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
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
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大家都津津樂道,耳熟能詳,但有一位謀士,雖然《三國演義》少有提及,但是正史上確是一位料事如神,一語中的的牛人,他就是劉曄,一位被毛澤東稱讚過的三國謀士
劉曄在加入曹操陣營之前在淮南地區的小軍閥劉勛手下做謀士,當時孫策用金錢誘騙劉勛去攻上繚城,劉曄趕忙勸止,說上繚城很難攻打,孫策是想趁我們出戰,然後趁虛而入襲擊我們,劉勛不聽,出戰後果然被孫策偷襲,不得已投降曹操,劉曄於是跟著一同歸順了曹操手下。
後來劉曄在曹操手下的時候,有一次曹操攻打淮南地區的山賊,很長時間打不下來,其他人都勸說曹操山賊無足輕重,不用再打了,但劉曄卻說,派去攻打的將領資歷不夠,山賊會以為現在天下未定才敢於對抗,建議曹操先懸賞,然後用主力軍進逼,那麼山賊自然不戰而降,果然曹操派了猛將率軍進逼,成功逼降了山賊。
由於曹操前期有五大謀士的出色表現,劉曄在曹操前期出場露面的機會並不多,劉曄在三國演義當中甚至還發明了霹靂車,在官渡前線有效遏制了袁紹軍隊的攻擊,當然這些都是小說家的描寫,正史無從記載。
但是,曹操後期,五大謀士死的死,老的老,足智多謀的劉曄便越來越受到重用。
建安二十年曹操征討張魯的時候,五大謀士只剩下賈詡和程昱,賈詡當時年近七旬,而程昱早就過了七十歲,都已然是體弱老邁的老頭了,於是乎年富力強的劉曄就走向了前台。
這次出征,劉曄出色完成了任務,回來之後擔任了行軍長史。
說明這時候曹操開始對其重點培養了。
曹丕稱帝之後,劉曄更是升任侍中,成了曹丕的心腹。
當時蜀漢剛剛失去名將關羽以及軍事重鎮荊州,三國力量對比一下發生變化。
蜀國實力大幅削減,因此曹丕在問群臣,劉備是否會有下一步行動的時候,群臣都說蜀國國力弱小,能打的將領只有關羽,現在自保都沒法做到,肯定不會再發動戰爭。
但是劉曄卻不這麼認為,劉曄說劉備雖然現在實力衰減,但是肯定會借出兵重振聲威,況且劉備關羽情如父子,劉備必定會為他報仇,果不其然,劉備不久之後就出兵伐吳。
吳蜀對戰,高興的自然是北方的曹丕。
孫權這時候急忙派使者向曹丕稱臣。
劉曄對曹丕說,孫權這時候來稱臣,肯定是別有所圖,劉備軍事壓力不小,孫權必定是希望我們有所幫助,至少不要趁虛而入。
劉曄更是進一步建議,趁著劉備在攻吳的同時,吳國主力都在前線,這時候可以派遣大軍渡江攻擊其後方,這時候吳蜀夾攻,吳國不出十天就完蛋。
但是曹丕卻沒有採納,等到陸遜擊敗劉備之後,孫權對曹丕的態度拐了一百八十個彎,曹丕叫孫權送兒子來洛陽當人質,孫權立馬拒絕。
於是曹丕大怒,派遣三路大軍進攻東吳,劉曄這時候又來勸阻,說孫權剛剛大勝,國內上下一心,現在打已經不是時機了,但曹丕不聽,果然三路大軍均被孫權擊敗。
夷陵大戰是吳國和蜀國唯一一次大打出手的戰役,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時候是北方曹魏將其各個擊破的最佳時機,只可惜曹丕沒有抓住機會,在吳國大勝之後發兵進攻,可是為時已晚,東吳方面早就做好準備,因此大敗而回,什麼便宜沒撈著。
後來明帝曹睿繼位當年,遼東方面發生政變,公孫淵把自己叔叔幹掉,自封為遼東太守,劉曄更是建議立馬出兵,趁新上台的公孫淵立足未穩,可一舉平定。
如果現在不出兵,將來公孫淵肯定會反叛。
明帝也沒有採納,因此後來遼東甚至和東吳勾結,尾大不掉,屢次征討都失敗而歸。
最終依靠老謀深算的司馬懿親自上馬才一舉平定,而這時候劉曄已經去世了好幾年
綜合來看,劉曄對天下大勢的預料往往是一語中的,尤其在吳蜀交兵之際更是大放異彩,如果曹丕依計而行,或許吳國很有可能最先被滅,剩下的蜀國實力弱小,更是不在話下。
只可惜歷史不能假設,留給我們的依舊是那幾十年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頂級謀士,曹操和曹丕未聽他言,錯失戰勝劉備和孫權的機會
大家都知道曹操能夠建立偌大的曹魏江山,自然和手下的謀士有很大的關係,而荀彧、郭嘉、賈詡以及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中郭嘉更是和諸葛亮齊名的謀士,而在曹操帳下還有一位謀士叫做劉曄,其才能可以和郭嘉...
這三個謀士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三國將更加精彩
原標題:這三個謀士如果沒有英年早逝,三國將更加精彩三國時期正逢亂世,但是也人才輩出,各個勢力都有自己的謀士武將,可以說為了爭奪地盤而鬥智鬥勇。像曹操就有五大謀士,吳國雖然不及曹操但是也有魯肅、張...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此人出身漢室宗親是曹操手下智囊曾獻兩條統一大計可惜均沒被採用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其中智囊之士更是曹操能打下曹魏基業的重要功臣,比如我們熟知的郭嘉 荀彧 程昱等人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謀臣。但是這次我們說的這個曹魏謀臣他的身份比較特殊而且...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他是光武帝劉秀之後,若按他的規劃,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蜀國的諸葛亮,「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嘛。其實,三國時期,謀士最多最優秀的是在曹魏。看看曹魏的那些謀士們,荀彧,程昱,賈詡,郭嘉,哪一個都不比諸葛...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謀士,曹丕若聽其計,早滅東吳59年
三國時期,能臣謀士眾多,蜀國有諸葛亮、龐統和法正,東吳有張昭、周瑜和陸遜,曹魏陣營則更多,比如郭嘉、荀彧和司馬懿等。但毛主席最欣賞的既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郭嘉,而是在三國演義中跑龍套的劉燁,曾向幹部...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