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起兵伐吳發動夷陵之戰,難道真的是為關羽報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的一把大火,真正意義上讓如日中天的蜀漢走向了末路。
經過此役,蜀漢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所剩無幾,再也沒有爭奪天下的本錢。
小說中記載,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於是發動了這場所謂的意氣之爭。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小編卻不這麼認為。
年過半百的劉備可所謂歷經風霜,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難道就因為關羽的死就讓整個蜀漢去當陪葬,這明顯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能做得出來的決定。
所以小編認為,劉備之所以出兵奪回荊州,給關羽報仇是次要的,應該有另外的原因迫使他必須拿回荊州。
首先我們先從隆中對制定的方針開始認真分析,那時候諸葛亮深知在中原發展已經失去了機會,便建議劉備避其鋒芒,占領荊州,攻取益州,然後聯合孫權,待天下有變以後攻取中原。
這一番話可以說改變了一生,仿佛命運就在按照諸葛亮所說的正在演繹。
可是隨著關羽丟失了荊州,天下大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蜀漢從此失去了攻占天下的主動權,只能偏安一偶。
有人說劉備伐吳是不智之舉,是錯誤的決定,但真的是這樣麼,小編可不這麼認為!
首先,我們從蜀漢的戰略方針出發,是採用兵分兩路,一路出西川,一路出荊州,這個戰略可以讓曹魏首尾不能相顧,可以說是當時最正確的選擇。
但是荊州一旦丟了,蜀漢的戰略方針便需要從長計議。
這時候劉備處於的形勢反而太被動。
李白說過一句話,蜀道難於上青天。
這句話是有依據的,西川可以說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要是偏安一偶七八十年估計沒什麼問題,占據地利的優勢。
但是要是想出兵奪取天下這個地理優勢就完全變成了弱勢。
大家可以想一想,敵人攻占益州難,那劉備出益州就那麼容易麼?諸葛亮幾次北伐,就是因為糧草跟不上。
沒辦法,益州環境就是一把雙刃劍,偏向於守但攻擊不足。
荊州一丟,劉備根本不敢伐魏,因為他伐魏就容易被東吳趁虛而入。
別覺得危言聳聽,當時所謂的盟友只是一句空談,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這一點正是劉備最害怕的,所以必須先解決東吳這頭的隱患。
有人說那曹操要是出兵襲擊後方呢,劉備的局面不是一模一樣麼?這點大家也許有所不知,大家知道漢中之戰曹操大敗嗎,其實與其說是曹操大敗倒不如說是曹操主動退走。
因為那段時間曹操接連遭受失敗,後方並不穩固,所以曹操的重心在後方而不是前線。
前線只需要固守便可以,根本沒精力發動戰役。
所以說劉備要是想爭奪天下,奪回荊州是必然,只有奪回荊州才有可能繼續實現匡扶漢室的夢想。
奪回荊州有三大好處,其一守住了西川的門戶,其二隨時可以威脅曹魏和東吳,其三將東吳潛在的危險扼殺在萌芽之中。
而且那時候應該是劉備有生之年唯一奪取荊州的機會。
那時候劉備手握重兵,士氣正盛,而曹魏後方政權不穩定再加上曹操去世。
所以說那時候劉備只需要針對東吳便可,是勝算最高的時候。
所以伐吳之戰,勢在必行!
第三,其實也跟劉備的年紀有關,劉備是一位雄主,他渴望有生之年收復漢室。
丟了荊州以後,諸葛亮是讓其安養生息,聯合東吳抗曹。
這時候說明諸葛亮已經對收復中原沒有什麼底氣了,只能慢慢僵持等待時機。
這個時機也許三年五年,也許十年八年,也許這輩子都不會有。
這一點劉備心知肚明,但是他的志向卻不想放棄,他想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諸葛亮等人說的雖然有道理,可是說白了也就是相當於要把責任交給下一代,這一點劉備是不贊成的。
那時候他已經年過半百,說白了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活頭,這時候更改戰略方針其實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打擊。
他想在二十年內實現理想,只有奪回荊州,堅持以前的戰略方針。
這一點便是諸葛亮和劉備的區別,諸葛亮站在臣子的角度來說是沒有什麼過錯的,但是他小看了劉備的野心。
劉備是一位雄主,他此生的志向就是爭奪天下,他前半生一直在失敗中度過還能堅持下來,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自己的夢想。
所以絕對不會去做一個安逸之君。
於是選擇了伐吳,為自己的夢想強行續命!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臨死前有個心愿未了,為何他卻無動於衷
眾所周知,劉備原本只是一個織席販履之徒,憑出身他和曹操相比,他沒有有個好爹,為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政治資源。和孫權相比,他也沒有一個好的父兄,為他留下地盤和文臣武將,他有的只是一個「中山靖王之後...
