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
曹操南征北戰,對內殲滅袁紹、袁術,征戰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整個北方,只要擊敗孫權,曹操便可統一天下。
無奈,時勢弄人,曹操敗於赤壁之戰,惜敗於孫劉聯軍,這一統天下的重任便交於曹丕了。
而曹丕與畢竟不同於曹操,曹操雄才大略,說是三國時期最厲害的帝王也不為過。
曹丕身為曹操嫡二子,與三子曹植爭奪世子之位,在司馬懿的幫助下,曹丕之勝有點理所當然。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爆發於公元221至公元222年的吳蜀大戰,是天賜曹丕的統一良機。
面對這樣的天賜良機,曹丕是怎麼反應的呢?呂蒙襲江陵,聞名天下的名將關羽被殺,蜀國遭受重創,士氣低迷。
自此孫劉翻臉,到後來的夷陵之戰,曹魏已經處於不敗之地,是名副其實的天下霸主。
孫劉開戰以後,魏國的態度,將決定天下的走向。
劉曄主張聯蜀伐吳,先對孫權稱臣的誠意表示懷疑,並提出了聯蜀伐吳的戰略。
因為自呂蒙襲取荊州後,局勢發生變化,荊州丟失後,劉備損兵折將,原先劉強孫弱的局勢變成了孫強劉弱。
若與弱蜀結盟,可擊滅吳國,吳國滅亡後,被削弱的蜀國亦不能久存。
曹丕則堅持聯吳伐蜀。
這想法是有點奇葩的,孫權狼子野心,投誠曹魏本是權宜之計。
孫權狼子野心,據其稱臣的目的,也是為了緩一時,畢竟孫吳比起曹魏實力差的很多,如果這時蜀國魏國同時攻打,那吳國是經不起這樣的打擊的。
另外孫權雖稱臣,卻只送了珠寶,不願派來世子為質,這就是紙面上的稱臣而已。
王朗提出了坐觀成敗的策略,即按兵不動,坐山觀虎鬥。
呂蒙襲江陵,關羽被殺,蜀國上下義憤填膺,所以一場大戰避免不了。
與其選擇,不如靜待其變。
其實,這種策略,嚴重的影響了曹丕的判斷,過分高估了夷陵之戰對東吳的打擊。
同時未預測到吳蜀之戰後,吳蜀的聯盟策略,曹丕同意了王朗的建議,按兵不動,同時封孫權為吳王,承認了東吳的割據性,劉曄堅決反對,奈何曹丕一意孤行。
夷陵之戰後,劉備病死,諸葛亮執掌蜀國軍政大權,官拜丞相,與東吳恢復聯盟。
諸葛亮的在戰略上的格局高瞻遠矚,自此,魏國統一天下的機會,永不復返。
曹丕畢竟不是曹操,沒有曹操的謀略和雄心,若當時曹操還在,以曹操的眼光和格局,恐怕三國割據時代,早就結束。
曹丕雖然不如曹操,但相比於其他的兒子還是很優秀的,曹丕繼位後,修改了曹操的政治思想,曹操的政治思想是法家寒族的政治,在位期間,聽從陳群的建議,設立了九品選官制度,遏制宗親。
但奈何曹丕英年早逝,後代的壽命更是悲慘,這也奠定了司馬氏篡權奪位的基礎。
天下人皆錯看我曹孟德也!
沒辦法天不佑曹魏,豈人乎?
這六個人對三國歷史影響最大,諸葛亮屈居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讀史知天下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時間無法倒流,歷史不可改變,但值得我們品讀。三國時期這一段歷史足以在我國的史冊上冉冉生輝,讓後人不斷去品讀和回味。文能治國,武能安邦,三國從來不缺英雄豪...
三國時期,其實孫權才是一個實用主義者,他也是一個勝利者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兩軍在濡須口對峙。第二年,孫權突然做出了一個重大戰略決定,派出都尉徐詳找曹操「請降」。曹操當即「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一個以孫權「請降」為前提的各自...
他是光武帝劉秀之後,若按他的規劃,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蜀國的諸葛亮,「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嘛。其實,三國時期,謀士最多最優秀的是在曹魏。看看曹魏的那些謀士們,荀彧,程昱,賈詡,郭嘉,哪一個都不比諸葛...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沒有乘火打劫,和劉備一起進攻孫權?
夷陵之戰聽起來是一場戰鬥,一把火把劉備大軍燒個精光,其實夷陵之戰前後延續一年之久。221年7月,劉備發起戰爭,進攻東吳的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222年2月,劉備從秭歸進抵夷陵(猇亭)地區,雙方...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終結三國的絕佳機會,可惜曹丕太蠢錯過了,若曹操能再活五年多好
赤壁之戰後劉備借荊州而奪益州,東吳占長江天險無敵水師割據東南,曹魏一統中原天下九州得其六,三國鼎立勢不可擋。蜀吳聯合成為盟友,軍事互助方能抗魏。可在這過程中蜀吳聯盟曾破裂了一次,本是曹魏一統三國...
戰亂三國,人太多傻傻分不清?讓這些圖來拯救你!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軍閥混戰。到了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建立魏國。接著,劉備和孫權相繼稱帝,建立蜀國和東吳。自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國相互攻伐,戰火紛飛,湧現出許多英雄豪...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夷陵之戰後,曹丕本可趁機滅了蜀國,為何進攻東吳?原因不簡單
因為《三國演義》的廣泛傳播,大家對三國這個時期可以說比較了解了,對於裡面的人物更是十分的熟悉。而劉備雖然有兩個極強的兄弟,但是在前期一直沒有取得什麼成就,好在最後請得諸葛亮出山,這次慢慢有了起色...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劉備夷陵大戰敗走之後,為何陸遜不引軍繼續追殺
在經歷樊城大戰之後,蜀國戰將逐漸流失,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舉全國之力攻打吳國,此時的孫權不得不向曹丕稱臣,防止劉備和曹丕兩面夾擊東吳,但在夷陵之地,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蜀軍傷亡慘重,劉備也倉皇...
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孫 權 假 降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