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雄圖:除了榻上策和隆中對,還有一個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不缺乏頂級的謀士,一個最出色的頂級謀士不僅要擅長臨陣決斷和決勝於千里之外,還要高屋建瓴對大勢作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並提出戰略雄圖。

這樣的謀士在三國也不乏其人,其中最出名的有三人,他們站在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極具戰略眼光的雄圖:一個是魯肅以及他提出的榻上策,一個是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還有一個你知道嗎?今天就說說三國時期的三大雄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周瑜把魯肅引薦給了孫權,兩人相談甚歡,在和孫權合榻對飲時,魯肅提出了江東版的「隆中對」:「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魯肅的這個榻上策和隆中對相似之處在於都要把荊州先拿下,不過它的重點在於和曹操兩強鼎立爭霸天下,其實就是二分天下而非三分天下。

之所以沒把劉備算在內是因為那時劉備還在到處流浪還沒有自己一塊穩定的地盤,聽魯肅話中之意,當時應該是官渡之戰已經結束,曹操戰勝了袁紹,也就是200年10月份之後了,而且當時劉備還沒有投奔劉表。

魯肅在200年提出的這個雄圖應該是很高明的,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魯肅和孫權顯然都沒算到劉備隨後不久就投奔了劉表,而劉表又早死,最後江東費盡精力得了大便宜的卻是劉備而不是孫權,天下三分而不是兩分了。

諸葛亮的隆中對廣為人知:劉備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答應出山,出手不凡,一策隆中對馬上鎮住了劉備「「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一樣高明自然是高明,只是諸葛亮沒想到兩點:第一,荊州對劉備重要,但是對江東孫權來說同樣重要,孫權是必欲得之而後快,只要有機會孫權一定不會放過,諸葛亮顯然低估了孫權的決心;第二,關羽的地位和性格造成了劉備手下無人有資格和關羽做搭檔,關羽一人獨大最後丟失了荊州,隆中對的設想成為了泡影。

其實除了魯肅榻上策和諸葛亮隆中對之外,三國還有一個高屋建瓴的雄圖較少為人所知,它就是袁紹謀取了冀州後沮授為他設計的雄圖規劃:「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之北,則渤海稽首。

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雖黃巾猾亂,黑山跋扈,舉軍東向,則青州可定;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眾北首,則公孫必喪;震脅戎狄,則匈奴必從。

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以討未復,以此爭鋒,誰能敵之?比及數年,此功不難。

沮授給袁紹設計的雄圖是:拿下冀州(已經得手),以冀州豐厚的人力物力剿滅黃巾軍和黑山軍,東取青州,西收并州,北吞幽州一舉坐擁四州之地,然後迎漢獻帝東歸,挾天子以令諸侯,再掃平天下諸侯。

可惜袁紹只聽見了前半部分,一步步按沮授的設想拿下了青州并州和幽州成為北方實力最為強橫的諸侯,後面」迎大駕於西京,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沒聽見去,否則的話,不誇張的說很可能真沒曹操什麼事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隆中對》竟然是魯肅先提出來的

提起《隆中對》,喜歡三國的人都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活現,...

三國十大謀士,誰排第一名?

一場戰爭的好壞除了指揮者的指揮外,謀士的出謀劃策在戰爭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諸候的成功與不成功關鍵就在領導者對謀士的運用。三國中謀士眾多,從而使長達百年的戰爭顯得更加波瀾壯闊,從而使我們在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