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計,卻暗藏一個隱患?結果關羽兵敗身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這是五百年後的唐代詩聖杜甫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時寫下的詩句。

由此可見,杜甫堪稱為諸葛亮的骨灰級粉絲。

可見諸葛亮在諸多類似杜甫這樣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諸葛亮在千千萬萬中國人心中已不再是凡人,而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的神人,是智慧的化身。

一句話,諸葛亮在很多中國人的心底深處早已被神化,千百年來高居在神壇之上。

諸葛亮雖被後人所神化,終究不是神,而是凡人一個,根本做不到面面俱到,根本不能讓人人都滿意,一切只能隨各人的心。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量身定做的一份綱領性文件。

這份文件不僅出現戰略方針的失誤,並出現戰略規劃的不足。

原著是這樣記載: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從《隆中對》里,可看出諸葛亮的戰略規劃:先取荊州,站穩腳跟;再取益州,漢室中興。

這個戰略規劃從書面看,堪稱完美:不僅可創建根據地,還能進可攻退可守,並提出最高目標(統一天下,成就帝業)和最低目標(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可是一旦付出實踐,這就是一份紙上談兵的教科書,根本是無法實現,更何況還要先取荊州,更是難上加難。

原因有三。

一是荊州自身的戰略意義。

東漢時期的荊州下轄九郡,後世稱之為「荊襄九郡」: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襄陽郡、章陵郡。

荊州地形呈易守難攻、環抱之勢。

諸葛亮曾對荊州評價:「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

」 魯肅也對荊州有一番評價:「此地水流順北,外帶漢江,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諸葛亮與魯肅對荊州的評價可謂是異曲同工。

荊州扼西部山區東出口,為吳蜀東西相連的水運交通要衝;西部的山地與東部的湖沼阻礙了南北的聯繫,使荊州成為南北交通要道。

二是荊州關乎三方的切身利益。

由於荊州具有東連吳郡、會稽郡,西通巴郡、蜀郡,北達宛(南陽,東漢時經濟首都)、洛(洛陽,東漢時政治首都)以及號稱「幽冀舊壤,鎧馬所出」、「帶甲百萬,谷支十年」的河北這樣特殊的交通區位和戰略意義。

特別是劉表統治下的荊州未經戰亂,政治穩定,大量北方士人和流民跑來荊州躲避戰亂,促進荊州經濟發展和繁榮,促使荊州有資格成為了擁有「帝王之資」的地方。

因此,荊州一時成為曹操、孫權和劉備三方不惜一切代價爭奪荊州這塊戰略要地。

三是謀劃趕不上變化。

古語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諸葛亮雖為劉備描繪一幅或成霸業或成帝業的宏偉藍圖,外部因素卻讓劉備爭奪荊州變得風雲莫測。

外部因素就是曹操南下太快,劉表死得太快,絲毫沒有時間給劉備奪取荊州的機會,結果導致在赤壁之戰前後,荊州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由劉表一人獨占瞬間變為曹操、孫權和劉備三家分治的局面。

荊州形勢的變化遠遠超過《隆中對》中諸葛亮的預計和設想。

《隆中對》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為今後曹操、孫權、劉備三人爭奪荊州,三分荊州以及關羽兵敗喪命,曹孫兩家分治甚至劉備夷陵之敗都埋下伏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