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鷹在世談歷史: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言:上一篇筆者談了趙雲,實際上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

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在關羽被殺、張飛暴斃後大舉出兵伐吳?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筆者照例先從演義開始說起。

《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有交代嗎?顯然是有的,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布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

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意思就是說當年咱哥叄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但是二弟關羽被東吳孫權殺了,我要是不給我二弟報仇雪恨那就是違背誓言天理難容!

那麼作為正史的《三國志》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也有交代嗎?答案是肯定的。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是這樣描述的:「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

」意思就是劉備即位後對孫權襲擊關羽奪取荊州感到無比憤怒,於是決定東征伐吳。

這麼看來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似乎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為關羽報仇!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一直引發爭論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關羽之死發生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而劉備伐吳發生在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期間差了約一年半,如果說劉備真是急於為關羽復仇似乎也用不著等那麼久,於是很多人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實質是為了奪回荊州,所謂為關羽復仇只是託詞!那麼這種說法可靠嗎?我認為是不可靠的,或者說不完全對,為什麼這麼說?我們接著往下講:

奪回荊州不是靠嘴巴說的,而是靠真本事真家底才能幹的!那劉備當時有奪回荊州的硬體條件嗎?《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時的兵力部署是這樣描述的:「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看這陣勢不要說奪回荊州了,滅吳都是妥妥的事,這也難怪劉備出兵的消息傳到東吳後「百官盡皆失色,面面相覷」,孫權「寫表稱臣(於魏)」,但這畢竟是演義,所謂七十五萬純屬虛構,看看《三國會要》記載蜀國當時的人口狀況吧:「漢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無論是演義還是其它史料記載的幾乎都如出一轍,當然學術界對於蜀漢人口到底有多少是存有異議的,認為總人口數應該不會那麼少,但無論如何真實的情況是不可能有七十多萬大軍的,那麼當時的劉備到底帶了多少軍隊呢?.《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意思就是說孫權派陸遜抵禦劉備將其打的大敗,消滅蜀軍八萬多人,劉備孤身一人逃走;而《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大意就是說當時劉備率兵四萬多人出秭歸來勢洶洶。

雖然兩者的記述相差甚遠但我認為並不矛盾,孫權上書時接觸的應該是劉備的前鋒部隊,四萬多人的說法是可信的。

隨著劉備的後續軍隊和蠻兵的加入,劉備此次東征伐吳總兵力大約在8-9萬人上下,撐死了不會超過10萬!這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數據。

再看東吳方面,面對劉備的來勢洶洶東吳也針鋒相對作出反應,《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有具體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

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也就是說孫權當時派出了五萬多人的部隊前去抵擋劉備,不光如此,在此之前,孫權於延康元年(220年)遣步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後來又移兵益陽,加上荊州是戰略要地,必然會重兵把守,因此當時吳國在前線的總兵力人數應該和劉備是差不多的,甚至只多不少。

那麼說到這裡事實就已經很清楚了,劉備當時的軍力相對於東吳方面其實並未占據多大的優勢,而且他自己又是進攻方,按照兵法所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在總兵力和敵人差不多的情況下充其量只能和敵人抗衡,當然打仗也不是光靠紙上談兵就能行的,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比比皆是,但無論如何以當時劉備的軍力想要奪回荊州難度是相當大的,更不要說滅吳了。

劉備自己也是從戰場上滾出來的,不說他是帥才吧最起碼軍事常識也是懂的,他自己很可能也清楚就他那點底子想要奪回荊州幾乎是不大可能的。

那麼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我認為劉備的真實目的是想通過軍事力量給東吳施加壓力,以期迫使東吳屈服,劃撥部分荊州給蜀,回到孫權襲取荊州前的狀態!為什麼這樣講?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的重要性我想這就不必再贅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把話講的很明白了,因此劉備伐吳是勢在必行的,但筆者之前也講過劉備不具備奪取荊州的硬體條件,那他到底在想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前先來看看吳蜀交戰的情況:

221年6月,蜀漢軍隊開始集結,劉備率中軍自成都出發;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占領巫山、秭歸一線;

221年8月,孫權向曹丕稱臣,被封吳王;

221年11月,孫權命陸遜為帥,率大軍西進迎敵;

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拉開帷幕。

通過這張時間表,筆者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從劉備大軍占領秭歸到吳軍發動局部反擊中間隔了整整半年,而且這半年間身為統帥的劉備居然還離開過前線,這裡邊就有疑問了,假如劉備真的是想急於攻取荊州那他為什麼要耽擱半年的時間?他難道不知道「千里遠征利在速戰」的道理嗎?拖得越久對他顯然越不利,於是筆者作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那就是劉備利用這半年時間與東吳方面進行著秘密談判!

