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魯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志》原文: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也。

生而失父,與祖母居。

家富於財,性好施與,爾時天下已亂,肅不治家事,大散財貨,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為務,甚得鄉邑歡心。

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並求資糧。

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

肅乃指一囷與周瑜,瑜益知其奇也。

遂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

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乃攜老弱將輕俠少年百餘人,南到居巢就瑜。

瑜之東渡,因與同行,留家曲阿。

會祖母亡,還葬東城。

劉子揚與肅友善,遺肅書,曰:「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尤宜今日。

急還迎老母,無事滯於東城。

近鄭寶者,今在巢湖,擁眾萬餘,處地肥饒,廬江間人多依就之,況吾徒乎?觀其形勢,又可博集,時不可失,足下速之。

」肅答然其計。

葬畢還曲阿,欲北行。

會瑜已徙肅母到吳,肅具以狀語瑜。

時孫策已薨,權尚住吳,瑜謂肅曰:「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

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

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

」肅從其言。

瑜因薦肅才宜佐時,當廣求其比,以成功業,不可令去也。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

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張昭非肅謙下不足,頗訾毀之,雲肅年少粗疏,未可用。

極不以介意,益貴重之,賜肅母衣服幃帳,居處雜物,富擬其舊。

劉表死,肅進說曰:「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

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肅請得奉命吊表二子,並慰勞其軍中用事者,及說備使撫表眾,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備必喜而從命。

如其克諧,天下可定也。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

「權即遣肅行。

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

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

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并力。

備甚歡悅。

時諸葛亮與備相隨。

肅謂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

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權知其意,執肅手曰:「卿欲何言?」肅對曰:「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不足與圖大事。

今肅可迎操耳,如將軍,不可也。

何以言之?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乘犢車、從吏卒、交遊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將軍迎操,欲安所歸?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權嘆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今卿廓開大計,正與孤同,此天以卿賜我也。

」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

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曹公破走,肅即先還,權大請諸將迎肅。

肅將入閣拜,權起禮之,因謂曰:「子敬,孤持鞍下馬相迎,足以顯卿未?」肅趨近曰:「未也。

」眾人聞之,無不愕然。

就坐,徐舉鞭言曰:「願至尊威德加乎四海。

總括九州,克成帝業,更以安車軟輪征肅,始當顯耳。

「權撫掌歡笑。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

周瑜病困,上疏曰:「當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憂,願至尊先慮未然,然後康樂。

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

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瑜隕踣之日,所懷盡矣。

」即拜肅奮武校尉,代瑜領兵。

瑜士眾四千餘人。

奉邑四縣,皆屬焉。

令程普領南郡太守。

肅初住江陵,後下屯陸口,威恩大行,眾增萬餘人,拜漢昌太守、偏將軍。

十九年,從權破皖城,轉橫江將軍。

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

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

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

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

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

」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

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近取。

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

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

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權為舉哀,又臨其葬。

諸葛亮亦為發哀。

權稱尊號,臨壇,願謂公卿曰:「昔魯子敬嘗道此,可謂明於事勢矣。

」肅遣腹子淑既壯,濡須督張承謂終當到至。

永安中,為昭武將軍、都亭侯、武昌督。

建衡中,假節,遷夏口督。

所在嚴整,有方干。

鳳皇三年卒。

子睦襲爵,領兵馬。

白話:

