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

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

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群星璀璨。

其中有一人才比郭嘉,智比諸葛,卻被人們所漠視,他就是劉曄。


劉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樊襄,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欲遷都以避其銳。

後派東吳的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曹丕曾就此事讓群臣討論,劉備會不會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蜀國小民弱,名將唯關羽,現在關羽死了,國內憂懼,怕沒有能力出兵。

這時獨侍中劉曄的觀點與眾人不同,他認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矣」。

劉曄就這樣在別人都不相信的情況下,預言了蜀伐吳。

劉曄是淮南成德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

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汝南「月旦評」許劭,在避地揚州時,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從小就勇略有加,曾在酒宴上親手砍殺了強盜頭目鄭寶,並威懾餘眾,眾人都想擁立他為新的首領,但他「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最終帶著大隊人馬投奔了廬江太守劉勛,後又投靠了曹操。

曹丕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果然出兵攻打東吳。

孫權求和不成,又擔心魏國趁機發難,遂向魏國稱臣。

群下因此都向魏文帝曹丕稱賀,唯劉曄以為不然,並向曹丕獻了一條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計謀。

劉曄認為東吳稱臣並非真心,只是由於蜀國的攻打,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而採取的臨時之計而已。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而現在兩國卻相互攻伐,這是自取滅亡之道,應該派遣大軍去攻打東吳,「今備已怒,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將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也」。

吳國一亡,唇亡齒寒,蜀國離滅亡也不遠了。

此條計策如果被採納,以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實力來看,魏國將有極大的可能統一三國的分裂,三國的歷史將會為之改寫。

然而曹丕並沒採納這一建議,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為由,錯失了提前統一三國的良機。

曹魏時期天下形勢

後來,東吳勝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又恢復了聯盟,東吳果然就不再和曹魏結好了。

曹丕因此很生氣,決定攻打吳國。

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勝了蜀國,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促進攻。

曹丕又不聽。

於是親自率兵去攻打東吳,這時眾人都說孫權會親自來應戰,劉曄則認為孫權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

最終孫權果然沒過來,曹丕唯有撤退了。

魏明帝曹睿 劇照

劉曄也許是因為在自己的建言屢屢不被接納上吃夠了苦頭,到了魏明帝曹睿一朝時,就改變了策略不再直言獻策。

有一次,曹睿打算攻蜀,群臣皆反對。

曹睿私下裡就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跟曹睿說可以攻蜀;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

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地奉迎雙方,甚為厭惡,就向曹睿說劉曄「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並建議明帝以後和劉曄說話反著說,比如要伐蜀就跟他說不伐蜀,如果劉曄還是附和,那就可以說明他有問題。

曹睿照此方法一驗證,果然如此,從此就疏遠了劉曄。

於是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劉曄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了一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孫 權 假 降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