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小河對岸

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

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隆中對,其戰略核心是:1)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2)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3)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4)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中原,劉備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與蜀漢《隆中對》相對,東吳也有其一套戰略規劃,這便是魯肅為孫權謀劃的《江東對》。

江東對的戰略核心是:1)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2)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江東對與隆中對的共同之處,都是認為曹操勢力強大,不可以與之爭衡。

而不同之處是,1)隆中對是先據有荊州、益州之地,以成鼎足之勢。

然後,再待中原有變,一路兵馬從荊州指向宛城、洛陽,一路兵馬從益州指向關中。

而江東對是先鼎足於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再趁中原多事,剿除黃祖、征討劉表,其終極目標是據有整個長江流域而與曹操對峙。

2)隆中對要光復漢室,江東對則認為漢室不可復興。

而《江東對》與《隆中對》有一個重大衝突點,這便是爭奪荊州。

其最終結果是,東吳偷襲荊州得手,並斬殺了關羽。

可以說魯肅《江東對》的戰略目標基本上達成,而《隆中對》跨有荊州、益州之地的戰略規劃最終落空。

那為何《隆中對》敗給了《江東對》呢?首先,諸葛亮弄清了自己的戰略規劃,卻對他人的戰略意圖認識不夠。

《江東對》的終結目標是要「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這也是為何東吳在與蜀漢湘水劃界之後,還要偷襲關羽的原因所在。

而諸葛亮卻謀劃跨有荊、益之地後,還夢想結好於孫權。

雖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從《隆中對》的整個戰略規劃來看,劉備、諸葛亮都始終對東吳的戰略意圖認識不夠。

而東吳的目標則很明確,相比並不現實的光復漢室來說,顯然更易於達成。

再則,荊州與益州在地理上被天然地割裂為兩個部分,信息與交通極為不便,彼此之間很難及時支援,這也是東吳能偷襲荊州得手的原因所在。

第三,《江東對》的「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的終結目標,相比《隆中對》並不現實的光復漢室來說,顯然要更為實際也更易於達成。

參考史籍:《三國志》、《後漢書》等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