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

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

孫 權 假 降

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和虛榮還未散去,曹丕便一腳邁進了孫權給他設的局中。

當時,孫權因為奪荊州、殺關羽,得罪了劉備。

於是劉備攜雷霆萬鈞之勢,親自率兵討伐孫權。

即將迎戰的孫權,擔心曹丕背後偷襲,便心生一計——假裝投降曹丕,以換取曹丕的庇護

面對孫權的請降,魏國內部歡天喜地,文武官員紛紛道賀,曹丕也有點飄飄然。

這時謀士劉曄勸阻曹丕,說道:孫權無故示好稱臣,肯定有詐。

現在的孫吳,外有強敵,民心不安,又怕我們乘機動手,所以才委曲求全,向您稱臣。

一為阻止我們的攻擊,二則利用我們的聲勢,安撫人心,震懾敵人。

一旦威脅解除,孫權肯定立馬翻臉。

劉曄也給出了應對的策略,即假意接受孫權的投降,暗中進攻吳國,與蜀國形成夾擊之勢,如此一來,不出十日,吳國便會滅亡,而蜀國撐不了太久的 。

曹丕斥責道,「你這種做法太不仁義了!人家投降稱臣,我們卻乘機翻臉,以後天下英雄誰還敢歸降我們?」儼然一副天下老大的姿態。

在曹丕與劉曄的爭執過程中,王朗提出了一個「坐收漁利」的策略,即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等吳蜀兩敗俱傷後擇機攻滅二國。

曹丕接受,不再插手吳蜀戰事。

稱臣以後,孫權的表現甚是恭敬。

卑躬屈膝,言聽計從,且大量進貢奇珍異寶,哄得曹丕合不攏嘴。

於是,孫權八月來降,曹丕十一月就冊封孫權為吳王。

質 子 之 約

當然,曹丕也不傻,冊封也是有條件的——你得把兒子送到魏國做人質。

魏國將領浩周奉命到吳國督促孫權交兒子,他對孫權說:曹丕竟然懷疑大王不答應質子!這怎麼可能!我用全家人的性命做擔保,說您肯定會把兒子送來的。

孫權聽後,感激涕零,衣服都哭濕了,並指天發誓,說這就送兒子出發。

然而,浩周返回魏國後,遲遲沒有等來孫權的兒子。

曹丕又派大臣辛毗和桓階前往吳國跟孫權盟誓,催促人質上路。

結果孫權又是花言巧語,左右推辭。

此時,孫權在曹魏的「庇護」下,已經取得了夷陵之戰的勝利。

如劉曄所料,孫權開始「內行不順」,對曹丕越發不敬,「質子」之事也一再拖延。

事到如今,曹丕終於明白,人家並沒有誠心歸附,是自己自作多情了。

於是派出大軍,排兵布陣,準備討伐孫權。

當時孫權雖然贏了劉備,可是自己境內揚越一帶的蠻夷又開始反叛,面對曹丕的大兵壓境,兩線作戰有些吃力。

於是他開始接著「忽悠」——

他謙卑地上書曹丕,請求准許他改過自新,信中說:「您要是不原諒我,那我就把國土人民都交給您,然後把我發配到交州,直到老死。

然後又寫信給浩周說,我不是不交質子,我還打算代兒子孫登向皇家求婚呢。

但是因為孩子年紀太小,準備過幾天派重臣護送孫登入京。

曹丕不敢再大意了,他回信說:「我跟閣下大義已定,豈願勞師動眾,遠臨長江、漢水?你兒子孫登早晨出發,我晚上就召回大軍。

」孫權拒絕,吳魏決裂。

孫權一而再、再而三的忽悠,不過是爭取時間,籌措決裂的資本。

在這段時間裡,吳國部署了長江防線,然後又開始和蜀國互通往來了。

瘋 狂 報 復

曹丕傻眼了!吳蜀之間說好的血海深仇為啥眨眼間又變成了你儂我儂!這讓朕的宏偉計劃 「坐山觀虎鬥」、「坐享漁利」如何實現!

被孫權欺騙了一次又一次的曹丕,仿佛落下了心病。

從夷陵之戰結束後,一直到他病逝之前,他每年都要至少一次親自率兵討伐東吳。

公元222年至公元223年,曹丕總共發起三路伐吳之戰,結果都不勝而歸;

公元224年,曹丕以舉國之力向東吳發動大規模進攻。

結果中了埋伏,差點全軍覆沒。

公元225年,曹丕再次決定進攻東吳。

這次鮑勛勸阻說:「咱們去年剛吃了敗仗,損失慘重。

如果又要遠征,每天要消耗黃金千斤,會讓我們破產的!

曹丕大為震怒,把鮑勛降了級,並再次率十餘萬大軍進攻吳國。

但這一次又是徒勞無功。

面對東吳嚴密的防守,曹丕望江興嘆:「蒼天,這是註定要用它分割南北!」於是下令班師,結果歸途還遇到了東吳的突襲,曹丕受到驚嚇,回家後做了深刻反省。

曹丕沒來得及再次集結大軍對東吳展開報復行動,四個月後,曹丕去世,時年四十歲。

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對內鞏固曹魏統治,使魏國國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對外的政治和軍事行動中,卻沒少吃啞巴虧。

尤其在夷陵之戰,曹丕被孫權忽悠得差點忘了自己姓什麼,讓本可以坐享戰爭紅利的魏國,成了幫助敵人壯大自我的道具。

從屢屢受騙,到瘋狂報復,第一次當皇帝的曹丕,也許會明白父親當年為什麼會說出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

有人總結,世上有這麼幾種人特別容易受騙:

一、抱有僥倖心理的人;

二、愛貪小便宜的人;

三、特好面子的人;

四、善良卻沒原則的人。

如果對應到曹丕身上,他又占了幾點呢?紛繁亂世,人心叵測,你沒法要求對手笨一點,你只能要求自己聰明一點,再聰明一點。

具體來說也不難,無非是——

少一點貪婪,多一點克制;

少一點輕信,多一點質疑;

少一點僥倖,多一點敬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年號章武。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擒。志得意滿的孫權決定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雖然這樣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孫權笑到了最後。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有可能成為導致吳國亡國的錯誤選擇。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