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兩次攻打孫權竟占不到任何便宜,最後只能用這個嚇唬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當年七月,劉備為了重新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率兵大舉進攻東吳,夷陵之戰爆發。
孫權為了避免兩面作戰,便派人向曹丕稱臣,並歸還了戰俘于禁。
面對孫權的臣服,魏國的朝臣都來祝賀,只有謀臣劉曄說曹丕說:孫權無故求降,必有內急。
孫權在襄樊戰役中襲殺關羽,劉備必然大興兵為關羽報仇。
東吳外有強寇,眾心不安,又害怕我們乘機攻擊他,所以稱臣求降,一來退我們魏國之兵,二來還想藉助我們的聲援,來加強自己而使敵人疑惑。
天下三分,中國十有其八。
吳、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
今天他們卻互相打了起來,這是天要滅亡他們了,應該大興師,徑渡江襲擊東吳,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國的滅亡不出旬月也。
吳亡則蜀孤,就是把吳國的一半送給蜀國,蜀國也不能久存,何況是蜀國得其外,我得其內乎!
劉曄的這條計策其實是很高明的,深得乘人之危之妙。
然而他的建議並沒有被曹丕接受。
第二年,劉備兵敗夷陵。
其實面對這一結果,曹丕挺失望的,曹丕不聽劉曄之言,本是想讓雙方互相撕殺以收漁翁之利,曹丕心底里的算盤是想讓孫權損失相當的實力,至少是慘勝劉備。
沒有辦法,劉備輕易被孫權打敗了,現在只能自己動手了,於是,藉口向孫權要人質,來達到開戰的目的,他明知道孫權不會委派孫登為人質,依然不給孫權任何可以迴轉的餘地。
而孫權明知道「委質太子」只是曹丕的藉口,依然「卑辭上書,求自改厲」試圖避免再次征伐,其實就是當年對待曹操的「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的翻版,更試圖施行緩兵之計贏取更多的時間來部署和調整。
九月曹丕發兵三路攻打孫權,十月孫權與曹丕談判破裂後被迫改元黃武並與劉備講和,委派陸遜抵禦劉備的同時全力抵抗曹丕。
曹丕這一生征伐過孫權兩次,但兩次均無戰果。
第一次在黃初三年十月,三路出兵:叫曹休帶了張遼與臧霸,進兵(安徽和縣西南的)洞口;叫曹仁打(安徽無為縣東北的)濡須,叫曹真帶了夏侯尚、張郎、徐晃,圍攻孫權的南郡首縣江陵。
江陵一役,雙方的表現都說的過去,但魏軍圍孤城六個月,江陵城內瘟疫橫行,能戰的士兵只有五千人,而魏軍卻始終攻不下來,自己的營寨反被對方攻破了兩座。
魏軍雖然一度攻占百里洲,但最後卻退兵狼狽,被東吳兩路追擊,仍然算不上勝利。
曹丕第二次對孫權用兵,是在黃初六年十月。
他御駕親征,到了(江蘇江都的)廣陵,渡不了江。
這一年冬天天氣極冷,江水一部分凍成冰。
曹丕的水軍無法行駛他們的兵船。
曹丕所能做的,只是:把十幾萬兵陳列在長江北岸,把旌旗排成了幾百里,嚇唬嚇唬孫權而已。
其實,孫權不是一個他可以嚇唬的人。
當年,他的父親曹操,帶了號稱八十萬的大軍,也不曾嚇唬倒了孫權。
文書三國|伐吳詔:借劉備荊州定三分天下,孫權才是三國最強君主
文 | 江隱龍正如官渡之戰對袁紹的打擊被《三國演義》所誇大了一樣,赤壁之戰也僅僅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掃平荊揚的可能性,但天下局勢並沒有因為得到根本的改變。曹操於赤壁所損失的大多為新降的荊州水軍...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
此人出身漢室宗親是曹操手下智囊曾獻兩條統一大計可惜均沒被採用
我們知道在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文臣武將雲集,其中智囊之士更是曹操能打下曹魏基業的重要功臣,比如我們熟知的郭嘉 荀彧 程昱等人在當時都是赫赫有名的謀臣。但是這次我們說的這個曹魏謀臣他的身份比較特殊而且...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曹丕臉皮太薄,導致魏國錯失提前60年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楊角風發作,喜歡就關注吧,不勝感激!為什麼說曹丕臉皮太薄,才導致的錯失一統天下的機會呢?這事還得從關羽大意失荊州說起。關羽敗走麥城以後,被孫權所殺,並搶回了關羽鎮守的荊州。這下子可把蜀國的劉備氣...
