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劉備急需的戰略策劃書,《隆中對》究竟是成是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年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給四十六歲的劉備陳說三分天下的大計,於是有了流芳千古的《隆中對》,記載於《三國志·諸葛亮傳》中,也叫做「草廬對」。

《隆中對》是一份劉備急需的戰略策劃書,諸葛亮為他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先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牢固的根據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戰略局面;然後,待時機成熟,兵分兩路北伐,奪取中原,進而統一天下。

為此諸葛亮從四個方面為劉備指點迷津:首先分析天下形勢;接著指出荊州劉表、益州劉璋之弱;然後可利用「帝室之胄」的有利條件;最後制定正確的民族政策,建立牢固的統一戰線。

如此,「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劉備一聽此話,茅塞頓開,欣喜萬分,遂拜諸葛亮為軍師,認定他是自己離不開的人才。

此後劉備的發展果然沿著《隆中對》的路線,一點點向前推進。

可惜劉備早死,沒能等到實現最後的目標。

人們對於《隆中對》的認識,向來有分歧。

都說「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爭議究竟如何呢?

絕大多數人認為成也《隆中對》。

隆中對發生的背景是,劉備正處於東奔西跑、仰人鼻息的狼狽境地,諸葛亮給他指出的努力方向和戰略步驟是明智的,也是可行的。

奔波了近二十年還沒有落腳之地的劉備在此後,只用了七年時間就有荊州、益州兩塊兒地,也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

後來又奪了漢中。

至於第二步戰略構想沒有實現,是因為關羽犯了戰略性錯誤,而劉備也有失誤,導致局面逆轉,北取中原的計劃破滅,這是執行錯誤,不是《隆中對》的失誤。

但自古以來都有人認為敗也《隆中對》。

很多人甚至認為,諸葛亮還不如進過《十勝論》的郭嘉。

司馬懿也吐槽過諸葛亮:「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有些看不起的意思。

更有北魏大臣崔浩吐槽《隆中對》:「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崎嶇之地……」放棄荊州確是失策,退入巴蜀的方針也不太高明。

蜀地自古就被認為是可以安樂死的「絕地」。

貌似歷史上確實少有川軍奪取過全國政權的例子。

所以後來諸葛亮出川北伐,屢戰屢敗,恰好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隆中對》中提出的分散使用兵力也是個失策的地方。

毛澤東對此有過評點。

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

在戰略要地的選擇上,《隆中對》也有失策,謀取荊益雖然使得劉備有了立足之地,但卻也陷入被動,加上選錯了據守大將,形成了得而又失、失而再失的連鎖性失敗。

赤壁之戰後,劉備和孫權為爭荊州一直鬧,結果使曹操趁機恢復了元氣,也為後來失荊州埋下隱患。

益州就更有問題了,易進難出。

總之,《隆中對》作為一個戰略建議,對劉備爭取立足之地、連孫抗曹、據蜀稱帝等方面確實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作為一個策略,它的確有其時效性,執行的人需要因地制宜、與時俱進,如果一味不知變通,當然會有失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

諸葛亮的隆中對究竟是千古名篇還是錯誤戰略

諸葛亮近些年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相比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神化,到前些年的黑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知識的普遍化,一個更加歷史更加真實的諸葛亮也漸漸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小編和大家談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蜀國的滅亡是不是因為諸葛亮的戰略錯誤

諸葛亮可以說在蜀國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諸葛亮本人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劉備當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說出了當時三分天下的大計。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