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諸葛亮對一個人做出了錯誤判斷,導致光復漢室無望|淘觀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注微信公眾號淘歷史(taohistory)

T君帶你淘歷史,漲姿勢

本文作者|張恆濤

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後來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是因為《隆中對》本身就有一個很大的疏漏:孫權的性格和志向。

《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北定中原的軍事路線,並且給出了「天下有變」的大前提,實際上這個軍事行動還應該有一個同樣重要的前提:江東孫權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

然而事實上,孫權不但不肯在劉備北伐時做一個旁觀者,而且他對荊州同樣虎視眈眈,無論如何也不會讓劉備順利得到整個荊湘九郡。

孫權對荊州的覬覦早在劉表逝世時就已經充分表現出來了。

如果說孫權早年攻打江夏黃祖還有為父復仇的成分,那麼他在殺死黃祖後仍然強烈關注荊州,就完全是為開拓領土、擴展勢力。

劉表病逝後,孫權派魯肅以弔孝為名前往襄陽打探荊州集團的軍政信息,當他得知劉表二子爭位、衝突一觸即發時,就有了劍指荊州、一統江南的計劃,無奈曹操動作更快,在孫權行動之前已經向荊州派出了浩浩蕩蕩的十幾萬大軍,這才有了孫劉聯手、赤壁鏖兵、三足鼎立的故事。

諸葛亮在《隆中對》里把孫權定位為可以聯合的對象,即「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當然是非常正確的,但如果他認為孫權不會對劉備造成威脅,那就大錯特錯了——即使在聯劉抗曹的代言人魯肅擔任東吳大都督的時候,孫劉之間仍然爆發了十分激烈的荊州爭奪戰。

公元217年,魯肅病逝,孫權評價魯肅:「……後雖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這話充分表明孫權並不滿足於和劉備平分荊州的江南部分(江北部分主要由曹操控制),他甚至認為如果沒有按照魯肅的建議借地給劉備,說不定自己早就把整個江南都收入囊中了。

公元219年,在劉備奪取漢中的戰役中,黃忠斬殺夏侯淵、威震定軍山,遠在荊州的關羽立功心切,在沒有請示的情況下悍然發動了襄樊戰役,誰知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被人斷了後路的關羽不得不敗走麥城。

其實,早在魯肅逝世甚至更早的時候,諸葛亮就應該意識到,在荊州的歸屬上,孫劉之間必定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戰,但他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做應對準備。

按照《隆中對》的設想,諸葛亮和劉備本來想兩條腿挺進北方的,荊州的丟失使劉備集團成了心有餘而力不足的獨腳漢,北伐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緊接著劉備又在報仇伐吳中慘遭失敗,含恨而死,這更令北伐大業雪上加霜,前途渺茫。

孫權之叛、荊州之失和劉備之死讓諸葛亮的《隆中對》在某種意義上成了鏡中花、水中月,註定了此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只能是以攻為守的無奈之舉,蜀漢光復漢室的雄心也最終破滅了。

閱讀更多:

300多年前,一位年僅16歲的少年創造了什麼奇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隆中對》敗在錯看一個人

諸葛亮早在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之所以如此,一是因為後來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是因為《隆中對》本身就有一...

他向孫權說了一句話,嚇得曹操連筆都握不住了

一提起魯肅,人們總想起那句歇後語:魯肅上了孔明船——盡辦糊塗事。無論是在小說《三國演義》還是《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魯肅都給人一種忠厚老實、毫無主見,跟在周喻和諸葛亮後面唯唯諾諾甚至被他們戲弄...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