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諸葛亮比魯肅高明了不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群雄割據,終成三足鼎立之勢。

這符合諸葛亮在公元207年給予劉備集團開出的《隆中對》對策,先取荊州為家,再西取益州,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待天下有變,則從荊州出兵,攻取宛城、洛陽,另一路則從益州出發,攻取關中,北定中原,恢復漢室。

經過劉備集團12年的奮鬥,終於在公元219年隆中對前面一部分的戰略得到了實現,中國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

然而同時期的吳國也是人才輩出,其中謀士當推魯肅。

公元200年,東吳首席謀士魯肅為孫權上了一劑安邦定國的藥劑,名為《榻上策》。

大意是說,吳國應當立足江東,北方多紛爭,少參與,現在應該進剿黃祖,滅劉表,攻取巴蜀之地,打通整個長江上中游,和曹魏集團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然後待曹魏集團內部出現動盪,一舉北伐,統一中國。

顯然,諸葛亮給劉備開出的是三足鼎立的藥劑,而魯肅給孫權開出的是南北朝模式,那麼為什麼最終中國的歷史真如諸葛亮所言,走進了近半個世紀的三國了?小編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寡頭市場上「斯塔克爾伯格模型」要求弱小的幾方聯合起來對付領導者。

斯塔克爾伯格模型描述的是在一個寡頭市場中,有領導者和追隨者,首先市場領導者根據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出自己的行為決策,而市場追隨者再根據市場領導者的行為作出有利於自己的最大化的決策。

曹魏是領導者,而劉備和孫權是追隨者,在這個博弈局面中,曹魏是實力最強的一方,此城不可與之爭鋒。

如果曹操打劉備,則孫權一定會和劉備聯合起來抗衡曹操,赤壁之戰便是明證。

如果曹操攻打孫權,因為孫權基業穩固,完全可以抗衡一段時間,則劉備可以趁勢攻打荊州和益州,如果孫權攻打劉備,孫權擔心曹魏趁勢攻入江東,也不敢長途滅蜀,這在夷陵之戰中孫權沒有趁勢滅蜀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第二,諸葛亮對天下大勢比魯肅要看的更明白。

隆中對的終極目標是要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終極目標是要統一中國,因為諸葛亮清楚的明白,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而魯肅的榻上策中雖然也提及北伐中原,但是主要還是立足江東,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從這個天下大勢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諸葛亮比魯肅看的更加明白。

紀念我們偉大的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人欽佩至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