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三國 戰略中的陰謀vs陽謀誰更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形成,固然有當時政治、經濟的歷史原因,但卻不全都是天意,絕大部分是「人謀」的力量,更多的是被「人謀」的結果。

是各路豪傑對「天時、地利、人和」的了解、分析、掌控與利用,形成深思熟慮的謀略,堅定不移執行的結果。

在所有的謀士之中,諸葛亮當然最討人喜歡。

《三國演義》幾乎神話了這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懂得奇門遁甲之術的神人。

他通過飯鋪酒客、山野樵夫的小廣告,釣得劉備來「三顧茅廬」,求他出山。

從此劉、關、張哥仨「如魚得水」,擺脫了屢敗屢戰、寄人籬下的局面。

從諸葛亮自我推銷之術,我們就知道他確屬「高瞻遠矚、高屋建瓴」的謀略高才。

在諸葛亮的所有謀略中,「隆中對」是其所有謀略的戰略指導方針,是幫助劉皇叔謀求「統一」的綱領性文件。

「隆中對」戰略規劃的實施,決定了蜀漢的興衰,還幾乎決定了三國的歷史。

「隆中對」戰略的核心是「先占荊州、後取西川。

然後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聯吳抗魏。

伺機分兵兩路,一統天下,光復漢室。

諸葛亮出山之時,袁術、袁紹、呂布等已經被曹操擺平,占據了相當於現在從東北到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

而富裕的江東(就是現在富得流油的華東、華南之地)已在孫氏家族的掌控之下。

這兩個惡霸軍閥他們都惹不起。

而那個時候,西南、西北地區還屬蠻夷不毛之地,屬於那個國家都還沒有搞清楚,也沒有那個軍閥想到這些窮山惡水來發財。

諸葛亮不用浪費他那個聰明的大腦,雙眼自然就瞄上了「錢多、人傻」的荊州、益州。

荊州處軍事要衝,益州是富饒天府,在三國前期的群雄逐鹿戰亂中都保持了相對的穩定,經濟比較發達。

而且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都力量薄弱,地盤難守。

又還是自家親戚,好說話。

戰略定下來,即刻付諸實施。

一系列「坑、蒙、拐、騙、借」的計策使將出來,把曹操、孫權、劉表等人弄得七葷八素,荊州大部輕易得手,有了立錐之地。

後又通過「幫忙」拿到了西川、益州。

硬是把「兩國」劃成了「三國」。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在得諸葛亮前後的根本區別。

之前是瞎打瞎撞、東遊西竄,屢敗屢戰、屢戰屢敗。

之後是戰略引導、目標明確,方向篤定、勢如破竹。

其實劉備也有自己的願景目標:光復漢室。

只是徒有遠大理想,沒有戰略規劃,不知道從何下手,不知道路在何方?

三國歷史的事實還證明:沒有戰略規劃,就算你思想很遠,你也走不了多遠!比如那些早早就稱帝稱霸的袁術、袁紹、呂布之流。

沒有戰略規劃,只圖暫且偷安,你也不可能在亂世之中長久的悠哉游哉。

比如劉璋、劉表之輩,難免成為群雄宰割的肥肉。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偏離戰略導向的結局往往很「杯具」。

由於「鳳雛」龐統殞命落鳳坡,為了取西川,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荊州,把荊州交給關羽。

關羽敢做會做,卻不是一個會想的人。

缺乏謀略的勇士忘記了軍師留下的「北據曹操,東和孫權」八字方略。

最終走了麥城、丟了頭顱、失了荊州。

荊州是諸葛亮戰略實施的根據地,是未來伐魏的軍事基地,更是孫劉聯盟占據主導地位的一顆棋子。

在關羽、張飛失了頭顱之後,「蜀漢帝」玄德把帳一股腦兒都算在孫權的頭上,要一意孤行去找他舅子報仇,又不得不把諸葛亮留在成都主持工作。

自己指揮七十萬大軍,劍指東吳。

這個遇到難事就「哭」的皇帝,被陸遜學著諸葛亮的招數,用一把火就基本解決了。

搞得「劉皇叔」無顏回蜀,託孤白帝城。

荊州一失,孫劉聯盟破裂,加之劉備損兵折將,「隆中對」戰略中「分兵兩路」已經時過境遷,「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美好願景也漸行漸遠了,蜀中的財力與人力暫時只能夠勉強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逼得諸葛亮不得不修改自己「隆中對」戰略。

