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偷襲關羽成功後為何不選擇遣返西蜀,而是將其殺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中三場大戰---官渡之戰標誌著曹操基本統一北方,赤壁之戰---奠定天下三分之勢,夷陵之戰---拉平了東吳與西蜀之間的距離,從此吳蜀兩國只能聯手抗曹,誰都離不開誰。

那麼夷陵戰前,呂蒙白衣渡江後生擒關羽,為何不將其交還劉備從而交好西蜀,而是選擇將其殺害,還畫蛇添足的將其首級交給曹操,妄想轉移目標呢?要知道,關羽對劉備的重要性不僅僅是君臣,還是兄弟,是家人,是蜀漢第一將。

殺掉關羽面臨的後果,東吳不可能不知道,劉備出兵那是板上定釘的事。

要是曹丕明智一點不坐山觀虎鬥,而是選擇從北方合擊孫權,那東吳亡國可是指日可待。

這樣的形勢,可比號稱八十三萬的老曹當年,更加兇險的多。

再說荊州固然重要,只要不做的這麼絕,劉備看在所謂國賊在北的面上,說不定還能忍下這口惡氣,等滅了曹魏後 再收拾孫權,要知道,當年關羽死活不還荊州的時候,東吳果斷出兵長沙等三郡,劉備也沒說什麼,各種原因之下,最終還是劃了一半給東吳。

這次殺了劉備手足,講和之路已經完全被堵死,想不打都難,難道孫權自估能抗的住曹劉的兩路大軍?其實殺掉關羽,孫權當時也是騎虎難下了。

首先,當關羽全力進攻曹魏的時候,孫權選擇背後插刀,這已經是自決於劉備,這種行為之惡劣,已經不是荊州歸東還是歸西的問題,完全打亂劉備兩線攻滅曹魏重扶漢室的宏偉藍圖。

再說無論劉備最終能否實現既定方略,都不可能容的下孫權,孫劉決裂,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再有,關羽做為蜀漢第一大將,天下聞名的萬人之敵,僅用三四萬人,就打的曹操想遷都以避其鋒。

這種攻擊力,要是轉到東吳身上,想想都嚇人。

加上關羽及其自負,尤其是水淹七軍生擒于禁之後,除了劉備還是大哥外,其它天下人完全不放在眼裡,更是直接罵孫權為吳狗。

要是放他回去,這種恥辱與怒火不是任何理由能平熄的了的,到時候他領個幾萬大軍全力攻吳,要想再去他背後插刀,可沒那麼多糜芳好找。

不放他回去的另一個原因,關羽鎮守荊州多年,荊州士民視之為主,在當地威望極高,再加上荊地一直都是漢室宗親的地盤,要不是萬不得已,他們也不會投降東吳。

到時候關羽大軍一到,倒戈相向,那可是相當自然之事,現在把關羽一殺,造成即定事實,絕了荊州士民的念想。

再賭一把劉備看在三國形勢,手下第一將又被殺的情況下,不敢東向伐吳,到時候做點讓步,把關羽首級再送到曹魏轉移下目標,這樣即能得到荊州,又除掉了一大勁敵,又能買好曹魏,簡直一箭三雕啊。

只是沒想到,其它兩方也是能人甚多,不僅沒轉移成目標,劉備也是孤注一擲,鐵意伐吳,要不是兩個儒生相助——陸遜與曹丕,就算孫權運氣再好,想邁過這個坎,也是難比登天。

這個賭注之大,東吳存亡在一線之間,但是竟然,被他賭贏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孫權殺掉關羽,到底是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成為魏蜀吳三國較量的戰場。在劉備率軍攻打益州的時候,關羽留守荊州。等到劉備打下漢中之地後,關羽率軍北伐曹魏,進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