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
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
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
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
智障小編,是不是傻?一句話扯犢子!
小編你懂歷史嗎?在這瞎逼逼,三國里蜀國最弱,魏國最強,還滅吳閥魏,拿嘴滅嗎?
迅速消滅東吳?不被消滅就不錯。
你在三國年代,絕對狗頭軍師!
曹魏會看著劉備滅了孫權?況且劉備老婆還是孫權妹子呢!
……
這被罵得那叫一個爽!
好,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劉備興兵伐吳。
為什麼曹魏沒有偷襲蜀漢?
話說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正式興兵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
起因是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後來蜀吳兩軍在夷陵開始決戰。
三國就是因為是三國,所以天下局勢才顯得微妙精彩。
如果只是兩國,那就好辦了。
直接對準一個目標決戰就行。
但是三國不一樣了,形式要複雜得多。
一方面得做出選擇:先攻打誰?
另一方面得做好準備:防禦誰?
三國鼎立以來,曹魏一家獨大,東吳和蜀漢一直是結盟對抗曹魏政權。
現如今東吳和蜀漢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戰得不可開交。
曹魏在一旁坐山觀虎鬥,為什麼不趁著劉備興兵伐吳進攻蜀漢呢?我認為有以下4方面原因。
第一,劉備東徵兵馬並沒有傾巢而出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劉備統帥70萬大軍東征孫吳,給人的感覺就是蜀漢的兵馬傾巢而出。
其實,並非如此。
劉備統帥東徵人馬並不是很多,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大約有4萬人,其中以馮習為大都督率領約三萬人,黃權所部大約一萬餘人,後期還有馬良邀請而來沙摩柯等五奚蠻夷數萬,總兵力人數大概在8萬左右。
也就是說並不是傾巢而出,蜀漢還有不少兵馬在益州和漢中。
第二,劉備對曹魏的防備並沒有鬆懈
首先劉備在漢中對曹魏的防備一直沒有鬆懈,留守魏延守漢中,沒有抽調;
馬超更是在漢中前線,鎮守陽平關。
坐鎮成都的是丞相諸葛亮,負責協調北線和東線各種應急狀況,
趙雲督江州,一方面是接應劉備,另外一方面是協防東北方向。
所以重量級的大將和重臣,都在益州境內。
而劉備所帶的不過是荊州系和益州系的新人,劉備為什麼要這樣安排無疑是有目的。
什麼目的?小編不敢妄加猜測,怕被罵啊!
等下留言區討論吧,相信自有高人能剖析出來。
第三:曹丕剛剛篡位,國內不穩,政局不明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結束了漢朝四百多年的統治,建立了魏國。
由於篡漢,導致國內政局不穩定,曹丕也正開始與士族達成某種程度上的聯合,從而導致九品中正制的出現。
一方面詔郡國薦舉計吏、孝廉。
不再限年,不拘老幼,儒通經術,吏達文法,到皆試用。
另外一方面,又是禁後族輔政,違者天下共誅之,又是監察各諸侯王,進行對權力的把控。
而且冀州等中原鬧蝗災,民飢,故而沒有機會南下。
魏國一直以來都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大國來治理的。
非常重視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培養人才……
受前段時間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的影響,不得不說,我對魏國的印象越來越好了。
而吳國呢,至始至終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國。
文武大臣喝喝酒、聊聊天。
偏安一隅,也算其樂融融。
唯獨蜀國最愛折騰了,可能是因為有興復漢室的重大使命吧,報仇報仇,北伐北伐……
扯遠了,扯了點題外話。
第四:曹丕的軍事意圖影響
曹丕稱帝後,是非常希望吳蜀大戰,出現兩敗俱傷的局面,這樣有利於全國一統。
所以在吳蜀交戰的時候,曹丕自然不會橫加干預,如果貿然出兵可能會讓吳蜀再次聯盟。
只有等到吳蜀兩國兩敗俱傷的時候,才好出兵征討。
事實上,曹丕確實如此。
在夷陵之戰不久,就興兵三路伐吳,很可惜,以失敗告終。
綜上所述,劉備伐吳,不怕曹魏偷襲,即使偷襲,也並不影響大局。
況且曹魏偷襲誰還說不定呢?
所以如果再問我一次上次的問題:先攻魏還是先攻吳。
我還是覺得:先伐吳。
夷陵之戰若不失誤,搞不好這個事就成了!
此人如果在,劉備定不會幫關羽報仇,亡國的便是曹魏!
此人才是三國第一謀士,如果此人在,劉備就不會幫關羽報仇,亡國的便是曹魏!看到這個標題,也許很多人就質疑。說起三國的謀士,都會想到諸葛亮,要不就是在攻擊四川戰死的龐統,其實在蜀國,貢獻最大的是法正...
戰亂三國,人太多傻傻分不清?讓這些圖來拯救你!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到了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建立魏國。接著,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建立蜀國和東吳。自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國相互攻伐,戰火紛飛,湧現出許多英雄豪...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1):劉備出師的真實動機
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之間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劉備承擔了蜀軍死傷數萬的慘痛代價,蜀漢國勢從此由盛轉衰,而東吳則憑藉此役進一步鞏固了荊州的歸屬權。劉備發動這場戰爭名義上是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三國時的荊州到底有多重要?至於劉備拼上家底去爭奪?
劉備稱帝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東征孫權,除了給魏延留了3萬兵力守漢中,諸葛亮2萬兵力守益州,自己則帶了約10萬主力部隊千里迢迢殺向荊州,名義上是關羽報仇,其實是為了奪回戰略要地荊州。其實當時陸遜手底下...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劉備伐吳之時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興兵伐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起因是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於是劉備以報仇為名,發動了戰爭。那麼戰爭爆發之際,劉備軍節節勝利,孫權也向魏國求援,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夷陵之戰後,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進攻東吳?原因不簡單
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大家對三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比較了解了,對於裡面的人物更是十分的熟悉。而劉備雖然有兩個極強的兄弟,但是在前期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好在最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次慢慢有了起色...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劉備東征伐吳,為什麼不害怕曹魏進攻蜀漢後方?原因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公元222年,章武二年,劉備正式興兵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起因是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後來蜀吳兩軍在夷陵開始決戰。那麼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