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改奪荊州,歷史會被改寫嗎?
歷史上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期,對曹魏發動了六次戰爭,可是出祁山次數只有兩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連山就算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蜀道之難還是難於上青天,以至於後代很多歷史學者,都評價諸葛亮...
站在劉備的角度,來看他為什麼不顧一切要興兵伐吳
看三國,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為何在赤壁之戰中還能聯合孫權一起對抗曹操的劉備,為何奪取西川稱帝後,不是優先選擇結盟東吳共同對抗曹魏,而是調轉槍頭,興兵伐吳。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1):劉備出師的真實動機
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承擔了蜀軍死傷數萬的慘痛代價,蜀漢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而東吳則憑藉此役進一步鞏固了荊州的歸屬權。劉備發動這場戰爭名義上是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
劉備執意討伐東吳,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其實劉備有不得已的苦衷
三國這段歷史絕對值得人們深思,當然也是值得人們借鑑的事情,在這裡劉備能夠最終與曹操和孫權成就鼎力之勢,這本身就是值得大家學習和肯定的一件事情,更多地是一種品質和精神,也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去為了自...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滅亡時間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對吳戰爭?是為了給關羽和張飛報仇?
對於三國,大家都是很熟悉了,三國演義所說,自關羽張飛先後被殺,劉備夜不能寐,整日想和為弟報仇,於是舉國發動了對吳戰爭,由此更發生了著名的夷陵之戰。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如果關羽未死,繼續出兵北伐,蜀漢能否一統天下?答案不意外!
公元219年,劉備在與曹軍爭奪漢中時取勝,占據益州咽喉漢中,自立為漢中王,同年,關羽率領荊州士兵包圍樊城。此一戰,關羽藉助漢水之威,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逼降于禁,威震華夏。要知道樊城一旦失守,北...
劉備興兵討伐東吳,為何諸葛亮沉默不語,而趙雲卻極力勸阻!
在三國歷史上,有著三大戰役,一是官渡之戰,二是赤壁之戰,三是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分別有著不同的影響,袁紹和曹操發生的官渡之戰,使曹操統一北方,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曹孫劉發生的赤壁之戰,確立了三分...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劉備攻打孫權替關羽報仇,諸葛亮不勸劉備,原因有6點
當時劉備的手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集團,起家的中原集團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以及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丟了,荊州集團就第一個不答應,益州集團也不答應,因為沒了荊州,原荊州集團的人就要進入益州...
關羽:「大哥,你怎麼兩年後才給我報仇?」,劉備:「時機未到」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二弟關羽報仇為名,興兵討伐東吳,而此時距離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已經過去接近兩年了。劉備真的是單純為二弟關羽報仇嗎?我看未必。
讀書筆記:隆中對是諸葛亮的失誤?其實是替人背黑鍋
最近在看《三國志》,發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先從傳統上《三國演義》最核心的角色諸葛亮說起。說起諸葛亮,就不能不說隆中對,這是諸葛亮為劉備集團定下的宏偉藍圖。但是最終沒有實現。有人說是諸葛亮背鍋...
劉備東征時,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以至於6萬人全軍覆沒
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之後,率領國內6萬多精銳進攻東吳。但是此時的劉備當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既沒有文臣也沒有武將,自己孤零零的東征。雖然軍隊不少,但是這隻軍隊沒有大腦。最終劉備被陸遜擊敗,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