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劉備發動東征的必要性,不僅僅是因為關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夷陵之戰

劉玄德魂斷白帝,陸伯言揚名天下

戰爭前奏

公元219年,孫權趁關羽攻打襄樊之際,單方面的撕毀湘水之盟,襲取關羽,奪取荊州。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歷時195年的東漢王朝宣告滅亡,開始進入三國時代。

公元221年,劉備與益州稱帝,改元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開始東征。

孫權派遣使者求和,劉備不許,於是劉備的最後一戰開始了。

戰役初期

公元221年7月,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攻入吳地,在巫地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並且占領秭歸。

以此同時,劉備命黃權引偏師駐紮江北以防備魏國的偷襲,又命馬良入武陵,以重金誘惑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面對劉備的強勢進攻,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領兵五萬前往抵擋,並且為避免兩線作戰,像曹丕稱臣求和。

陸遜到任之後,一眼看穿劉備兵鋒強勝,求勝心切,決定暫避鋒芒,一路退至夷陵開始構建防禦工事。

兩軍對持

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

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

然無論劉如何調訓,施展各種計謀,陸遜依舊扼守要地、堅不出戰,吳蜀兩軍進入對峙階段。

時間來到六月,因為酷暑難消,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士氣低落。

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陸遜反擊

陸遜見蜀軍士氣低落,又放棄了水路並進的作戰方針,認為蜀軍銳氣已失,可以開始反擊。

他給孫權上書說道:我擔心的是劉備水路並進的方針,現在劉備主動放棄,露出了破綻。

要擊破劉備不難。

陸遜先是用小股部隊進行試探,並沒有獲得太好的效果,但是他發現蜀軍的大營都是在樹林裡,附近如茅草之類的引火物很多,又恰逢炎熱天氣,若是採取火攻應該會有奇效。

陸遜便命令軍士攜帶茅草,趁夜偷襲蜀軍營寨,到處放火。

蜀軍果然大亂,陸遜趁此機會率領大軍發起反攻,劉備被打的措手不及,大敗而逃。

蜀將張南、馮習、傅肜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江北黃權因後路被阻無奈歸降魏國,馬良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唯有劉備逃回白帝,不得不說劉備逃跑的本事絕對一流啊。

次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夷陵之戰徹底結束。

夷陵之戰對蜀的影響

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得蜀國元氣大傷,損失了數萬精兵不說,還損失了一大批的將領,尤其是黃權和馬良,此二人皆為定國安邦之才就這麼輕易的失去了,劉備自己更是身死道消。

哦,還有個張飛,想來劉備不開啟東征,或許張飛還能多活幾年。

劉備東征的目的

劉備是一個梟雄,是一個帝王,他所做的每一步都是有他特有的目的。

如這次東征,按照《三國志》的記載他主要是想替關羽報仇,為了私怨開啟的東征。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反正小編不信,一個志在天下的人哪裡那麼容易被仇恨迷失雙眼,劉備如果是那樣的人,他早就領飯盒了。

藍色的為長江

目的一:奪取荊州

關羽丟失荊州三郡之後,吳蜀的邊界已經移到了巫山一帶,巫山地勢險要是個易守難攻的地方,若是劉備是一個不思進取的帝王,那麼此地是絕佳之地。

但是劉備是一個立志一統天下的梟雄,那麼巫山就成為了他的雞肋,別人不容易進來,他也不容易出去不是。

倘若有了荊州,哪怕是只有關羽時期的荊州三郡,局勢就大不一樣了。

荊州素有天下咽喉的美譽,北上可以直擊宛、洛,往東可以順江而下直取建業、武昌』,可以說掌握了荊州,曹魏和孫權都在蜀漢的打擊範圍之內,並且有了荊州之後,益州就徹底的淪為大後方,可以安心發展。

可以說劉備有了荊州,不管日後是繼續聯吳抗魏,還是吞併吳國壯大己身,都有極大的自主性,主動性。

目的二:轉移內部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無論這個統治者多麼英明神武,況且統治者也不允許內部鐵板一塊,劉備集團自然也不能例外。

集團內部派系很多,尤其是荊州派系,此時荊州派系失去了荊州,就猶如無根之水,此時將徹底寄托在益州之下。

然荊州派系自然不願意久居人下,必然會與益州派系發生爭端,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

如此,發動一場戰爭,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目的三:帝王尊嚴

蜀漢集團想要瞬間吞併東吳是不可能的,劉備想必也深知這一點,劉備要復興漢王朝,北方的曹魏才是最大的敵人,要打敗曹魏還得聯合東吳。

劉備一生征戰,前期雖然顛沛流離,可是諸葛亮加入之後,取荊州,攻巴蜀,定漢中,可謂是志得意滿之際,突然被孫權扇了一耳關,面子上丟大了。

雖然知道抗擊曹魏還得聯合孫吳,但是要劉備在丟失大片土地之後還去找孫權求和,劉備肯定是無法接受的。

既然如此求和不行,孫吳又如此重要,那就只能打你,讓你來找我和談,這樣面子,里子都有了。

事實上當劉備敗退之後,曹丕伐吳,劉備給陸遜寫信說道「聞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短短几句話暴露了劉備東征著實帶有一絲意氣之爭。

目的四:收攏人心

劉備自詡仁義,不管是真是假,他就是以這個收攏了一大片人。

關羽和他情如兄弟,不惜為他拒絕高官厚祿,也要投奔他這個一清二白的主公。

若是關羽的死,他不有所表示的話,恐怕會寒了一大片元老的心,或許別人嘴上不說,但心裡還是有疙瘩的,而且劉備手下有一大票荊州派系,這些人老家丟了,你怎麼能不表示表示。

史書上記載,劉備東征,群臣反對,具體誰反對沒寫的很清楚,特別是諸葛亮。

諸葛亮對於東征的態度只有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東征這麼大的事情,諸葛亮不可能不不發表,史書卻沒有一點記載,只有事後大點感慨,那只能說明諸葛亮應該在私底下有說過,還是只有他和劉備兩個人在的時候。

他會說什麼?小編覺得應該也是反對出兵的,那為何私下說呢?有人認為是諸葛瑾的一封信,諸葛亮要避嫌,小編覺得不是這樣。

諸葛亮可是荊州人啊,劉備出兵對荊州系是有好處的,他要是敢公開勸說荊州系的會怎麼看?再來看看劉備東征,跟隨出證都有誰?馬良、張南、馮習、傅肜這些都是荊州人啊,要是說劉備東征背後沒有荊州系的影子,小編不信。

目的五:宣誓正統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東漢滅亡。

此時孫權在這裡扮演了什麼角色呢?孫權對曹魏趁臣,後來被封為吳王,換句話說孫權就是曹丕的狗腿子啊。

劉備身為漢室正統,討伐叛臣合情合理,在道德上完全碾壓。

恩,大概就這麼多,各位網友覺得還有其他原因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打響,曹丕與孫權如何結盟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漢大司馬、益州牧漢中王劉備在成都稱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當上皇帝後的劉備對於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一直耿耿於懷。於私,劉備和關羽情同兄弟,為關羽報仇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