魯肅,字子敬,臨淮郡東城人。

他生下不久便失去了父親,和祖母一起生活。

家庭富有財產,性格頗愛施捨。

其時天下已經大亂,魯肅不治家事,大量散發家中錢財,標價出賣田地,以救濟窮人結交士人為要務,深得當地人們歡心。

周瑜任居巢縣縣長,率領幾百人有意去拜訪魯肅,並請求資助糧食。

魯肅家有兩倉米,各三千斛,他於是用手指一倉就讓周瑜取去,周瑜就更加了解到他與眾不同,於是與他結為友好,其情誼有如公孫僑、季札一樣。

袁術聽到魯肅的名聲,就任命他為東城縣長。

魯肅見袁術沒有制度法紀,不會成就大事,於是攜帶族中老弱之人和有俠氣的青少年一百多人,南往至居巢投奔周瑜。

周瑜率兵東渡長江,魯肅與他同行,將家屬留在曲阿。

時逢他的祖母亡故,便將靈柩送歸東城安葬。

劉子揚與魯肅十分友好,他寫信對魯肅說:「當今天下豪傑蜂起,憑你的資質才幹,尤其適宜於當今社會形勢。

你還是趕快回去接走老母親,不可滯留東城。

現今鄭寶這個人,在巢湖擁有一萬多兵眾,占據富饒的地區,廬江郡許多人都前往依附他,何況我們這些人。

看他的趨勢,還會廣聚更多的人眾,機不可失,你應該速去那兒。

」魯肅聽從了他的勸說。

安葬祖母完畢返還曲阿,魯肅就打算北往巢湖。

正巧周瑜已把魯肅的母親接到吳郡,魯肅便把打算投奔鄭寶的事告訴周瑜。

當時孫策已去世,孫權尚在吳郡,周瑜對魯肅說:「過去馬援答覆光武帝說過,『當今時勢,不僅君主可以選臣下,臣下也可以選擇君主』。

如今吳主親信賢人智士,接納奇才異能,況且我聽說古代哲人的神秘論證,接承天命替代劉氏者,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也正在東南。

現在正是有識有志之士歸附英傑的時代。

我正領悟到這個道理,你不必把劉子揚的話當作一回事。

」魯肅聽從了他的勸說。

周瑜因此向孫權推薦魯肅有輔佐濟時之才,認為應當對這種人廣為招致,以成就帝王的功業,而不可讓他們離去。

孫權立即接見了魯肅,同他談話後非常欣悅。

各位賓客告退後,魯肅也告辭出來,而孫權卻單獨把他挽留回來,兩人合榻對飲。

於是孫權與魯肅秘密商議:「當今漢室如大廈即傾,四方紛亂不已,我繼承父兄創立的基業,企望建成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

既然您惠顧於我,請問有何良策助我成功?」魯肅回答說:「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

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

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

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

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

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占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孫權說:「我現在盡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輔佐漢室而已,你所說的非我所能及。

」張昭責怪魯肅不夠謙虛,對他頗有詆毀,說魯肅年少粗疏,不可重用。

孫權不以張昭的話為然,反而更加看重魯肅,賜給魯肅母親衣服、帷帳及日用雜物,使魯肅家庭變得與原先一樣富有。

劉表死後,魯肅勸說孫權:「荊楚之地與我們吳國鄰接,順水而往可達北方,外連江、漢,內隔山陵,有如金城堅固,沃野萬里,士民富足,如果占有這塊地盤,就是打下了建立帝王之業的基礎。

如今劉表剛剛去世,兩個兒子素來不和,軍中的將領也由此分為兩派。

加之劉備是天下梟雄,與曹操存在矛盾,寄身在劉表那裡,劉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

如果劉備與劉表的兒子們協力同心,上下合力,我們則應該安撫他們,與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我們就應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

我請求奉命前往荊州向劉表的兒子們弔唁,並慰勞他們軍隊中的將領,以及勸說劉備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樂於從命。

如果這件事處理得好,則天下就可以平定了。

現在如不速去荊州,恐怕讓曹操趕做在前面了。

」孫權當即派遣魯肅前往。

魯肅行至夏口,聽說曹操已前往荊州進軍,日夜兼程。

待魯肅趕到南郡,而劉表的兒子劉琮已經投降了曹操,劉備驚惶奔走,準備南渡長江。

魯肅直接去迎見劉備,到當陽長阪坡,與劉備會見,向劉備詳細轉述了孫權的意圖,並陳述了江東的強盛鞏固,勸說劉備與孫權合作抗曹。

劉備十分高興。

這時諸葛亮正跟隨著劉備,魯肅對諸葛亮說「我是你哥哥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交情。

