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三國 戰略中的陰謀vs陽謀誰更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成,固然有當時政治、經濟的歷史原因,但卻不全都是天意,絕大部分是「人謀」的力量,更多的是被「人謀」的結果。
是各路豪傑對「天時、地利、人和」的了解、分析、掌控與利用,形成深思熟慮的謀略,堅定不移執行的結果。
在所有的謀士之中,諸葛亮當然最討人喜歡。
《三國演義》幾乎神話了這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懂得奇門遁甲之術的神人。
他通過飯鋪酒客、山野樵夫的小廣告,釣得劉備來「三顧茅廬」,求他出山。
從此劉、關、張哥仨「如魚得水」,擺脫了屢敗屢戰、寄人籬下的局面。
從諸葛亮自我推銷之術,我們就知道他確屬「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謀略高才。
在諸葛亮的所有謀略中,「隆中對」是其所有謀略的戰略指導方針,是幫助劉皇叔謀求「統一」的綱領性文件。
「隆中對」戰略規劃的實施,決定了蜀漢的興衰,還幾乎決定了三國的歷史。
「隆中對」戰略的核心是「先占荊州、後取西川。
然後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
伺機分兵兩路,一統天下,光復漢室。
」
諸葛亮出山之時,袁術、袁紹、呂布等已經被曹操擺平,占據了相當於現在從東北到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
而富裕的江東(就是現在富得流油的華東、華南之地)已在孫氏家族的掌控之下。
這兩個惡霸軍閥他們都惹不起。
而那個時候,西南、西北地區還屬蠻夷不毛之地,屬於那個國家都還沒有搞清楚,也沒有那個軍閥想到這些窮山惡水來發財。
諸葛亮不用浪費他那個聰明的大腦,雙眼自然就瞄上了「錢多、人傻」的荊州、益州。
荊州處軍事要衝,益州是富饒天府,在三國前期的群雄逐鹿戰亂中都保持了相對的穩定,經濟比較發達。
而且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力量薄弱,地盤難守。
又還是自家親戚,好說話。
戰略定下來,即刻付諸實施。
一系列「坑、蒙、拐、騙、借」的計策使將出來,把曹操、孫權、劉表等人弄得七葷八素,荊州大部輕易得手,有了立錐之地。
後又通過「幫忙」拿到了西川、益州。
硬是把「兩國」劃成了「三國」。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在得諸葛亮前後的根本區別。
之前是瞎打瞎撞、東遊西竄,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之後是戰略引導、目標明確,方向篤定、勢如破竹。
其實劉備也有自己的願景目標:光復漢室。
只是徒有遠大理想,沒有戰略規劃,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路在何方?
三國歷史的事實還證明:沒有戰略規劃,就算你思想很遠,你也走不了多遠!比如那些早早就稱帝稱霸的袁術、袁紹、呂布之流。
沒有戰略規劃,只圖暫且偷安,你也不可能在亂世之中長久的悠哉游哉。
比如劉璋、劉表之輩,難免成為群雄宰割的肥肉。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偏離戰略導向的結局往往很「杯具」。
由於「鳳雛」龐統殞命落鳳坡,為了取西川,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把荊州交給關羽。
關羽敢做會做,卻不是一個會想的人。
缺乏謀略的勇士忘記了軍師留下的「北據曹操,東和孫權」八字方略。
最終走了麥城、丟了頭顱、失了荊州。
荊州是諸葛亮戰略實施的根據地,是未來伐魏的軍事基地,更是孫劉聯盟占據主導地位的一顆棋子。
在關羽、張飛失了頭顱之後,「蜀漢帝」玄德把帳一股腦兒都算在孫權的頭上,要一意孤行去找他舅子報仇,又不得不把諸葛亮留在成都主持工作。
自己指揮七十萬大軍,劍指東吳。
這個遇到難事就「哭」的皇帝,被陸遜學著諸葛亮的招數,用一把火就基本解決了。
搞得「劉皇叔」無顏回蜀,託孤白帝城。
荊州一失,孫劉聯盟破裂,加之劉備損兵折將,「隆中對」戰略中「分兵兩路」已經時過境遷,「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美好願景也漸行漸遠了,蜀中的財力與人力暫時只能夠勉強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逼得諸葛亮不得不修改自己「隆中對」戰略。
但是他的改變只是局部戰術性的改變,而不是戰略性的轉移。
因為他在條件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後,仍然在朝著「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目標前進。
首先是「攘外必先安內」——平定南蠻七擒孟獲。
這是一個英明決策,解除了蜀漢後院的後顧之憂。
但是諸葛亮隨即六出祁山、徒勞無功卻是一個急功冒進之舉。
明明蜀漢「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復遠征」,而且由於沒有了荊州,只好「兵出一路」,與司馬懿相持不下,直到自己在五丈原隨「秋風」而去。
姜維接過諸葛亮的令旗之後,繼續奉行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和兵法思想。
但僅靠戰術層面上的局部成功,始終不能動搖魏國的根本。
反而因長久用兵導致國衰民弱,最終蜀漢短命,阿斗劉禪只好「樂不思蜀」。
這是諸葛亮在錯誤的形勢下,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方式,繼續強行實施過時的「隆中對」戰略的結局。
東吳孫權的戰略卻是一直「偏安稱霸」。
他從來就沒有想到要統一中原,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憑據長江天險,占據江東,長久稱霸一方。
在「三國鼎立」之初,他稱的也只是「王」,而非「帝」。
一直到劉備、曹丕病逝之後歸西,才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大吳。
孫權自繼位吳侯統領江東到他去世為止,前後長達52年,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東吳也是三國之中最國富民強、長治久安的一國。
而曹操的戰略才堪稱是真正的帝王戰略。
「挾天子令諸侯」是曹操得以「號令天下」的重要手段,一直挾著這個傀儡天子令著天下諸侯,在群狼猛虎橫行的中原大地高舉漢旗統一著「漢家」版圖。
就像曹操自己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果他不「挾」著漢獻帝,漢獻帝也許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隨即就會冒出好多的帝王來。
可惜一陣來路可疑的東風,燒紅了赤壁,燒退了曹操。
從此形成三分天下之勢!
