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
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
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
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求和。
只不過劉備沒有同意孫權的求和,一意孤行,率軍征戰,最終被書生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式,先是引誘蜀軍進入夷陵一帶,利用其地勢與天氣,一把大火燒掉蜀軍連營七百里,最後劉備戰敗而歸。
夷陵之戰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可以說,在此戰之後,蜀漢幾乎已經退出了爭霸天下的行列。
正因如此,有不少人認為劉備伐吳不過是意氣之爭,完全沒有經過大腦,因此導致蜀軍損兵折將,再也回不到曾經的鼎盛時期。
但實際上,劉備伐吳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首先,劉備當時要立即出兵北伐比較困難,畢竟蜀漢與曹魏隔著崇山峻岭,加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劉備很清楚出兵征戰將面臨著糧草補給的巨大問題,而這也是後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最大困難。
但當時東征就不一樣了,只要沿江而下,以水軍運送糧草士兵,其效果要比陸運要好得多。
而劉備一旦選擇水陸並進,攻下東吳的機會就要比出祁山攻打曹魏的機會要大得多。
正因如此,劉備才會選擇出兵伐吳。
其次,當時曹丕剛剛廢除漢獻帝,自己登基稱帝,建立魏國。
此時魏國內部還有部分忠於漢室的勢力在與曹丕抗爭,曹丕要穩定內部局面,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阻撓劉備。
正因如此,劉備可以放開手腳,出重兵攻打東吳,而不用擔心漢中有失。
第三,此時屬於蜀漢的荊州區域易主不過一年,荊州南部還是有很多忠於蜀漢的士族的。
正因如此,劉備只要出師有名,這些忠於蜀漢的人就會在荊州內部響應劉備的號召,起兵造反,加劇東吳內部的混亂程度。
如果錯失這樣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東吳就會將荊州完全控制,劉備也就沒法利用荊州內部忠於蜀漢的人了。
第四,蜀漢政權內,實力最大的是荊州派,而荊州有失,對於荊州派的打擊是非常大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荊州派自然希望劉備能奪回荊州,幫助他們奪回屬於自己的權利與財富。
同時對外戰爭的發起,也能讓蜀漢內部各大派系之間的爭鬥減緩。
劉備通過東征,成功將益州派,荊州派與元老派之間的矛盾轉移到東征問題上,這對於當時的蜀漢內部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作為荊州派的代表人物,諸葛亮對於東征其實是認同的。
在夷陵之戰戰敗後,諸葛亮曾說過:「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
」實際上,在這之後,諸葛亮還說了一句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可以說,諸葛亮對於劉備東征是認同的,只不過東征時缺少了一個在戰場上能隨機應變,改變戰局的謀士,這才導致了戰爭的失利。
最為關鍵的是,當時劉備已經六十多歲了,他必須給劉禪留下一個更好的蜀漢。
可以說,東征是劉備最後的放手一搏。
筆者認為,無論是東征的時機還是意義,都證明了劉備出兵東征並非意氣之爭,而是他經過了深謀遠離之後的決定。
只可惜劉備最終的失敗,讓他的這次出兵征伐飽受斥責。
而兵敗對於劉備而言,應該也是難以接受的,否則他也不會在夷陵之戰後沒多久,就含恨而終了。
夷陵之戰發動的前因後果,劉備是有預謀的,夢三國陸遜力克劉備
在那個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江東可謂人傑地靈,藏龍臥虎。中原板蕩,江南的少年英雄橫空出世,天下離亂,東南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前有孫策後有周郎,又要「坐斷東南」的孫權,更有後起之秀陸遜,三分天下,孫...
劉備東征時,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以至於6萬人全軍覆沒
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之後,率領國內6萬多精銳進攻東吳。但是此時的劉備當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既沒有文臣也沒有武將,自己孤零零的東征。雖然軍隊不少,但是這隻軍隊沒有大腦。最終劉備被陸遜擊敗,6...
夷陵之戰後,作為戰勝方的孫權,為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登基稱帝,三個月後,他以報關羽之仇為名,不顧諸位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親自率領蜀中軍隊東征。孫權見劉備勢大,當即派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求和,但劉備不允。孫權看求和不成後...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力大減,為何曹丕伐吳不伐蜀?難道害怕諸葛亮?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不顧眾臣勸阻,出兵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在最初的時候,蜀軍勢如破竹,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嚇得孫權慌忙求和,然而令劉備沒想到的是,拒絕了孫權的求和之後,名將陸遜來到了前線,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反對?因為劉備在挽救隆中對!
公元219年,孫權遣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導致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他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親率...
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改奪荊州,歷史會被改寫嗎?
歷史上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期,對曹魏發動了六次戰爭,可是出祁山次數只有兩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連山就算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蜀道之難還是難於上青天,以至於後代很多歷史學者,都評價諸葛亮...
劉備為什麼起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難道真的是為關羽報仇?
夷陵的一把大火,真正意義上讓如日中天的蜀漢走向了末路。經過此役,蜀漢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所剩無幾,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小說中記載,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發動了這場所謂的意氣之爭。但是事實真的...
蜀漢發兵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劉備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戰,蜀漢由盛轉衰,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失衡。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東征,諸葛亮...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天鷹在世談歷史: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前言:上一篇筆者談了趙雲,實際上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
三國如果關羽沒有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幾率又多大
首先拋出我的觀點 : 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機率還是很小,為什麼這麼說,請看下文分析。扯開一下,關羽想要不丟失荊州,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窩著荊州三郡不動,只要按兵不動,曹魏就不會和...
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為何諸葛亮沉默不語,而趙雲卻極力勸阻!
在三國歷史上,有著三大戰役,一是官渡之戰,二是赤壁之戰,三是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分別有著不同的影響,袁紹和曹操發生的官渡之戰,使曹操統一北方,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曹孫劉發生的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分...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