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

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奪取荊州。

荊州,天下九州之一。

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三國鼎立之初,為曹操,孫權,劉備必爭之地,然而赤壁之戰後,曹操北遁,劉備和孫權就荊州的歸屬權展開了明爭暗鬥,荊州即是雙方矛盾的焦點,也是建立聯盟抗曹的交點。

劉備如果不取得荊州,就沒有生存之地,不能形成自己的力量,孫權就不會與他聯盟;劉備如果不與孫權結盟,自己也是保不住荊州的,於是就陷入了一個死結。

奪取荊州和保住荊州,成為劉備集團最大的問題,必須重視,然而在這個問題上諸葛亮卻犯了戰略失誤。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劉表的手下分裂,一派傾向於劉備,另一派傾向於曹操。

當時諸葛亮勸說劉備全面奪取荊州,但是劉備拒絕了。

劉備為何不全面奪取荊州呢?

首先,劉備知道,如果武力奪取荊州,必然無法完全制服劉表餘部,導致民心不附;其次,荊州的地理位置,如果當時奪取了荊州,必然成為「出頭鳥」,為曹操,孫權所攻擊;最後,曹操是雙方的敵人,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抵抗,必須結盟,那麼荊州的歸屬是矛盾點,暫時不能激化矛盾。

所以劉備沒有全面奪取荊州是正確的。

然而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進軍西川,荊州留守就是諸葛亮和關羽。

人算不如天算,謀士龐統去世,諸葛亮不得不丟下荊州,帶領人馬奔赴西川,把荊州留守任務交給了關羽。

可是剛愎自用的關羽最終大意失荊州,自己敗走麥城。

荊州丟失,導致了後來的夷陵之戰,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從此蜀軍只能退守一隅了。

《隆中對》所制定的計劃就此泡湯。

可以說,荊州的丟失是諸葛亮重視益州,輕視荊州的心理所造成的。

長久以來,諸葛亮一直認為荊州的地理位置不過是軍事的價值,所以在《隆中對》里,他認為只要「命一上將軍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這裡的主力都在益州,劉備率軍「出於秦川」。

諸葛亮認為益州才是重中之重,是復興漢室的基礎。

諸葛亮的思想雖然保守了點,但是這也與赤壁大戰後的情況有關,赤壁大戰後,荊州殘荒,人物殫盡,面對此種情況,荊州已經失去了所謂優勢,劉備集團要想發展就必須要尋找一塊新的根據地,於是益州成為了新的目標。

諸葛亮之所以重視益州輕視荊州的作用關鍵就是:益州的位置和益州的環境形勢比荊州好,更適合發展。

所以就有了後面取益州的故事。

而輕視荊州的作用導致的結果才是讓人更加惋惜的。

不僅沒有壯大蜀國,反而使得蜀國最早一個滅亡。

明朝學者王夫之:當先主飄零屢挫,托足無地之日,據益州以為資,可也;從此而畫宛,秦川兩策,不可也。

這是一個十分正確的論斷。

荊州的丟失其實就是最大的謀略失誤,雖然得了益州,但是失去的卻更多。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加作者QQ543609826和作者聊歷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當代王朝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之臣兩邊相互鬥爭,導致了漢家王朝的加速滅亡,所以最後分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家天下,這三家之君主,各有身份歷史,咱們簡單說一下。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

劉備的蜀國為何會滅亡,全因這幾人所犯的過錯

初看三國,劉備的蜀國是我們心中最被看好的,也是我們認為最有希望一統三國的人,可是他就是那樣悄無聲息的走向了滅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究竟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向滅亡的。 首先我們來看蜀國中犯得第一個錯...

三國傳之三分天下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烽煙四起,各路諸侯趁機招兵買馬,割據一方。朝廷統治癒發衰微。董卓進京,擅行廢立,穢亂宮闈。袁紹為盟主的討董集團成立,一起討伐董卓,終究由於各有異心而失敗。離開討董聯盟的曹...

三國哲理:劉備沒能完成復國,有三點原因!

蜀國在三國中,一直是比較令人惋惜的國家。文有諸葛亮這絕頂的謀士,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個個有萬夫不當之勇,論策略諸葛亮不遜於三國中的別的謀士,論武力五虎將更是遙遙領先別的武...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