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大戰 魏國該不該出兵?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19年,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220年,曹丕代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年號章武。

稱帝三個月後,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劉備親率大軍征討東吳孫權。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蜀漢軍出川伐吳,兵力號稱七十萬,(據考證實只五至八萬),聲勢浩大,江南震恐,孫權立即派遣諸葛瑾向劉備求和,被拒絕。

求和不成後,孫權一面向曹魏送還于禁並上表稱臣納貢,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此時的魏國,謀士劉曄建議曹丕「蜀攻其外,魏襲其內」進攻東吳,但曹丕不聽,採取坐山觀虎鬥的策略,靜觀戰局,認為吳蜀「急則相持,緩則相爭」,只有等到最後,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會消耗元氣,那時再發動進攻,機會便大得多,於是接受吳國求和。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當時,蜀有山川之險,吳有長江天塹,在兩軍未交戰時出兵,無論進攻哪一方,都無法取勝;其次,三國魏強而吳蜀弱,一旦超強介入,兩弱必定警覺,不排除立即罷兵講和,一同抗魏。

劉曄的建議,實際立足於劉備不肯講和的基礎上,可能高估了政治人物的感情而低估了其智慧。

曹丕的策略是穩妥的,暫不介入等於變相鼓勵吳蜀大戰。

最後曹丕也有出兵伐吳,只不過失敗了。

夷陵之戰劉備大敗,逃往白帝城(後改名永安),潘璋等人主張乘勝追擊,但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迅速來援,白帝城駐軍接近兩萬,吳軍難以攻克,同時陸遜顧忌曹魏乘機襲擊後方,於是主動撤兵。

(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漫談三國:孫權為何寧願向曹丕稱臣也不稱帝

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陽稱帝,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等到曹丕、劉備都離世之後,吳王孫權才於229年稱帝,比曹劉差不多晚了近十年。三國按實力排序,曹魏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劉備都稱帝了,孫權為何...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三國孫權為什麼會向曹丕投降?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卻沒有遠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過是保住江東,把荊 州吞併進來。至於一統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聯合在一起,孫權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劉備託孤,給諸葛亮加上了一副重擔

劉備畢竟是在數十年中多次「白手起家」的天下梟雄,抗打擊的韌性也是一等一的。即使遭遇夷陵之敗這種慘事兒,他依然沒有被打垮。就在慘敗之後不久,劉備退守白帝城,把潰敗的殘兵逐漸收集聚合起來,安營紮寨,...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