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
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
孫 權 假 降
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和虛榮還未散去,曹丕便一腳邁進了孫權給他設的局中。
當時,孫權因為奪荊州、殺關羽,得罪了劉備。
於是劉備攜雷霆萬鈞之勢,親自率兵討伐孫權。
即將迎戰的孫權,擔心曹丕背後偷襲,便心生一計——假裝投降曹丕,以換取曹丕的庇護。
面對孫權的請降,魏國內部歡天喜地,文武官員紛紛道賀,曹丕也有點飄飄然。
這時謀士劉曄勸阻曹丕,說道:孫權無故示好稱臣,肯定有詐。
現在的孫吳,外有強敵,民心不安,又怕我們乘機動手,所以才委曲求全,向您稱臣。
一為阻止我們的攻擊,二則利用我們的聲勢,安撫人心,震懾敵人。
一旦威脅解除,孫權肯定立馬翻臉。
劉曄也給出了應對的策略,即假意接受孫權的投降,暗中進攻吳國,與蜀國形成夾擊之勢,如此一來,不出十日,吳國便會滅亡,而蜀國撐不了太久的 。
曹丕斥責道,「你這種做法太不仁義了!人家投降稱臣,我們卻乘機翻臉,以後天下英雄誰還敢歸降我們?」儼然一副天下老大的姿態。
在曹丕與劉曄的爭執過程中,王朗提出了一個「坐收漁利」的策略,即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等吳蜀兩敗俱傷後擇機攻滅二國。
曹丕接受,不再插手吳蜀戰事。
稱臣以後,孫權的表現甚是恭敬。
卑躬屈膝,言聽計從,且大量進貢奇珍異寶,哄得曹丕合不攏嘴。
於是,孫權八月來降,曹丕十一月就冊封孫權為吳王。
質 子 之 約
當然,曹丕也不傻,冊封也是有條件的——你得把兒子送到魏國做人質。
魏國將領浩周奉命到吳國督促孫權交兒子,他對孫權說:曹丕竟然懷疑大王不答應質子!這怎麼可能!我用全家人的性命做擔保,說您肯定會把兒子送來的。
孫權聽後,感激涕零,衣服都哭濕了,並指天發誓,說這就送兒子出發。
然而,浩周返回魏國後,遲遲沒有等來孫權的兒子。
曹丕又派大臣辛毗和桓階前往吳國跟孫權盟誓,催促人質上路。
結果孫權又是花言巧語,左右推辭。
此時,孫權在曹魏的「庇護」下,已經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如劉曄所料,孫權開始「內行不順」,對曹丕越發不敬,「質子」之事也一再拖延。
事到如今,曹丕終於明白,人家並沒有誠心歸附,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於是派出大軍,排兵布陣,準備討伐孫權。
當時孫權雖然贏了劉備,可是自己境內揚越一帶的蠻夷又開始反叛,面對曹丕的大兵壓境,兩線作戰有些吃力。
於是他開始接著「忽悠」——
他謙卑地上書曹丕,請求准許他改過自新,信中說:「您要是不原諒我,那我就把國土人民都交給您,然後把我發配到交州,直到老死。
」
然後又寫信給浩周說,我不是不交質子,我還打算代兒子孫登向皇家求婚呢。
但是因為孩子年紀太小,準備過幾天派重臣護送孫登入京。
曹丕不敢再大意了,他回信說:「我跟閣下大義已定,豈願勞師動眾,遠臨長江、漢水?你兒子孫登早晨出發,我晚上就召回大軍。
」孫權拒絕,吳魏決裂。
孫權一而再、再而三的忽悠,不過是爭取時間,籌措決裂的資本。
在這段時間裡,吳國部署了長江防線,然後又開始和蜀國互通往來了。
瘋 狂 報 復
曹丕傻眼了!吳蜀之間說好的血海深仇為啥眨眼間又變成了你儂我儂!這讓朕的宏偉計劃 「坐山觀虎鬥」、「坐享漁利」如何實現!
