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

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

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吳,聲勢浩大,孫權割地請和,劉備盛怒不許,孫權做拚死一搏,江東小兒陸遜和西蜀老虜劉備相持於夷陵道。

原則上,猇亭之役前後延續了一年多,221年八九月間,吳班和馮習就破東吳李異,劉阿於巫,秭歸,222年2月,劉備親自率軍和陸遜對峙於夷陵道。

陸遜守的不錯,劉備沒機會前進,到了六七月,天氣炎熱,劉備就把軍隊結營岸邊的林木中乘涼,首尾據說連營七百里。

陸遜找到機會,火燒連營,劉備大敗,恨道:「我為陸遜小兒所敗,豈非天意?」一路潰退至魚復,陸遜遣李異,劉阿隨後追擊。

時趙雲從江州出兵,直至永安,吳兵退走,可惜了,錯過了趙雲和陸遜小兒的一決高下。

據說,陸遜退兵是因為他料到曹丕會襲擊東吳,這才提前退兵,防備魏國。

這時,我們不禁有了疑問,

夷陵之戰後,曹丕為什麼不伐蜀,反而要伐吳?

魏國有一個謀士,叫做劉曄,在劉備出兵伐吳時,就勸文帝道:「主公,孫權是醜虜,講話承諾跟放屁沒什麼兩樣,現在劉備為關羽報仇,盛怒出兵,若知道我們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必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

所以,主公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吳亡則蜀孤。

劉曄這一席話講的好啊!劉備當時已經被仇恨充斥,沒有理智,根本不會去考慮什麼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魏國在蜀出兵夷陵時,能夠起大軍,曹仁,曹休,張遼攻濡須,曹真,張合,徐晃攻南郡。

則孫權必然首尾不能相顧,雖有三個陸遜,又能救的了孫權的性命嗎?這本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把兄弟情義看的國家還要重要,孫權殺了關羽,劉備不聽趙雲等人的苦諫,執意出兵,戰事一開,必然第一目標就是滅了孫權,此時,曹丕若出兵,劉備必不改計抑怒救吳,必然之勢也。

這樣蜀魏聯盟可一戰滅了孫權,孫權覆滅,對魏有利還是對蜀有利?肯定是對魏國有利了,首先,東線的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就全部納入魏國統治,而荊州,劉備就多只能拿下南郡,本來就是關羽占據了八九年,權且給他。

休息半年一年,從襄陽,柴桑和長安三個方向,大舉伐蜀,不但荊州是我的,整個蜀漢也生死一線。

可惜的很,曹丕竟然被孫權哄的一愣一愣的坐山觀虎鬥,錯過了讓自己揚名立萬的最佳時機。

放蜀伐吳,遭迎面痛擊

那夷陵之戰結束了,這時,蜀漢元氣大傷,三國演義里,有雲先主舉兵70萬,東向伐吳,這和赤壁之戰,曹操說自己有80萬人馬是一個性質的,吹牛。

當時,用於東向伐吳的兵馬,可能不會超過10萬。

劉備入川時,帶了3萬,接著,孔明,張飛和趙雲又帶著約3萬人入川,關羽經營荊州多年,估計有6萬人;那劉璋,張魯和馬超有多少兵馬呢?

馬超看來只有千把號人了,張魯是先降了曹操的,漢中的軍馬也沒了,劉璋,打滿10萬吧。

那麼劉備全盛時期,最多不超過25萬人,關羽毀敗,6萬荊州人馬,灰飛煙滅,不是投曹就是降孫。

只有廖化等少數忠心耿耿之士,回歸西川,折去了6萬人,只剩15-20萬人,漢中是前線,有魏延在鎮守,陽平關馬超,加起來至少要留3-5萬人吧。

成都是大本營,不留個5萬以上,如何拱衛中央安全?

