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
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
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群星璀璨。
其中有一人才比郭嘉,智比諸葛,卻被人們所漠視,他就是劉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樊襄,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欲遷都以避其銳。
後派東吳的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曹丕曾就此事讓群臣討論,劉備會不會出兵東吳為關羽報仇。
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蜀國小民弱,名將唯關羽,現在關羽死了,國內憂懼,怕沒有能力出兵。
這時獨侍中劉曄的觀點與眾人不同,他認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矣」。
劉曄就這樣在別人都不相信的情況下,預言了蜀伐吳。
劉曄是淮南成德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
評價曹操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汝南「月旦評」許劭,在避地揚州時,稱劉曄有「佐世之才」。
劉曄從小就勇略有加,曾在酒宴上親手砍殺了強盜頭目鄭寶,並威懾餘眾,眾人都想擁立他為新的首領,但他「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最終帶著大隊人馬投奔了廬江太守劉勛,後又投靠了曹操。
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果然出兵攻打東吳。
孫權求和不成,又擔心魏國趁機發難,遂向魏國稱臣。
群下因此都向魏文帝曹丕稱賀,唯劉曄以為不然,並向曹丕獻了一條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計謀。
劉曄認為東吳稱臣並非真心,只是由於蜀國的攻打,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而採取的臨時之計而已。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而現在兩國卻相互攻伐,這是自取滅亡之道,應該派遣大軍去攻打東吳,「今備已怒,興兵擊吳,聞我伐吳,知吳必亡,將喜而進與我爭割吳地,必不改計抑怒救吳也」。
吳國一亡,唇亡齒寒,蜀國離滅亡也不遠了。
此條計策如果被採納,以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實力來看,魏國將有極大的可能統一三國的分裂,三國的歷史將會為之改寫。
然而曹丕並沒採納這一建議,以「人稱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來者心」為由,錯失了提前統一三國的良機。
後來,東吳勝了夷陵之戰後,吳、蜀又恢復了聯盟,東吳果然就不再和曹魏結好了。
曹丕因此很生氣,決定攻打吳國。
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勝了蜀國,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促進攻。
曹丕又不聽。
於是親自率兵去攻打東吳,這時眾人都說孫權會親自來應戰,劉曄則認為孫權會靜待進攻,不會親率迎擊。
最終孫權果然沒過來,曹丕唯有撤退了。
劉曄也許是因為在自己的建言屢屢不被接納上吃夠了苦頭,到了魏明帝曹睿一朝時,就改變了策略不再直言獻策。
有一次,曹睿打算攻蜀,群臣皆反對。
曹睿私下裡就詢問劉曄的意見,劉曄跟曹睿說可以攻蜀;後出去和朝臣又說不可以。
有人見到劉曄這樣巧妙地奉迎雙方,甚為厭惡,就向曹睿說劉曄「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並建議明帝以後和劉曄說話反著說,比如要伐蜀就跟他說不伐蜀,如果劉曄還是附和,那就可以說明他有問題。
曹睿照此方法一驗證,果然如此,從此就疏遠了劉曄。
於是劉曄「遂發狂,出為大鴻臚,以憂死」,劉曄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了一生。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孫 權 假 降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此人出身漢室宗親是曹操手下智囊曾獻兩條統一大計可惜均沒被採用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其中智囊之士更是曹操能打下曹魏基業的重要功臣,比如我們熟知的郭嘉 荀彧 程昱等人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謀臣。但是這次我們說的這個曹魏謀臣他的身份比較特殊而且...
三國最狠謀士,曾獻2條妙計,曹操父子若採納,諸葛亮都無力回天
一、13歲時一鳴驚人他叫劉曄,跟劉備一樣都是漢室宗親。但他的家庭條件可比劉備強多了,不但不用織履販席,而且還有一位非常「狠」的母親。那年劉曄剛七歲,母親便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劉曄道:「你老爸身邊的...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劉曄的一條計策差點讓諸葛亮再也救不了劉備,太狠毒了!
公元220年曹操離開了人間,此時的曹丕更換開始導演鬧劇,讓漢獻帝給自己讓出了皇位。由於在前幾次戰役當中曹操因為未聽留劉曄的意見大敗使得曹丕更加重視劉曄。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終結三國的絕佳機會,可惜曹丕太蠢錯過了,若曹操能再活五年多好
赤壁之戰後劉備借荊州而奪益州,東吳占長江天險無敵水師割據東南,曹魏一統中原天下九州得其六,三國鼎立勢不可擋。蜀吳聯合成為盟友,軍事互助方能抗魏。可在這過程中蜀吳聯盟曾破裂了一次,本是曹魏一統三國...
他是光武帝劉秀之後,若按他的規劃,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蜀國的諸葛亮,「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嘛。其實,三國時期,謀士最多最優秀的是在曹魏。看看曹魏的那些謀士們,荀彧,程昱,賈詡,郭嘉,哪一個都不比諸葛...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