被孫權欺騙了一次又一次的曹丕,仿佛落下了心病。
從夷陵之戰結束後,一直到他病逝之前,他每年都要至少一次親自率兵討伐東吳。
公元222年至公元223年,曹丕總共發起三路伐吳之戰,結果都不勝而歸;
公元224年,曹丕以舉國之力向東吳發動大規模進攻。
結果中了埋伏,差點全軍覆沒。
公元225年,曹丕再次決定進攻東吳。
這次鮑勛勸阻說:「咱們去年剛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如果又要遠征,每天要消耗黃金千斤,會讓我們破產的!」
曹丕大為震怒,把鮑勛降了級,並再次率十餘萬大軍進攻吳國。
但這一次又是徒勞無功。
面對東吳嚴密的防守,曹丕望江興嘆:「蒼天,這是註定要用它分割南北!」於是下令班師,結果歸途還遇到了東吳的突襲,曹丕受到驚嚇,回家後做了深刻反省。
曹丕沒來得及再次集結大軍對東吳展開報復行動,四個月後,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
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對內鞏固曹魏統治,使魏國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對外的政治和軍事行動中,卻沒少吃啞巴虧。
尤其在夷陵之戰,曹丕被孫權忽悠得差點忘了自己姓什麼,讓本可以坐享戰爭紅利的魏國,成了幫助敵人壯大自我的道具。
從屢屢受騙,到瘋狂報復,第一次當皇帝的曹丕,也許會明白父親當年為什麼會說出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有人總結,世上有這麼幾種人特別容易受騙:
一、抱有僥倖心理的人;
二、愛貪小便宜的人;
三、特好面子的人;
四、善良卻沒原則的人。
如果對應到曹丕身上,他又占了幾點呢?紛繁亂世,人心叵測,你沒法要求對手笨一點,你只能要求自己聰明一點,再聰明一點。
具體來說也不難,無非是——
少一點貪婪,多一點克制;
少一點輕信,多一點質疑;
少一點僥倖,多一點敬畏!
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擒。志得意滿的孫權決定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雖然這樣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孫權笑到了最後。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有可能成為導致吳國亡國的錯誤選擇。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沒想到卻是自己最後的戰役
公元20年,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劉備為關羽被殺而感到恥辱,想要攻打孫權。翊軍將軍趙雲說:「國家的賊寇是曹操,不是孫權。倘若先滅了魏國,孫權自會臣...
三國時期,魏國和蜀國在交戰的時候,為什麼感覺吳國掉線了一樣?
三國時期的時候,魏蜀吳三國之間,表面上是分足而立之勢,感覺是穩定的局面。其實,蜀國和吳國都非常清楚,魏國的國力是遠勝於自己的。並且一時的穩定,不是代表永久的,天下的大勢總歸是要統一在一起的。但...
東吳的一哥不是周瑜而是他?連續擊敗蜀魏兩國
劉備剛稱帝不久,想給他的關二弟報仇,結果夷陵一戰被陸遜一把大火燒了連營七百里。劉備只好倉皇西逃,就逃到了白帝城。這個時候,東吳很多將領建議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為何曹丕不攻蜀漢,反而討伐東吳?
公元220年,蜀漢五虎上將關羽由於孤軍北伐,又中了曹操與孫權聯合之計,腹背受敵,不幸於臨沮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殺,這年劉備剛剛稱了漢中王。另一方面,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魏,正是因為如此...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
劉備滅吳,為何魏國不趁機偷襲,其實其中還是有原因的!
我們都知道在三國中,劉備為了對付東吳發動了熟悉的滅國之戰但是對於這樣好的機會,大家心中有沒有意思的懷疑,為什麼在那時候操魏國不來進攻蜀國呢?這其中到底是出現了哪方面的問題呢?
夷陵之戰後,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進攻東吳?原因不簡單
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大家對三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比較了解了,對於裡面的人物更是十分的熟悉。而劉備雖然有兩個極強的兄弟,但是在前期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好在最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次慢慢有了起色...
劉備夷陵大戰敗走之後,為何陸遜不引軍繼續追殺
在經歷樊城大戰之後,蜀國戰將逐漸流失,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舉全國之力攻打吳國,此時的孫權不得不向曹丕稱臣,防止劉備和曹丕兩面夾擊東吳,但在夷陵之地,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蜀軍傷亡慘重,劉備也倉皇...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夷陵之戰,劉曄獻計讓曹丕趁機攻東吳! 文帝為何不從?
夷陵之戰時,是滅吳的千載良機! 蜀國(劉備)取荊州~~魏國順長江而下,攻取江東六郡!孫權不善領兵,而吳國精銳多在荊州抵抗劉備;如果這時曹魏順襄樊長江上流而下~~直取江東建業!陸遜雖有才華,但縱有...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沒有乘火打劫,和劉備一起進攻孫權?
夷陵之戰聽起來是一場戰鬥,一把火把劉備大軍燒個精光,其實夷陵之戰前後延續一年之久。221年7月,劉備發起戰爭,進攻東吳的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222年2月,劉備從秭歸進抵夷陵(猇亭)地區,雙方...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