這絕非空穴來風,有依據嗎?有!

夷陵之戰結束之後,蜀漢方面派了鄧芝出使東吳,《三國志》中孫權對於鄧芝有這樣一句評價:「丁友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意思就是說只有鄧芝才做到了讓吳蜀兩國重歸於好,之前的丁友、陰化二人並沒有「和合二國」,這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也就是說在鄧芝出使吳國前蜀漢方面已經派過兩位談判代表與東吳方面接觸,只不過最後談判破裂雙方只好重新開戰。

那麼這也恰好能解釋為什麼從劉備占領秭歸到東吳發動反擊竟然隔了半年的時間!當然說到這裡可能細心的朋友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你不是說劉備是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嗎?可當初為什麼「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呢?我認為這很好解釋,劉備畢竟是位出色的政治家,他既然擺出了一副要奪回荊州的架勢,那對內對外都要有個表態,總不能剛一出兵就跑過去和人家笑眯眯的求和吧?戰爭畢竟是政治的延續,以戰促和才是上策,只有首戰打疼了對手,才能在接下來的談判桌上為自己爭取有利的條件!於是,我們回頭再來看吳蜀之戰的時間軸,從劉備出兵到快速占領秭歸再到半年的停戰期再到雙方重新開戰這一切都顯得水到渠成了!

這裡面不得不說一個人,誰呢?諸葛亮!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的態度挺耐人尋味,或許有人說諸葛亮不是明確反對劉備伐吳嗎?那只是演義里的情節,事實上在《三國志》里諸葛亮的表態只有這麼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意思就是說法正如果還活著肯定能阻止劉備東征;但是如果讓法正陪著劉備東征也不至於慘敗。

實際上我認為諸葛亮對於劉備伐吳應該是一種默認的態度,因為他在隆中對裡頭已經把話講的再明白不過了,劉備想要一統天下必須同時取得荊州和漢中,從這兩個地方發兵北伐才能成功。

這個道理劉備都懂,諸葛亮豈能不懂?但他更清楚以當時自身的實力想要以武力奪回荊州已經變得很困難了,而且他也不希望吳蜀兩國真的爆發一場全面戰爭,這樣「聯吳抗曹」將徹底成為泡影最終獲利的只能是曹魏。

所以我認為劉備伐吳的整盤計劃應該是諸葛亮出謀劃策的,經過長時間的斟酌最終劉備採納了諸葛亮的建議,即以軍事手段給東吳方面施壓,爭取首戰打疼他,然後再回到談判桌上!事實上事情的一開始也正是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然而隨後談判陷入僵局,而且這裡面發生了一個小插曲,那就是孫權居然向曹魏稱臣了!我覺得這應該是出乎劉備意料的,也正是穩住了曹魏解決了後顧之憂孫權才敢在談判桌上變得硬朗起來,才能做出一系列軍事部署,除此之外劉備在這期間也離開過前線回到後方筆者猜測估計是回去和諸葛亮商談怎麼辦要麼就是自己身體出了些狀況,總而言之最終劉備和諸葛亮的打算落空了,雙方重新開戰。

所以說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絕不是為了攻取荊州,更不要說滅吳了,他只是想以軍事手段達到讓孫權妥協回到戰前狀態罷了!

...........

無論劉備帶著何種心態東征伐吳,最終夷陵的一把大火終結了劉備的政治生涯與人生旅途,也徹底泯滅了蜀漢政權克復中原、中興漢室的宏偉理想!

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有需要的朋友請加微信號:WFJ54TC(暱稱孤帆遠影)或致信email:[email protected],謝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經過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清代時避諱改稱彝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君主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221年7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立刻以替大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氣勢...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劉備伐吳的真實目的到底是什麼

《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的原因有交代嗎?顯然是有的,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布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