曹丕不聽勸,錯失稱霸天下的機會
公元219年,孫權派軍隊奇襲荊州,最終占領這座城池,一代名將關羽被迫走麥城並被吳兵擒殺,吳、蜀兩國從此結下仇怨。公元220年,曹丕廢掉延續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 .隨後自稱皇帝。公...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夷陵之戰,劉曄獻計讓曹丕趁機攻東吳! 文帝為何不從?
夷陵之戰時,是滅吳的千載良機! 蜀國(劉備)取荊州~~魏國順長江而下,攻取江東六郡!孫權不善領兵,而吳國精銳多在荊州抵抗劉備;如果這時曹魏順襄樊長江上流而下~~直取江東建業!陸遜雖有才華,但縱有...
劉備若是在夷陵之戰中取勝,吳國是否會滅亡,司馬懿一語點出
三國時期,正值亂世,各方豪雄逐漸登場,但是到了後期,隨著一些風雲人物的去世,逐漸讓人感到悲傷;這之中,便有關羽的離世。因為當時桃園三結義時,三人曾立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劉備夷陵慘敗後,曹丕為何不趁機伐蜀,反而進攻東吳?原因很簡單
劉備稱帝後不久,就開始籌備為報關羽之仇的伐吳之戰。雖然出征時劉備並未率領馬超、趙雲等彪悍的戰將,還在出發前折了張飛,但劉備還是依靠吳班、馮習等將,於戰爭的初期,將駐守宜都的東吳陸遜打得大敗,致其...
這位謀士的計策,差點提前統一三國
三國時期是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年代,各大陣營里都有神機妙算的謀士,因此才造就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面。曹操手下謀士們各個都不白給,堪稱智囊團。其中前期五大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
孫權殺掉關羽的後果嚴重到甚至有可能亡國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擒。志得意滿的孫權決定殺害關羽,與劉備徹底決裂,雖然這樣做導致的最終結果是孫權笑到了最後。然而不得不說這個選擇有可能成為導致吳國亡國的錯誤選擇。
他是光武帝劉秀之後,若按他的規劃,整個三國的歷史將被改寫
說起三國時期的謀士,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蜀國的諸葛亮,「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嘛。其實,三國時期,謀士最多最優秀的是在曹魏。看看曹魏的那些謀士們,荀彧,程昱,賈詡,郭嘉,哪一個都不比諸葛...
曹魏最被低估的奇才,曾獻計滅蜀、滅吳,比郭嘉都牛!
在三國迷中,總有一批人吹捧郭嘉,說他是曹魏第一謀士,只可惜英年早逝。但是,曹魏手下還有一個人遠比郭嘉強得多。這個人就是劉曄(音葉)。劉曄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後人,這一點恐怕比劉備的中山靖王之後要靠...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為何曹丕不攻蜀漢,反而討伐東吳?
公元220年,蜀漢五虎上將關羽由於孤軍北伐,又中了曹操與孫權聯合之計,腹背受敵,不幸於臨沮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殺,這年劉備剛剛稱了漢中王。另一方面,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魏,正是因為如此...
上天給了曹丕一次統一天下的機會,可惜他卻沒有把握住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尤以諸葛亮、劉備、曹操、孫權等為傑出代表。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實力最為強大,吳蜀兩國團結在一次才是魏國的對手。畢竟魏國占據北方,而吳蜀兩國合起來才是南方。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謀士,卻發狂而亡!
東漢末年,中央朝廷日漸勢衰,地方勢力趁機做大割據一方,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各路軍閥。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各軍閥之間經常相互火併,混戰不已。為了適應外界環境和滿足外界環境的需求,一時間英雄四起能人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