的。

劉備可不想在自己身邊弄出來一個荀彧來,因為曹操重用了荀彧之後,再處理起來荀彧實在是難上加難。

這也就能夠解釋清楚為什麼劉備拜了諸葛亮為軍師,可在歷次軍事行動上卻從來沒有使用過諸葛亮,直到自己夷陵大戰慘敗病故,都沒有真正的使用過諸葛亮,這次隆中對是起因。

2、隆中對中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主力配置的問題,如果劉備的主力留在荊州,而使用其他大將搶奪兩川的話,還是一個可以採用的路線圖。

而主力進川之後,暴露出來的三大問題一是荊州留守的力量配置明顯不足,試想即便關羽不主動出擊打曹操,如果是曹操或者孫權全力進攻荊州,關羽的兵力是根本守不住荊州的。

而且荊州和西川的路途遙遠,根本不會有援兵能夠及時趕到;另外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從漢中起兵走祁山的線路險惡,補給的問題根本解決不了,後來諸葛亮每次出兵都必須速戰,每次都因為糧草供給不足而大敗,這個敗因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是沒有考慮清楚的致命問題。

那麼,隆中對前半段奪取幾塊地盤是策略是可以的,但後面的軍事配置是錯誤的,因為關羽的守軍根本不夠實力再去進攻,而漢中那邊糧草不足,也不可能有進攻勝算的機會。

採取了隆中對,就只能是後來演義中的結果;最後一個問題,就是脫離了主戰場意味著中原人才的遠離,這一點上更加致命,蜀漢政權後期人才儲備的短板爆發出來,因為可以挖掘培養的只能是西川和漢中這些偏遠地方的人,其眼界其胸懷與中原賢士都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人才的差距最終導致了蜀漢政權的衰亡。

所以劉備聽完諸葛亮的BP之後,真的是腸子都悔青了,早知道還三顧茅廬幹啥呢,言過其實不堪大用說的其實是諸葛亮而不是馬謖。

我們再來看看曹操集團和孫權集團的「隆中對」吧。

曹操版的是他的人力資源總監毛玠提出的,玠語太祖曰:「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

今袁紹、劉表,雖士民眾強,皆無經遠之慮,未有樹基建本者也。

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比起諸葛亮的長篇大論,毛玠說的是言簡意賅: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只有13個字,但卻字字都說在了點上。

曹操按照這13個字的方針和策略,建立起來巨大的政治和軍事優勢,為一統江山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而毛玠除了「隆中對」之外,還有一大貢獻就是改變了曹操之前「唯才是舉」的招聘理念,改為「德才兼備」,這為曹魏政權的長治久安也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避免了才高德差的人員的混入,從而避免了大範圍貪腐的出現,從曹魏內部起到了政權穩定的作用。

如果論起來曹魏集團謀臣當中誰的功勞最大,當屬毛玠。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孫吳集團的隆中對版本,是由魯肅帶來的。

孫權在面試魯肅的時候,魯肅說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對於魯肅的這版BP,我們也是要一分為二的來看,首先肯定魯肅對於各家實力的清醒認識,力勸孫權漢室復興不現實,這一點上魯肅比諸葛亮要看的更清楚。

不能與曹操硬碰硬,要依據長江天險做文章,保住江南地區。

但其中的問題是魯肅認為曹操北方要平定處理的地方太多了,根本沒有精力顧及到江東地區,孫吳的政權是安全穩定的。

魯肅給出的具體路線圖就是滅黃祖和劉表,守住江東再徐圖霸業。

比較三家的隆中對,諸葛亮版偏激進、魯肅版偏保守,只有毛玠的不偏不倚切中要害。

魏蜀吳三家的歷史走勢,也因三版不同的隆中對,而早早的就決定了其命運和走向。

毛玠先生13個字平天下,值得32個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三國歷史中足以和隆中對相比的那些戰略構想

公元207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為其出謀劃策。諸葛亮審時度勢,分析當下局勢,提出千古傳頌的隆中對。隆中對為劉備的蜀漢大業規劃了內政、外交、軍事的方針策略,而後劉備按照隆中對行事,終成三...

三國戰略規劃大盤點

三國時期群雄紛爭,面對複雜的天下大勢,無數人茫然不知所措,但也有許多才能非凡之士提出過自己的獨到見解,這其中既有文臣,也有武將。本文就盤點一下史書上所記載各種戰略規劃,並評論其優缺點。諸葛亮 今...

「隆中對」應該這樣改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說,三分天下,占兩川而後荊襄川蜀兩路出兵,統一中原,興復漢室。這便是有名的隆中對。在此之前,魯肅也給他的東吳主子提出了四分天下或五分天下的計劃。一前一後,那我們 是不是可以理解...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