夷陵之戰後,趙雲的精銳開到永安,諸葛亮也到了永安,黃元以為成都空虛,縱兵造反,被楊洪一戰而擒,可見,成都是留有足夠的防禦力量的。

這前前後後一算,蜀漢能參加東征的,也就9-10萬人。

火燒連營,戰死的如馮習,張南,傅彤等人,估計要去了3-5萬人,投降的如杜路,劉寧1-2萬人,在江北的黃權帶著數千人,投了曹魏。

這樣一算,陸陸續續逃回來的,估計也就1-2萬人。

一戰損失了近7萬人馬,比曹操在赤壁損失的還要大,這時,正是蜀國最脆弱的時候,雪中送炭,那是慈善機構常幹的事,要成就萬世偉業,應該常干雪上加霜的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二虎相爭,兩敗俱傷。

曹丕是一個文學家,讀的書難道會少嗎?對這些道理難道不懂嗎?說通俗點,趁人病,要人命,這時,要了蜀漢的命,合情又合理。

馬上聯合東吳孫權,簡單交流下滅亡蜀漢後,如何平分蜀漢土地,然後,一路揮師漢中,一路與孫權聯合,溯江而上,縱然有趙雲,又焉能不寡不敵眾?

然而,這時,曹丕不但沒有對蜀漢的西線形成高壓,相反,卻從西線把驍將曹真調到荊州,接著,又悍然對戰勝國東吳發動全面攻擊,這真是讓人大跌眼鏡的一招,柿子要撿軟的捏,是常識,可我們的文帝不干,偏要撿硬的啃,結果把孫權又推回了孫劉聯盟的道路上。

那麼曹丕這樣策略,意圖何在?有兩個相對靠譜的原因:

第一個,曹丕在孫劉兩家開打前,其實是在東線囤積了大量的人馬和物資的,因為,曹丕認為,劉備,當世之傑也,要對付江東一個碧眼兒,勝算很高,所以說,當時,中原的人,很是看不起江東的人,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罵碧眼兒跟罵孫子似的。

另外,劉備占據著長江上游,順流而下,那原本是勢如破竹,三國末期,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的就是這順流的優勢。

也許,曹丕就這麼分析著,確認劉備必定能戰勝孫權,所以,提前把軍力集結在東線和襄陽,只等孫權主力一敗,立刻兩面出擊,攻打濡須和江陵,先把東吳吞了,回頭再收拾蜀漢。

等到劉備慘敗,曹丕又覺得東吳定然會深入蜀境,如此,則東吳後方空虛,可趁勢奪取濡須和江陵,斷了深入蜀地的東吳軍馬後路,大致東吳的結果就和關羽在襄陽毀敗沒什麼兩樣,先勝後敗。

第二個,曹丕沒有採納劉曄的意見,在蜀軍順江而下,同時兩線出兵東吳,就是因為孫權裝孫子裝的很到位。

把曹丕哄得差點連老爹曹操是誰都不認得了,所以,當劉曄勸他,趕快出兵,給碧眼兒夾在中間痛揍,他還很嚴肅的回絕: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必以為懼,其殆不可!

結果,備軍敗退,吳禮敬轉廢,甚至公然和曹丕抬扛,這下,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曹丕心理上落差出來了。

媽個八子的,碧眼兒,當我曹丕是二百五啊!我今天不打的你連你爹娘都不認得你,我就跟你姓孫。

結果,他又不聽劉曄的忠言逆耳:彼新得志,上下齊心,而阻帶江湖,必難倉卒。

整個人的狀態已經和劉皇叔如出一轍,就想著儘快揪住碧眼兒一頓痛扁。

真箇是水陸俱進,但結局仍是悻悻而回。

其實,孫權到了後期,也犯了曹丕、劉備同樣的毛病,被遼東公孫淵的鬼話迷的暈乎乎的,結果,四百多人的使團,過去後,被殺的殺,逃的逃,慘不忍睹,氣的孫權吹鬍子瞪眼,就想著把公孫淵的頭擰下來丟到海里,當然,遼東太遠,孫權是氣憤交加又無可奈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