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

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

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孫權不僅沒有稱帝,反倒向曹操的兒子曹丕俯首稱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筆者看來,孫權能屈能伸的性格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其他可以向晚自己一輩的曹丕稱臣的前提。

如果把孫權換做是關羽、張飛這樣性格的人,別說低頭了,肯定要立即率領兵馬殺向洛陽。

回到孫權身上,早在曹操還沒有去世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派遣使者,不僅要和曹操集團改善關係,而且要在名義上臣服於曹魏。

當然,這種臣服對於孫權的東吳來說,根本沒有多大的束縛力度。

換而言之,在東吳政權內,孫權和皇帝沒有兩樣。

其次,但是孫權這麼做,主要還是為襲擊關羽、攻占荊州做好政治、外交上的準備。

畢竟,和關羽開戰,也就意味著和劉備集團徹底鬧翻,如果再不和曹操集團處理好關係,到時候兩面受敵,東吳很可能要遭受滅頂之災。

公元219年,在呂蒙、陸遜等人的配合下,孫權一方占領了荊州,並除掉了關羽等蜀漢將領。

不久之後,曹操去世,接班人曹丕立即篡漢自立,標誌魏國的建立。

面對曹丕的新任皇帝,更擔心蜀漢皇帝劉備即將到來的傾國一戰,孫權繼續向曹丕俯首稱臣,甚至還歸還了原先的曹魏降將。

當然,對於孫權的隱忍和圖謀,曹丕不可能看不出來。

由此,既然是稱臣,那你孫權得要有實際行動,不能光嘴上說說,比如效仿春秋戰國時期的規矩,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魏國當人質。

但是,老謀深算的孫權,一方面拖延著曹丕,另一方面和劉備展開了夷陵之戰,經過此役,劉備間接喪命,孫權明白東吳西線的威脅暫時解除了。

由此,孫權繼續跟曹丕陽奉陰違,而曹丕當然忍不了了。

於是,不顧賈詡等謀士的勸告,曹丕三路大軍討伐東吳,終於品嘗到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和苦澀的長江之水。

最後,在連續擊敗了蜀國和魏國兩大強敵後,孫權終於卸下了隱忍的面具,和魏國曹丕撕破了臉,並正式登基稱帝,建立了三國中的最後一個國家——吳國。

當然,對於晚年的孫權,可以稱得上功過並存。

一方面,孫權開展屯田等政策,促進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為之後的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為了維護東吳的君權統治和接班人的權力,孫權對於江東四大家族乃至陸遜等東吳大臣的清洗,一定程度上損耗了吳國的國力,加劇了東吳的人才匱乏問題。

當然,總的來說,文治武功和知人善用的孫權,配得上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評價。

文/情懷歷史

(漫談三國:一百三十三)

微信公眾號:情懷歷史 ID:qinghuailishi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鼎立是指哪三國 三國的皇帝分別是誰

東漢末年以後的三國鼎立:魏國 蜀國 吳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

三國中的十大名將,孫權居然能排第六

第十,福將曹仁曹仁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名將,曹仁好弓馬騎射,少時不修行檢,及至長成為大將,則變得嚴整,奉法守令。破袁術,曹仁所斬獲頗多,大破陶謙軍及陶謙部將呂由,攻克句陽,生擒呂布的部將劉何,官渡大...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

三國|孫權稱帝後,都做了哪些誤國的事?

華夏皇帝漫談之吳大帝孫權如願稱帝 昏聵誤國 魏、蜀、吳三足鼎立,為了各自的利益,他們相互間既聯合又征戰。孫權實力不斷增強,他奪回荊州的計劃也從沒有放棄。他多次催促劉備歸還荊州,可劉備百般託詞,就...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