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擒。
志得意滿的孫權決定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雖然這樣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孫權笑到了最後。
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有可能成為導致吳國亡國的錯誤選擇。
1、三國總體形勢
孫權雖在奪取荊州後實力大增,但這只是東吳與蜀國之間實力發生了變化,三國之間的總體態勢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曹操的實力仍然遠在東吳之上。
東吳要生存的基本戰略仍然只能是連蜀抗曹這一個選擇,而且是唯一的選擇。
蜀國比吳國還弱,所以連吳抗曹也同樣是唯一選擇。
反過來,對於曹魏而言,這兩國打起來,那就是統一全國的最好時機,無論先消滅哪一個,另一個都不可能獨自存在下去。
2、孫權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是下下策。
孫權顯然是自大了,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從而看錯了形勢。
其實這時他的處境非常危險。
鑒於劉備在荊州方面吃了一個大虧,而且搭上了二弟的性命,所以傾全國之力報仇絕對是人之常情,而且全國人民都在看著,劉備與公與私也只能孤注一擲,拼個魚死網破。
因此曹丕實際上也迎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很可惜曹丕水平有限,做事總是慢半拍,被老謀深算的孫權忽悠出了一個時間差,錯過了時機。
3、主動改錯的孫權
劉備於(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孫權最先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先是願意放棄荊州向劉備求和,看劉備不同意後,只好急忙選擇向曹丕稱臣,雖遭到國內輿論一片反對,仍堅持向曹丕服軟,以爭取一個時間差,全力對抗劉備。
只要曹丕不出兵攻吳,孫權應付劉備則問題不大,最後劉備大敗。
但即使如此,在劉備大敗後是孫權主動派人去向劉備求和,而不是劉備主動求和。
為什麼呢,因為這時孫權最怕的仍然是劉備徹底賭個大的,什麼也不要了,全拼上來打。
而曹丕反應再慢可能也琢磨出味來了,兩邊夾擊,吳國同樣有亡國的危險。
4、慢半拍的曹丕
劉備於(公元221年)進攻孫權,發動夷陵之戰。
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劉曄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
劉曄更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
但曹丕不同意,就此放棄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夷陵之戰戰勝後,孫權主動向劉備求和,重建孫劉聯盟,對曹丕不再臣服,這時曹丕才打算討伐,完全錯過了時機。
黃初五年(224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進攻東吳,但卻最終只品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和苦澀的長江之水。
5、孫權在對待關羽問題上的正確選擇
孫權完全沒有必要殺關羽,抓住關羽後,最好的選擇是禮送出境,同時將家眷一併送還。
這樣最難辦的可能是關羽,去不去西川都是不好說的事,因為這張臉實在放不下。
從正常邏輯看關羽可能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向霸王項羽學習,自殺以謝罪,方不失英雄本色。
結語
在孫權殺害關羽導致夷陵之戰的關鍵時期,曹丕的正確策略是與劉備前後夾擊,一舉蕩平東吳,然後考慮一統天下的計劃。
劉備的正確策略是在東吳以荊州求和時答應下來,放棄前嫌,繼續聯吳抗曹。
只可惜大家都做錯了選擇題,有可能最先滅亡的孫權到得到最大的實利。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三國三大戰役之一,劉備為給關羽報仇,沒想到卻是自己最後的戰役
公元20年,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翌年,劉備也在成都稱帝,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劉備為關羽被殺而感到恥辱,想要攻打孫權。翊軍將軍趙雲說:「國家的賊寇是曹操,不是孫權。倘若先滅了魏國,孫權自會臣...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曹丕臉皮太薄,導致魏國錯失提前60年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楊角風發作,喜歡就關注吧,不勝感激!為什麼說曹丕臉皮太薄,才導致的錯失一統天下的機會呢?這事還得從關羽大意失荊州說起。關羽敗走麥城以後,被孫權所殺,並搶回了關羽鎮守的荊州。這下子可把蜀國的劉備氣...
假如你是劉備,你會舉全國之力討伐渣權嗎?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
假如劉備打贏了夷陵之戰,三國是否變「兩國」?司馬懿告訴你答案
對於劉備一人,不同人對他的評價天差地別。有人言他是個偽君子,矇騙了關羽張飛替他賣命;又有人說他頂天立地,三顧茅廬引來軍師諸葛亮,一手撐起蜀漢一片天,很有作為,少人能及。其實,劉備本是一個普普通通...
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孫 權 假 降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夷陵之戰,劉曄獻計讓曹丕趁機攻東吳! 文帝為何不從?
夷陵之戰時,是滅吳的千載良機! 蜀國(劉備)取荊州~~魏國順長江而下,攻取江東六郡!孫權不善領兵,而吳國精銳多在荊州抵抗劉備;如果這時曹魏順襄樊長江上流而下~~直取江東建業!陸遜雖有才華,但縱有...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劉備若是在夷陵之戰中取勝,吳國是否會滅亡,司馬懿一語點出
三國時期,正值亂世,各方豪雄逐漸登場,但是到了後期,隨著一些風雲人物的去世,逐漸讓人感到悲傷;這之中,便有關羽的離世。因為當時桃園三結義時,三人曾立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