劉備於是到夏口,派諸葛亮出使東吳拜見孫權,魯肅也返回復命。

當時孫權正得到曹操要東進的信息,就與全體將領們商議。

大家都勸孫權迎接曹操,只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起身去更衣,魯肅追到屋檐下,孫權知道他的意思,握著他的手說:「你想說什麼?」魯肅回答說:「剛才觀察眾人議論,都是想讓您失誤,不足以與他們共謀大事。

當今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對於將軍來說卻不能。

為什麼這麼講?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當送我回到故鄉,品評我的聲名地位,總還能做個小官,乘牛車,有隨從,交遊士大夫,慢慢升遷上去,也少不了做個州郡長官。

而將軍您迎降曹操,將把您作如何安置呢?希望您早定大計,再莫聽取眾人的議論。

」孫權嘆息說:「這些人的主張,深深讓我失望,現在你闡明長遠大計,正與我的想法一致,這是上天將你賜給我啊!」當時周瑜接受使命前往鄱陽,魯肅勸孫權趕快追召周瑜返還。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為行事,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策劃作戰方案。

曹操敗逃赤壁後,魯肅先返歸吳郡,孫權大張聲勢請諸將迎接魯肅。

魯肅將入殿門拜見孫權,孫權起身行禮,因而問魯肅:「子敬,我扶鞍下馬迎接你,足以表彰你的功勞吧?」魯肅碎步跑上前說:「非也。

」大家聽到這種回答,無不驚愕。

就坐後,魯肅緩緩舉起馬鞭說:「我希望您的威德遍及四海、總括九州,完成帝王大業,再用軟輪小轎車召見我,這才算顯揚我。

」孫權拍手歡笑。

後來劉備前來京口拜見孫權,請求都督荊州,只有魯肅勸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以便共同抗擊曹操。

