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將的合肥,結果讓張遼創下了,以八百破十萬的神話;公元221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討伐孫吳,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狼狽逃竄,最終託孤白帝城。


關於夷陵之戰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很多人認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關羽丟掉荊州之後實力大損的情況下。

劉備還有一個不明智的做法就是,在他興兵伐吳的時候孫權曾派使者來向他求和,劉備拒絕了孫權的求和這才釀造了夷陵之戰的悲劇。

在《三國演義》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為關羽復仇,面對自己的義弟被殺劉備伐吳當然是義不容辭。


魏書載:「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

」而東吳方則是:「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可見雙方兵力大致相同,東吳又是「主場」作戰,取得最終的勝利並不是「以少勝多」。

首先是對劉備軍隊進行分割、包圍,消滅了劉備的前軍。

這是取得最終勝利的根本原因。

其次是多方面包圍,在殲滅劉備中軍主力的基礎上打敗蜀漢軍隊。

這是決定最終勝負的核心。


劉備在東征東吳之前,有很多文武官員勸阻。

尤其是趙雲,更是直言勸阻劉備不可東征。

據《三國志》注引《雲別傳》記載,趙雲諫阻說:「國賊是曹操,不是孫權,況且先滅了魏國,則吳國自然就會臣服。

曹操雖然死了,他的兒子曹丕篡位奪取了國家。

應該因應眾人這種不平之心,及早圖謀奪取關中,在奪取了關中,占據了黃河和渭河的上游,然後居高臨下來討伐曹魏逆賊,函谷關以東的義士必然帶著糧食排著隊以迎接我們這支王者之師。

我們不應該放下魏國,而先與吳國作戰;兩國一旦交戰,不是很快就能結束的。

但是劉備沒有聽從,堅持要東征,留下趙雲督江州。


在這些人看來,魏國皇帝曹丕在當時徵調兵馬,表面上是說要幫助東吳進攻蜀漢,但可能實際上是打算乘機進攻東吳。

對於當時的東吳,主力正在和劉備的大軍交戰,所以自己的後方空虛,很可能會被曹丕偷襲。

但是諸葛亮,幾乎並未勸阻過劉備。

當劉備大敗的消息傳到成都,諸葛亮說了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必能阻止主上東征,就算主上東征,有他陪伴策劃,也不會導致今天的慘敗。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竟然是因為這些

近日偶然與人談及歷史人物,說起劉備,大多認為劉備寬厚仁義、知人善任等等這些被認為這是劉備成功的基礎。論及個人能力,卻大多不肯恭維,普遍認為文韜武略,遠遠不如曹操孫權。甚至被人調侃為逃跑將軍,總是...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