但是他的改變只是局部戰術性的改變,而不是戰略性的轉移。

因為他在條件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之後,仍然在朝著「一統天下,光復漢室」的目標前進。

首先是「攘外必先安內」——平定南蠻七擒孟獲。

這是一個英明決策,解除了蜀漢後院的後顧之憂。

但是諸葛亮隨即六出祁山、徒勞無功卻是一個急功冒進之舉。

明明蜀漢「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不可復遠征」,而且由於沒有了荊州,只好「兵出一路」,與司馬懿相持不下,直到自己在五丈原隨「秋風」而去。

姜維接過諸葛亮的令旗之後,繼續奉行諸葛亮的北伐戰略和兵法思想。

但僅靠戰術層面上的局部成功,始終不能動搖魏國的根本。

反而因長久用兵導致國衰民弱,最終蜀漢短命,阿斗劉禪只好「樂不思蜀」。

這是諸葛亮在錯誤的形勢下,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方式,繼續強行實施過時的「隆中對」戰略的結局。

東吳孫權的戰略卻是一直「偏安稱霸」。

他從來就沒有想到要統一中原,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憑據長江天險,占據江東,長久稱霸一方。

在「三國鼎立」之初,他稱的也只是「王」,而非「帝」。

一直到劉備、曹丕病逝之後歸西,才正式登基為皇帝,建國大吳。

孫權自繼位吳侯統領江東到他去世為止,前後長達52年,是三國時代在位最久、最長壽的帝王。

東吳也是三國之中最國富民強、長治久安的一國。

而曹操的戰略才堪稱是真正的帝王戰略。

「挾天子令諸侯」是曹操得以「號令天下」的重要手段,一直挾著這個傀儡天子令著天下諸侯,在群狼猛虎橫行的中原大地高舉漢旗統一著「漢家」版圖。

就像曹操自己說的「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如果他不「挾」著漢獻帝,漢獻帝也許莫名其妙的就消失了,隨即就會冒出好多的帝王來。

可惜一陣來路可疑的東風,燒紅了赤壁,燒退了曹操。

從此形成三分天下之勢!

以上的謀略可以說都是「陽謀家」的謀略,是擺在世人面前來實施的,大家都知道你我的目標是什麼。

而三國時卻另有一個老奸巨猾,堪稱三國第一的「陰謀家」司馬懿。

他的謀略,在當時恐怕只有他自己一家子人的肚子裡面明白。

完全是「悄悄的進村,打*的不要」,直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之時,方才「三國歸晉」。

綜上所述,三國經驗告訴我們:我們要敢想敢幹,更要會想會幹。

我們想的有多遠,我們才可能走多遠。

但我們更要會走,我們才能夠走得更遠!

一個組織,如果沒有一個戰略首腦想著這個組織的戰略規劃,那麼註定這個組織就像一隻無頭蒼蠅,漫無目的,不知所向。

一個優秀的戰略還得有一系列的先進的戰術來支撐,形成一個戰略實施體系。

否則這個組織還是不知何為。

一個美好的規劃,還要有一個優秀的團隊來實現。

否則,諸葛亮也是空有一腔抱負,他和他的「隆中對」都將默默無聞,老死山中。

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如果時過境遷了,戰略必須進行及時的修正,千萬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司馬懿還順代告訴我們,戰略中的「陰謀」部分比「陽謀」部分更加重要!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千萬不要讓敵人也知道我們究竟在想什麼,究竟要幹什麼!

冰河火焰諮詢 甄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蜀漢戰略規劃-隆中對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做的戰略規劃,未出隆中已知三分。劉備三顧茅廬見諸葛亮首先講自己復興漢室多年還是一事無成,但我還未放棄。君你為我排擾解難嗎?諸葛亮的規劃是:首先要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據地,槍桿子出...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