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後蜀漢實力大減,為何曹丕伐吳不伐蜀?難道害怕諸葛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不顧眾臣勸阻,出兵東吳,發動了夷陵之戰。
在最初的時候,蜀軍勢如破竹,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嚇得孫權慌忙求和,然而令劉備沒想到的是,拒絕了孫權的求和之後,名將陸遜來到了前線,戰局逐漸發生了扭轉,最後他大敗於猇亭,狼狽逃竄回永安,其軍隊也幾乎全軍覆沒,於蜀漢而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可是在劉備託孤去世,諸葛亮主政之後,曹丕不但沒有趁火打劫,消滅蜀漢,反而發兵東吳。
而且在此之後,他又兩度伐吳,卻一直沒有打蜀漢的主意,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曹丕懼怕諸葛亮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且不說諸葛亮最擅長的並非軍事,而是處理政務。
就算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曹丕又有何懼呢?此時他屬下,依舊如曹操時期一般,猛將如雲,謀士如雨,可以抵禦諸葛亮的名將,有曹真等人,可以與諸葛亮匹敵的謀士,也有司馬懿等人。
更何況曹丕自己也不弱,他自亦學兵法、習武藝,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
所以曹丕不伐蜀的原因,與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
那麼他為什麼伐吳不伐蜀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恢復戰略平衡,打壓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向曹魏宣戰,圍睏了曹仁,收降了于禁,斬殺了龐德,威震華夏。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曹魏聯合孫權,一起對抗關羽。
結果這一戰之後,東吳舉得了巨大的戰果,拿下了荊州的大部分地盤。
到了夷陵之戰後,江東的發展勢頭更是如日中天。
如果此時曹丕伐蜀,與東吳一起瓜分益州、漢中,形成兩分天下的局勢,對曹魏不利。
畢竟漢中爭奪戰,剛剛過去沒幾年,曹魏在西線的軍隊,不管是兵力還是士氣,都沒有完全恢復。
所以為了保持當前的平衡,避免東吳展勢頭過猛,曹丕只能打壓孫權。
再說了,此時蜀漢已經岌岌可危,如果江東滅亡,兼并蜀漢還會遠嗎?
二、東吳給了曹魏可乘之機
夷陵之戰時,東吳與蜀漢開戰,投入了不少軍隊。
在此之後,因為孫劉聯盟早已不復存在,東吳也要時刻分出一部分兵馬,對蜀漢進行防禦。
在曹丕看來,如果曹魏來攻,東吳必不能全力作戰,這於曹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如果進攻蜀漢的話,蜀地易守難攻,需要付出的代價,則比較大,成功的機率也比較小。
所以曹丕在權衡之後,一直致力於伐吳。
三、以伐吳為藉口,可以順勢平定曹魏內部的割據勢力
自東漢末年起,青州、徐州一帶便有著不少割據勢力,例如臧霸、孫觀等。
雖然曹操在第一次南下之前,便統一了北方,但這些人只是歸降曹操,卻依舊保持著獨立,擁有造反的能力。
曹丕剛剛繼任為魏王的時候,他們便曾試圖叛亂。
作為一個野心十足的政治家,在建立了曹魏政權之後,曹丕自然不會放任他們繼續存在。
然而如果直接大張旗鼓的剿滅他們,勢必會引起他們激烈的反抗,伐吳正好是一個絕佳的藉口,例如公元222年的時候,曹丕以伐吳為藉口,奪了臧霸的兵權,後來兩次所謂的御駕親征伐吳,他也未親自與東吳交鋒,反而一直致力於平定割據勢力。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發現,曹丕在夷陵之戰後,不但沒有趁著蜀漢國力驟減入川,反而多次與東吳開戰,並非是因為害怕諸葛亮,而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
雖然他每次伐吳都沒有取得太大的戰果,不過依據當時的情勢來看,此舉是非常正確的決策。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諸葛亮為什麼不執行《隆中對》的戰略,等到「天下有變」時再進行北伐?
隆中對中曾言:「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之後劉備的戰略也基本按照隆中對執行,還比較順利,拿下了荊州、益州、漢中,甚至超過了江東孫權集團。魏蜀吳短暫...
孫權未稱帝前是誰的吳王呢,曹魏、蜀漢還是東漢?
孫權雖然晚年昏聵,東吳的朝局動盪,政治爭鬥不斷。(孫策留給了孫權一片東吳江山,孫權卻這般對待他的子孫!)但是早年的他還是很有作為的,他繼承父兄之志,守住了江東一片天地,於曹操、劉備三分天下。曹操...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這六個人對三國歷史影響最大,諸葛亮屈居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時間無法倒流,歷史不可改變,但值得我們品讀。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足以在我國的史冊上冉冉生輝,讓後人不斷去品讀和回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國從來不缺英雄豪...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夷陵之戰後,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進攻東吳?原因不簡單
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大家對三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比較了解了,對於裡面的人物更是十分的熟悉。而劉備雖然有兩個極強的兄弟,但是在前期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好在最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次慢慢有了起色...
三國時期的歷史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三國歷史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秉政,政治腐敗,天災不斷。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從此開始了近一百年的戰亂時代。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外戚、宦官在內鬥中失去權柄,永漢元年(189年...
夷陵之戰,明明孫權打了勝仗,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原因簡單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夷陵之戰後,作為戰勝方的孫權,為什麼還要向劉備求和?
公元221年,劉備在益州登基稱帝,三個月後,他以報關羽之仇為名,不顧諸位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親自率領蜀中軍隊東征。孫權見劉備勢大,當即派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求和,但劉備不允。孫權看求和不成後...
曹操曹丕一生看不起蜀漢,認為名將唯關羽,最終被諸葛亮實力打臉
文 | 江隱龍平定益州、攻占漢中後,劉備達到了其個人生涯的頂點,然而半年之後,劉備的雄心就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而破滅了。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稱帝之後兵勢之強遠超孫權足以與曹丕爭鋒,征吳的軍隊被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