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起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難道真的是為關羽報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的一把大火,真正意義上讓如日中天的蜀漢走向了末路。

經過此役,蜀漢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所剩無幾,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

小說中記載,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發動了這場所謂的意氣之爭。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小編卻不這麼認為。

年過半百的劉備可所謂歷經風霜,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難道就因為關羽的死就讓整個蜀漢去當陪葬,這明顯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能做得出來的決定。

所以小編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是次要的,應該有另外的原因迫使他必須拿回荊州。


首先我們先從隆中對制定的方針開始認真分析,那時候諸葛亮深知在中原發展已經失去了機會,便建議劉備避其鋒芒,占領荊州,攻取益州,然後聯合孫權,待天下有變以後攻取中原。

這一番話可以說改變了一生,仿佛命運就在按照諸葛亮所說的正在演繹。

可是隨著關羽丟失了荊州,天下大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蜀漢從此失去了攻占天下的主動權,只能偏安一偶。

有人說劉備伐吳是不智之舉,是錯誤的決定,但真的是這樣麼,小編可不這麼認為!


首先,我們從蜀漢的戰略方針出發,是採用兵分兩路,一路出西川,一路出荊州,這個戰略可以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可以說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

但是荊州一旦丟了,蜀漢的戰略方針便需要從長計議。

這時候劉備處於的形勢反而太被動。

李白說過一句話,蜀道難於上青天。

這句話是有依據的,西川可以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要是偏安一偶七八十年估計沒什麼問題,占據地利的優勢。

但是要是想出兵奪取天下這個地理優勢就完全變成了弱勢。


大家可以想一想,敵人攻占益州難,那劉備出益州就那麼容易麼?諸葛亮幾次北伐,就是因為糧草跟不上。

沒辦法,益州環境就是一把雙刃劍,偏向於守但攻擊不足。

荊州一丟,劉備根本不敢伐魏,因為他伐魏就容易被東吳趁虛而入。

別覺得危言聳聽,當時所謂的盟友只是一句空談,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這一點正是劉備最害怕的,所以必須先解決東吳這頭的隱患。

有人說那曹操要是出兵襲擊後方呢,劉備的局面不是一模一樣麼?這點大家也許有所不知,大家知道漢中之戰曹操大敗嗎,其實與其說是曹操大敗倒不如說是曹操主動退走。

因為那段時間曹操接連遭受失敗,後方並不穩固,所以曹操的重心在後方而不是前線。

前線只需要固守便可以,根本沒精力發動戰役。


所以說劉備要是想爭奪天下,奪回荊州是必然,只有奪回荊州才有可能繼續實現匡扶漢室的夢想。

奪回荊州有三大好處,其一守住了西川的門戶,其二隨時可以威脅曹魏和東吳,其三將東吳潛在的危險扼殺在萌芽之中。

而且那時候應該是劉備有生之年唯一奪取荊州的機會。

那時候劉備手握重兵,士氣正盛,而曹魏後方政權不穩定再加上曹操去世。

所以說那時候劉備只需要針對東吳便可,是勝算最高的時候。

所以伐吳之戰,勢在必行!


第三,其實也跟劉備的年紀有關,劉備是一位雄主,他渴望有生之年收復漢室。

丟了荊州以後,諸葛亮是讓其安養生息,聯合東吳抗曹。

這時候說明諸葛亮已經對收復中原沒有什麼底氣了,只能慢慢僵持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也許三年五年,也許十年八年,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

這一點劉備心知肚明,但是他的志向卻不想放棄,他想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諸葛亮等人說的雖然有道理,可是說白了也就是相當於要把責任交給下一代,這一點劉備是不贊成的。

那時候他已經年過半百,說白了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活頭,這時候更改戰略方針其實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他想在二十年內實現理想,只有奪回荊州,堅持以前的戰略方針。


這一點便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區別,諸葛亮站在臣子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過錯的,但是他小看了劉備的野心。

劉備是一位雄主,他此生的志向就是爭奪天下,他前半生一直在失敗中度過還能堅持下來,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

所以絕對不會去做一個安逸之君。

於是選擇了伐吳,為自己的夢想強行續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