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許多人都以為劉備伐吳是決策失誤,而我卻認為是深謀遠慮之舉,有以下原因:
1.
北伐中原山高路險,補給困難,而伐吳則順江而下,可以水陸並進。
曹丕新立,還沒有剷除內部的敵對勢力,此時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因此如果伐吳,漢中一帶應該不會受到曹魏侵襲。
伐魏則不同,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容易再次重演荊州的悲劇。
況且蜀漢集團剛剛失去荊州,在當地還有一定的群眾基礎,一旦拿下西陵,整個荊州就可以傳檄而定。
加之武陵蠻夷和蜀漢交厚,可以趁東吳立足不穩,內外相攻。
因此,從軍事角度講,伐吳更具有可行性。
2. 關羽是蜀漢為數不多的名將之一,在蜀漢集團內部又有很高的地位。
劉備與之名為君臣,義同父子。
如果連孫權擊殺關羽都可以忍氣吞聲,天下人將會怎樣看待劉備?從此他將失去辛辛苦苦積累的人望和威勢。
實力強弱,此消彼長都是小事,可是如果失去人心就失去了立足天下的資本。
3.
劉備剛剛稱帝,而蜀漢失去荊州陷入疲弱,此時劉備有必要出兵炫耀武力。
對外作戰不但能夠開疆拓土,獲取利益,也能使剛剛建立的蜀漢因此契機團結在一起,共同對外。
要知道,蜀漢立國不穩,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是無法長期共處的。
而荊州集團失去了自己的根據地,徹底成了一股寄寓益州,又想後來居上的勢力,此時矛盾已經開始激化。
因此,發動戰爭,轉移注意力,是必然之舉。
4.
屈膝求和不如以戰迫和。
劉備深知在奪取荊州之後,東吳已然成了曹魏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而非蜀漢。
因此,此時出兵伐吳,曹魏不但不會援助東吳,反而有可能和蜀漢一起夾擊東吳,使孫權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
因此,劉備若能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孫權必然會向劉備割地求和,這種以戰迫和的做法不僅能提高自己的威勢,還能得到實際利益,何樂而不為?反之,如果一味求和,不敢出兵,必為孫權輕視,如此就算真能再次吳蜀同盟,也無法長久。
事實上後來曹丕再次伐吳,劉備立刻寫信給陸遜說:聞賊已在江陵,吾將復東,將軍謂其能然否?由此可見他的真實意圖。
另外,劉備即位後任命諸葛亮做丞相,諸葛亮和諸葛瑾在吳蜀兩國都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只要諸葛亮主政,吳蜀再次結盟只是時間問題。
可見劉備深謀遠慮,出兵之前就已經留好後路。
5.
伐吳沒有道德障礙。
曹魏既然是漢賊,當時孫權先與曹操同謀,又向曹丕稱臣,那就是漢賊從屬。
為什麼不能先討伐漢賊支黨再大舉伐賊呢?當年劉邦和項羽相爭,也是先消滅了項羽分封的各個諸侯國,再大舉向項羽進攻。
劉備效法高祖,兼弱攻昧,何錯之有?況且劉備集團雖然號稱承續漢室,集團內部真正相信的其實沒有幾人,以此為由,自欺欺人,大可不必。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揭秘:諸葛亮不參加夷陵之戰的真實原因,細思恐極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三國|關羽隕,敗猇亭,蜀漢從此未出西川!
華夏皇帝漫談之蜀漢昭烈帝劉備成都稱帝 白帝託孤 劉備艱難地奪取了益州,不過接下來他打了一場勝仗。由於漢中地勢險要,是巴蜀的咽喉要道。劉備占領了益州,就想進一步奪取漢中。不想曹操動作快,派夏侯淵、...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
改變三國歷史的三場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可以說是改變歷史的進程決戰。官渡之戰,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