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夷陵大戰敗走之後,為何陸遜不引軍繼續追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經歷樊城大戰之後,蜀國戰將逐漸流失,劉備為關羽和張飛報仇舉全國之力攻打吳國,此時的孫權不得不向曹丕稱臣,防止劉備和曹丕兩面夾擊東吳,但在夷陵之地,陸遜火燒連營大破蜀軍,蜀軍傷亡慘重,劉備也倉皇逃往白帝城,在這種情況下陸遜完全有能力追殺劉備,可是他卻沒有這麼做,為何他不引軍繼續追殺劉備,解除掉孫權的心腹大患。
三國鼎立的局面中,魏國是最強的,孫劉都是聯盟抵抗曹魏的,因為借荊州的事鬧翻了,陸遜在夷陵大敗劉備,如果引軍追殺劉備,戰事勢必會陷入膠著狀態,這個時候最怕的就是背後有人偷襲,劉備攻吳,曹丕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此時若孫權拿不出實力來應付曹丕,必將會讓曹丕趁虛而入,況且孫權假意向曹丕稱臣,又不肯送兒子到魏國為人質,曹丕也不會傻到相信孫權,若陸遜與劉備陷入持久戰,則勢必會導致曹丕從背後偷襲,到時候腹背受敵,吳國必將會陷入危機。
劉備兵敗時諸葛亮已經趕到白帝城,劉備還託孤於諸葛亮,大小事務統統由諸葛亮負責,陸遜此時的對手就是諸葛亮了,然而諸葛亮用兵如神,乘坐冷靜,是陸遜的勁敵,若再戰下去陸遜未必能得到好處,況且西川之地易守難攻,當年劉備入主西川也是因為劉璋昏庸無能,又有謀士內外策應,才能劉備有機可乘奪取了西川,後來鍾會帶兵伐蜀,也是相當的困難,若不是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山,蜀國也不會那麼容易就滅亡了,西川自古以來地勢就是如此,陸遜毫無把握可以滅掉諸葛亮,反而被諸葛亮所布的八陣圖所阻擋,寸步不得進。
再就是唇亡齒寒,孫劉只能聯盟才能求生存,不然都會被曹魏吃掉,曹操赤壁大戰失敗後,接受司馬懿的建議,回去休養生息,整頓軍備,厲兵秣馬,隨時都有可能對孫劉聯盟再次開戰,三足鼎立之勢不能被破壞,孫劉聯盟是一方亡則雙方亡,陸遜是知道這個道理的,孫權也知道,孫權一直都堅持聯劉抗曹,他不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打擊一下劉備的囂張氣焰就好了,沒必要拼個你死我活,而且夷陵之戰剛剛結束,孫權立即派人與劉備簽訂了停戰協議,而後諸葛亮也派遣使者願與東吳重修舊好,把曹魏視為共同的敵人。
事實證明陸遜的決定是對的,曹丕不相信孫權會真正的臣服於自己,立馬就派兵攻打吳國了,但這個時候陸遜已經成功回防了,化解了這次危機,三國間的博弈也越來越白熱化,劉備死後,諸葛亮掌握大權,一直於東吳聯盟,並且一心恢復漢室,北伐曹魏,陸遜自呂蒙死後擔任東吳大都督,為東吳屢建奇功,但也因為功高震主,一直被孫權所猜忌,最後也是鬱鬱而終,一代名將下場也不好。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
曹丕剛當上皇帝,就被孫權騙慘了
曹丕當皇帝的時間並不長,從公元220年篡位稱帝,到公元226年病逝洛陽,不過7年時間。但他這段短暫的皇帝生涯,幾乎被兩件事情貫穿始終——被騙和復仇。孫 權 假 降公元221年八月,初當皇帝的喜悅...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劉備若是在夷陵之戰中取勝,吳國是否會滅亡,司馬懿一語點出
三國時期,正值亂世,各方豪雄逐漸登場,但是到了後期,隨著一些風雲人物的去世,逐漸讓人感到悲傷;這之中,便有關羽的離世。因為當時桃園三結義時,三人曾立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夷陵之戰,劉曄獻計讓曹丕趁機攻東吳! 文帝為何不從?
夷陵之戰時,是滅吳的千載良機! 蜀國(劉備)取荊州~~魏國順長江而下,攻取江東六郡!孫權不善領兵,而吳國精銳多在荊州抵抗劉備;如果這時曹魏順襄樊長江上流而下~~直取江東建業!陸遜雖有才華,但縱有...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夷陵之戰蜀漢損兵折將,東吳為什麼沒有乘勝追擊呢?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三國中孫權為什麼看起來是個配角,偏安一方,沒有統一三國心思
三國中,吳國可以說最沒有存在感了,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心思,選擇偏安一方,而曹操劉備兩個統治者都是以漢朝自居,為了恢復漢朝的統治而奮鬥一生。孫權沒有統一三國的心思,主要有兩個原因:先天不足和後天失調。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三國時期曹丕有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群雄並起,連年紛戰,尤以曹操、劉備、孫權最為突出,曹操建立的魏國政權是最為強大的,占據了整個北部,蜀吳聯盟加起來,才能與曹操有一戰之力,可見曹操當時的勢力,天下無人能出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