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

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

他就是三名臣,毛澤東非常欣賞的劉曄。

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毛澤東曾先後向幹部推薦讀《三國志》的四篇傳記,即《張魯傳》、《呂蒙傳》、《郭嘉傳》、《劉曄傳》。

毛澤東在讀《劉曄傳》作了如下的批語:「此傳可一閱。

放長線釣大魚,出自劉曄。

」劉曄的足智多謀和善於應變給毛澤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澤東的高度讚揚。

1966年3月,毛澤東在杭州的一次小型會議上談論曹操缺點的同時,也讚揚了劉曄,為曹操不重用劉曄鳴不平。

毛澤東欣賞劉曄當然是有原因的,夷陵之戰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劉曄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以絕後患。

但曹丕不同意。

東吳在夷陵之戰戰勝後果然漸見不臣之心,曹丕於是打算討伐,但劉曄認為吳國剛剛大勝蜀漢,上下一心,而且有長江天險,不能這麼倉卒進攻。

曹丕又不聽。

最後又吃了虧。

關於這次建議,歷史是這樣記載的。

在孫權遣使前來稱臣時,曹魏內部對於應對此次戰事採取何種立場,其實有展開討論。

而劉曄,他建議趁此機會與蜀漢合力滅吳,然後再對付蜀漢,就是輕而易舉的事了。

他勸曹丕說:「今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

今還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興師,經渡江襲其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吳亡則蜀孤。

若割吳半,蜀國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曹丕則認為不如接受東吳稱臣,趁機偷襲蜀漢。

而劉曄告知曹丕,諸葛亮留守成都,馬超、魏延軍團均留駐原地,顯然已經有所防備,因此仍是伐吳較為有利。

最後,曹魏決定暫時採取觀望的態度,根據戰事進程再決定方針。

劉曄的建議實際上是三國形成階段最後一次統一的機會,可惜被曹丕並沒有放在心上。

在公元二一四年,劉曄還敏銳的發現了另一次統一的時機,就是趁劉備剛剛奪取益州,人心未附,而又東下與孫權爭奪荊州的機會,乘奪取漢中之勢進兵蜀中,可惜又被曹操一句「既得隴,復望蜀?」給失去了。

到了此戰之後,隨著孫劉聯盟的重建,三分天下的大勢就已不可逆轉了。

從而使統一的時間被延遲了近六十年。

其實,夷陵之戰,真是滅吳的千載良機! 蜀國(劉備)取荊州~~魏國順長江而下,攻取江東六郡!孫權不善領兵,而吳國精銳多在荊州抵抗劉備;如果這時曹魏順襄樊長江順流而下~~直取江東建業!陸遜雖有才華,但縱有三頭六臂, 也難兩面都顧全, 若依劉曄之計,東吳定然滅國!! 退一萬步說,陸遜只能放棄 ,剛剛好不容易得到手的荊州,收縮兵力,退守江東,依託長江天塹,拚死防禦!那麼遭魏至少也能搶到荊州。

可惜這些都被曹丕給錯過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