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的睿智和天真,天下三分可成,為何伐魏難於登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真假三國縱橫談:《隆中對》的睿智和天真

東漢末年群雄紛爭,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抓住機遇壯大自己,而那些草包即便遇到機會也會任由其溜走。

曹操擊劉備,袁紹不能乘其後,曹操征烏桓,劉表亦不能乘其後。

不過劉表比袁紹強一點,袁紹死不認錯,劉表能表示一下反省。

  劉備安慰劉表說:「沒關係,現在天下大亂,戰事頻繁,機遇還會有的。

」其實他心裡的潛台詞則是:「機遇常有,能抓機遇的英雄不常有。

  劉備雖然這麼說,但心裡特別著急,以他的聰明,他也知道曹操徹底平定北方意味著什麼。

對於北方,他恐怕再也沒有了染指的機會和餘地。

  劉備「三顧茅廬」是三國歷史的一場重頭戲,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這是虛構的歷史,但不管是諸葛亮自己寫的《出師表》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肯定了此事的真實性。

劉備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

  三顧成佳話,一對足千秋。

諸葛亮未出茅廬里,就發表了《隆中對》,對天下大勢作了預判。

也讓劉備覺得相見深晚,引為知己。

  我們先看看《隆中對》字面的意思:

  一、「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曹操的競爭優勢已經相當明顯了,地盤最大,而且擁有無數的軍隊,絕不能和他硬碰硬。

更重要的,他有別人所沒有的政治資本——天子!儘管皇帝只是一個傀儡,但把持著他,就意味著政治正確性,這是別的諸侯所無法比的。

——這一分析十分的靠譜,面對曹操,劉備也是屢戰屢敗,根本沒實力和資格叫板曹操。

  二、「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

」曹操是我們的敵人,孫權則是我們的朋友,而且是個有實力的朋友,不要打朋友的主意哦。

——只可惜劉備對這一點體會不深,手下的關羽更是目中無人,瞧不起孫權,結果鑄下大錯。

  三、「荊州並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有三個好地方是劉將軍您的最佳去處,一是荊州二是益州三是漢中,而且這三個地方的主人都是軟杮子,不捏白不捏。

你若不取,也會被別人取走。

——劉備一聽,十分的激動,頻頻點頭。

  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是漢皇室的宗親,一直以來就以「仁義」而著稱,但沒有地盤也是紙老虎,只要能得占住荊、益二州,利用有利地形先保不被他人兼并,處理好周邊的關係(軍閥們一打內戰就都有外交頭腦,都知道和好戎越了),聯合孫權,瞅機會收拾曹操。

諸葛亮認為只要按照這套方案執行下去,結果就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劉備在此以前沒有聽過如此清晰的戰略陳述,不禁點頭,此前根本沒人給他進行如此透徹的剖析,就像是一隻無關蒼蠅四處碰壁。

現在有了清晰的戰略目標,劉備別提有多興奮了。

  那麼,諸葛亮的《隆中對》到底有沒有戰略預見性?在當時是不是超前的新觀點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隆中對》預判天下三分,相當大膽。

  有人也許會說,此乃天下大勢,能預見此者並不乏其人。

其實未必然。

  當時的曹操、孫權分據南北,其勢已成,別的軍閥是不能與這兩者相抗衡的。

這誰都能看出來,荊、益、漢中不得其主,這也是明擺的事實,這三塊蛋糕曹操獨吞或與孫權分別吞之,可能性都相當大。

在當時,相信天下兩分的人可能會更多,甚至看好曹操統天下的人也不在少數,起碼要比另有人插足進來三分天下的人占多數。

  曹操平呂布、滅袁術、敗劉備、破袁紹、北踏烏桓、西撫關中,雖有波折,但最終都能啃下來,其并吞天下的大勢似乎已成定局。

所以相信曹操最終統一天下的絕對是多數。

劉表、劉璋、張魯雖是一方軍閥,但不過是俎上魚肉,只是不知道曹操會在什麼時候將他們給收拾了。

  但曹操的統一路線圖有問題,他應該由弱到強,最後才收拾孫權。

先定荊州(事實證明很容易),再平漢中(事實證明也不難),再入川把益州奪過來。

此時江東孫權又能有多大作為?只能是噤若寒蟬,膽戰心寒。

如此花十數年功夫應該可以統一全中國了。

然而,正是曹操的戰略失誤給了劉備一次機會。

  對孫權集團來說,最好的策略是先取荊蜀,和曹操形成大格局的南北朝;其次,是把蜀讓出來,江東連結荊襄,也能抵抗一陣;其次,只能偏安江東,等著被曹操收編。

至於劉備,他能做的,也就是投靠孫權,到那裡蹭飯,日子恐怕也不會難過,至於獨霸一方,那是絕無可能的。

然而,諸葛亮卻看到了這樣的一種可能性,就是劉備搶在曹操和孫權之前奪取益州,能全部拿下三州最好,最不濟益州也是一定要拿下的,否則根本難以立足。

話說東漢之初,公孫述不是也在益州支撐到最後嗎?諸葛亮不停地說什麼「險塞」、「嚴阻」,給劉備講地理,意思就是找個地方是硬道理。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易守難攻的形勢,決定了益州足可以偏安。

  天下三分沒有必然性,並不是所謂的大趨勢,天下兩分或一統才是當時的趨勢,天下三分只是一種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然而,諸葛亮了不起的地方在這裡。

他向劉備描述了這種可能性,在劉備最困難的時候看到了光明,也有了繼續奮鬥下去的勇氣,並最終成功了。

諸葛亮《隆中對》為劉備指明了方向

  二、《隆中對》明確了劉備集團的對外政策。

  諸葛亮給劉備明確了一下戰略方向,這就是三國迷都知道的「東聯孫權,北拒曹操。

」這是弱小的第三方的生存法則,大格局不變,這個就不能變。

當然前提是先占據益州,有自己獨立的地盤。

否則你根本就沒有談判的資本,和人家談不到「聯」而只能是「傍」了。

  

  三、《隆中對》描繪了劉備集團的最美好前景。

天下三分的目標已經很高了,但這還不是最高的目標。

諸葛亮給劉備集團定下的最高目標是「還於舊都,復興漢室」。

其具體方略是:內修政治,外聯孫權,這是防守的要件,進攻有三個要件:一、天下有變;二、一上將率荊州兵團以向宛、洛,這應該是牽制性的;三、劉備親自率主力從益州北出秦川,揮師中原。

  當時,劉備還依附於劉表,據有荊襄川蜀且談何容易,兵向宛洛北出秦川更是痴人說夢,如果諸葛亮的這套想法是在赤壁之後提出來,可能還靠譜一點。

八字還沒一撇,就說出這樣的話來,難免讓人感覺有些突兀。

  其實,從以後的歷史進程來看,諸葛亮的這套破曹策略未免太過天真,後世也多有爭議。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因此說諸葛亮「將略非其所長」。

諸葛亮講到的三個要件,劉備集團始終沒有同一時間湊齊,所以,諸葛亮的想法也就無法用實踐證明,這反而成了為諸葛亮伐魏失敗解脫的遁詞。

諸葛亮北伐中原多以失敗告終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