以上的謀略可以說都是「陽謀家」的謀略,是擺在世人面前來實施的,大家都知道你我的目標是什麼。
而三國時卻另有一個老奸巨猾,堪稱三國第一的「陰謀家」司馬懿。
他的謀略,在當時恐怕只有他自己一家子人的肚子裡面明白。
完全是「悄悄的進村,打*的不要」,直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時,方才「三國歸晉」。
綜上所述,三國經驗告訴我們:我們要敢想敢幹,更要會想會幹。
我們想的有多遠,我們才可能走多遠。
但我們更要會走,我們才能夠走得更遠!
一個組織,如果沒有一個戰略首腦想著這個組織的戰略規劃,那麼註定這個組織就像一隻無頭蒼蠅,漫無目的,不知所向。
一個優秀的戰略還得有一系列的先進的戰術來支撐,形成一個戰略實施體系。
否則這個組織還是不知何為。
一個美好的規劃,還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來實現。
否則,諸葛亮也是空有一腔抱負,他和他的「隆中對」都將默默無聞,老死山中。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如果時過境遷了,戰略必須進行及時的修正,千萬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司馬懿還順代告訴我們,戰略中的「陰謀」部分比「陽謀」部分更加重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千萬不要讓敵人也知道我們究竟在想什麼,究竟要幹什麼!
冰河火焰諮詢 甄城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諸葛亮三分天下之計,卻暗藏一個隱患?結果關羽兵敗身亡!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和「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這是五百年後的唐代詩聖杜甫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時寫下的詩句。由此可見,杜甫堪稱為諸葛亮的...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關羽敗亡多被認為間接導致了諸葛北伐失敗,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隆中戰略的缺陷一直伴隨著蜀漢,蜀漢建國過程由隆中戰略主導,但最終證明了它的不足,蜀漢北伐則是另一個版本的隆中戰略,只不過後人受三國演義的...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遺憾——《隆中對》沒有實現完
武廟十哲蜀漢丞相諸葛亮一直是古代歷史上智慧和忠誠的化身,其27歲的時候一直隱居鄉野,但是卻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還讀者聖賢書。對天下大勢諸侯秉性可謂是瞭若指掌。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蜀漢戰略規劃-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首先講自己復興漢室多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我還未放棄。君你為我排擾解難嗎?諸葛亮的規劃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槍桿子出...
憑什麼說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就比魯肅榻上對的二分天下要強
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在這次載入史冊的會面中,劉備給諸葛亮的禮物很簡單:三流的軍閥家底(包括新野城池一座,軍隊萬人左右,關羽、張飛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人才,以及無法估值的名聲),一流...
三國頂尖謀士,只此兩人,郭嘉和司馬懿等都靠邊站!
三國英雄人物很多,猛將如雲,智謀之士也燦若明珠,在這些人物當中,出色的有李儒、田豐、審配、陳宮、賈詡、郭嘉、程昱、荀彧、許攸、張昭、周瑜、龐統、法正、司馬懿、楊修等,然而,在這些謀士中,只有兩個...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早期諸葛亮神一般的存在,晚年卻事事不順,原因就在此
在演義里,諸葛孔明可以說得上是最完美的一個人。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他不僅聰慧過人,而且忠肝義膽,成就了其一代蜀漢賢相之名。但不難看出,早期的諸葛亮初出茅廬就技驚四座,即使到了中期仍是料事如神...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劉備實現三足鼎立,最大功臣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文 | 江隱龍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而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而自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始至「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