曹操聽到孫權將土地資救劉備,當時他正在寫信,震驚得把筆都掉在地上。

周瑜病危,上奏疏說:「當今天下,正值混亂多事,這正是我日夜憂心的事,願陛下預先考慮尚未發生的事,然後才想到安逸享受。

現在既然與曹操作對,劉備近在公安,邊境附近的百姓尚未歸附,應當用良將前往駐守鎮撫。

魯肅的智謀才略足以勝任,請求起用他來接替我。

我死之日,也就沒有牽掛的事了。

」孫權當即任命魯肅為奮武校尉,代替周瑜統領軍隊。

周瑜部下四千多人、四個縣的奉邑,全歸屬於魯肅。

孫權又任命程普兼任南郡太守。

魯肅起初駐守江陵,後又順江移駐陸口,威望與恩德大為傳揚,兵眾增到一萬多人,於是孫權任命他為漢昌太守、偏將軍。

建安十九年(214),魯肅隨孫權攻破皖城,轉升為橫江將軍。

先前,益州牧劉璋綱常廢弛法紀無度,周瑜、甘寧都勸說孫權攻取蜀地。

孫權以此事詢問劉備,劉備內心在替自己規劃,表面上仍假意回答說:「我劉備與劉璋託名為皇族後裔,希望藉助先人英靈,以匡救漢室。

如今劉璋得罪了大家,我獨自心內驚懼不安,不敢聽說攻取蜀地的話語,希望您對他實行寬恕。

如果這個請求沒有得到答覆,我當披散頭髮歸隱山林。

」後來劉備西進圖謀劉璋歸伏,留關羽鎮守荊州,孫權說:「狡猾的東西竟敢耍弄詐術。

」及至關羽與魯肅雙方轄區接鄰,常心生猜疑,疆場紛錯交叉,魯肅常以友好姿態進行安撫。

劉備平定益州後,孫權要求他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不答覆這一要求。

孫權就派呂蒙率領眾軍進攻奪取。

劉備聞訊,親自帶兵回到公安,派遣關羽爭奪三郡。

魯肅駐兵益陽,與關羽相對抗。

魯肅邀請關羽相見,各自所率兵馬都停留在百步之外,只請關羽及眾將軍單刀赴會。

魯肅因而責問數說關羽說:「我們國家真心誠意將土地借給你們,是因為你們兵敗遠方而來,無有立足之地。

現在已經得到益州,既然沒有奉還荊州意思,那麼就只求你們歸還三郡,而你們還不從命。

」話未說完,在座的有一人插話說:「說到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來一家永遠占住不放的道理。

」魯肅大聲地斥責那人,言語臉色十分嚴厲。

關羽拿刀站起身來說:「這些自然是國家大事,他知道什麼!」同時使眼色讓那人離開。

劉備於是以湘水劃界,平分荊州之地,兩國就此罷兵。

建安二十二年(217),魯肅四十六歲去世。

孫權為他舉行喪事,又親自參加他的葬禮。

諸葛亮也為魯肅舉行悼念儀式。

孫權稱帝號時,登臨祭壇,回頭對各位大臣說:「過去魯肅常對我說到這件事,可說他真是明白天下大勢啊!」魯肅的遺腹子魯淑長成人後,濡須督張承說他最終能身居高位。

永安年間,魯淑任昭武將軍,被封為都亭侯、武昌督。

建衡年間,被授予假節,升任為夏口督。

他所在轄區紀律嚴明,辦事能幹有策略。

鳳凰三年(274)去世。

他的兒子魯睦承襲了他的爵位,接掌他的兵馬。

(讀書交友)本期討論的話題:赤壁之戰後,周瑜迅速打通了開往西蜀的夷陵之道,準備和孫瑜進攻劉璋,躊躇滿志之際不幸身亡。

接替的魯肅一改激進路線而偏於保守,而一開始支持西進計劃的孫權在周瑜死後又聽從魯肅的建議暫時鼎足江東。

在東吳的戰略方向上,魯肅的算盤到底是怎麼打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謀略家魯肅為什麼勸孫權全力奪荊州

魯肅是孫權最器重的謀略家。在孫權謀略不當時,常常規勸他。魯肅是安徽人,當地豪族,他曾慷慨地借周瑜自己幾乎一半的存糧。後者把他推薦給了孫權。在酒席上經過交談,孫仲謀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單獨留下了他。

問鼎天下,患得患失,夢三國的東吳觀

從東吳的發展歷程來看,孫策到孫權,東吳的戰略方針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孫策時期,策借袁術之力,承先父遺志,轉斗江東,開創東吳基業,同時也為後來吳國赤壁爭雄奠定了基礎.當時孫策清楚的看到,中原群雄割...

被誤讀的《隆中對》戰略

常有人把諸葛亮比作蕭何,我是並不認同這個觀點的。蕭何在劉邦時期,僅僅是足食足兵,為劉邦提供後勤。諸葛亮在這一方面上或許並不比蕭何差,但他的才能絕不僅限於此,從諸葛亮還在草廬中的時候,他的軍事才能...

三國周瑜傳、魯肅傳、呂蒙傳

周瑜傳,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他的堂祖父周景、周景的兒子周忠,都做過漢朝的太尉。 周瑜的父親周異,當過洛陽縣令。周瑜身體修長健壯、相貌俊美。當初,孫堅舉義兵討伐董卓,將家眷遷置舒縣。孫堅的...

被三國演義歪曲的魯肅,實際上厲害在哪裡?

魯肅,字子敬,是繼周瑜之後東吳的第二任大都督,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按吳書記載,魯肅體貌魁奇,又有「壯節」「奇計」,甚至還能擊劍騎射,講武習兵(怎麼有點像徐庶吶)。可謂文武全才。魯肅生而失父...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