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劉備急需的戰略策劃書,《隆中對》究竟是成是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年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給四十六歲的劉備陳說三分天下的大計,於是有了流芳千古的《隆中對》,記載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叫做「草廬對」。
《隆中對》是一份劉備急需的戰略策劃書,諸葛亮為他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先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牢固的根據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戰略局面;然後,待時機成熟,兵分兩路北伐,奪取中原,進而統一天下。
為此諸葛亮從四個方面為劉備指點迷津:首先分析天下形勢;接著指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之弱;然後可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條件;最後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建立牢固的統一戰線。
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一聽此話,茅塞頓開,欣喜萬分,遂拜諸葛亮為軍師,認定他是自己離不開的人才。
此後劉備的發展果然沿著《隆中對》的路線,一點點向前推進。
可惜劉備早死,沒能等到實現最後的目標。
人們對於《隆中對》的認識,向來有分歧。
都說「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爭議究竟如何呢?
絕大多數人認為成也《隆中對》。
隆中對發生的背景是,劉備正處於東奔西跑、仰人鼻息的狼狽境地,諸葛亮給他指出的努力方向和戰略步驟是明智的,也是可行的。
奔波了近二十年還沒有落腳之地的劉備在此後,只用了七年時間就有荊州、益州兩塊兒地,也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
後來又奪了漢中。
至於第二步戰略構想沒有實現,是因為關羽犯了戰略性錯誤,而劉備也有失誤,導致局面逆轉,北取中原的計劃破滅,這是執行錯誤,不是《隆中對》的失誤。
但自古以來都有人認為敗也《隆中對》。
很多人甚至認為,諸葛亮還不如進過《十勝論》的郭嘉。
司馬懿也吐槽過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有些看不起的意思。
更有北魏大臣崔浩吐槽《隆中對》:「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放棄荊州確是失策,退入巴蜀的方針也不太高明。
蜀地自古就被認為是可以安樂死的「絕地」。
貌似歷史上確實少有川軍奪取過全國政權的例子。
所以後來諸葛亮出川北伐,屢戰屢敗,恰好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隆中對》中提出的分散使用兵力也是個失策的地方。
毛澤東對此有過評點。
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
在戰略要地的選擇上,《隆中對》也有失策,謀取荊益雖然使得劉備有了立足之地,但卻也陷入被動,加上選錯了據守大將,形成了得而又失、失而再失的連鎖性失敗。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為爭荊州一直鬧,結果使曹操趁機恢復了元氣,也為後來失荊州埋下隱患。
益州就更有問題了,易進難出。
總之,《隆中對》作為一個戰略建議,對劉備爭取立足之地、連孫抗曹、據蜀稱帝等方面確實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作為一個策略,它的確有其時效性,執行的人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如果一味不知變通,當然會有失策。
原來諸葛亮一直是主張伐吳,從未反對,一般人理解不了!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的態度是反對伐吳,其實這個是小說人的議論,大家習慣於這麼認識。主要是由於伐吳失敗了,文學作品為了維護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虛構了這一幕。其實諸葛亮他不是反對伐吳,而是主張伐吳。
他外號臥龍孔明,用兵如神,很多人卻說只是歷代文人所神化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基本都源於電視劇。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說,而非史書,記載三...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最先提出「三分天下」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學過中學出師表的人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問計諸葛亮,誕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諸葛亮為劉備謀劃,先立足三分天下,再圖一統天下。劉備之後的發展也是按照諸葛亮這個戰略方針在實施,然而歷史上最早提出三分...
劉備取西川太急,沒攻此地,結果毀了名聲,折了關羽,累了諸葛
劉備是個英雄,氣量恢宏,百折不撓,54歲時才有了自己的地盤——西川。可能早年寄人籬下,受盡屈辱,劉備對土地的渴望要比曹操孫權來得猛烈。但也正是這種迫切,讓劉備犯了一個嚴重的戰略失誤。
為什麼諸葛亮效仿漢高祖劉邦,六出祁山卻都失敗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先後六次出祁山進攻曹魏。希望像當年高祖劉邦一樣,出漢中奪取關中平原做為基地,進而平定中原統一華夏。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對三分天下匡扶漢室的基本構想。但是這一構想最終沒能成...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諸葛亮,《隆中對》完全是錯誤的方略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諸葛亮才能出眾,卻沒能統一天下,毛主席認為他有這三大失誤
大家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治理蜀國卓有建樹。但是關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都有爭議,有人表示肯定,也有人提出質疑。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諸葛亮的形象已經「多智近妖」,民間將其奉若神...
劉備的夢想起於隆中對也敗於此,諸葛亮一開始就犯錯,何嘗不敗?
一詩一酒一江湖,解讀三國不為人知的秘密。我是一心,今天為大家解讀官渡之戰的故事,下面請看我一一道來:在一心看來,諸葛孔明被三國演義妖化得太過厲害了,其實讀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孔明精於內政,而不善...
諸葛亮的隆中對究竟是千古名篇還是錯誤戰略
諸葛亮近些年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相比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神化,到前些年的黑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知識的普遍化,一個更加歷史更加真實的諸葛亮也漸漸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小編和大家談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揭秘:諸葛亮和龐統的戰略哪個更強?龐統的計策奪天下可能性很大
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就是隆中對,主要內容就是聯吳抗曹,而龐統的戰略思想就是襄陽對,核心內容是先取東吳。臥龍和鳳雛的戰略思想迥然不同,那麼誰的戰略更有可行性呢?分析一下
毛主席這樣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他必敗
劉備為了在東漢末期群雄割據的局面中打開一條生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諸葛亮為了考驗劉備的真誠,故意避而不見,劉備不為所動,第三次去請,諸葛亮終於被感動,於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隆中對策...
蜀國的滅亡是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可以說在蜀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劉備當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說出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大計。就是現在...
三國有四大戰略構想,有一個尚未實施已宣告破產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的戰略構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的榻上對、諸葛亮的隆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