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
《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
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
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來也就破產了。
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隆中對自身就存在缺陷,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呢?我們對照隆中對來做一個比較和分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曹操已經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趕跑了劉備,並在頭一年出兵烏丸取得勝利,河南河北的其他諸侯勢力灰飛煙滅。
在中國北方已經全部控制在曹操之手。
孫策自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東渡,斗轉江東無敵手,孫權繼位後,對內平定山越,對外攻奪廬江江夏等戰略要地,經過七八年的經營,已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根據地。
除這兩家外,劉表占據著荊州的絕大部分,劉璋占據著整個益州,張魯擁有漢中,馬超等統治涼州,劉備此時僅僅作為游軍仰食於劉表,被劉表安排在新野抵抗曹操。
這幾家的兵力,曹操大約有二十萬,劉表至少七八萬,孫權劉璋也該有這個數,張魯馬超的兵力可能少些,五萬左右應該沒問題,至於劉備,能有萬人就很不錯了。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隆中對。
應該說諸葛亮的設計非常大膽。
從力量的對比上,劉備其實那一家都比不上,要想翻身,就得像諸葛亮所說的「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諸葛亮願意出山輔助劉備,應該是認為「人謀」方面有法可想。
在幾家諸侯的家主中,曹操的能力是不容質疑的,就算是同等條件下,要劉備取得優勢也不容易,何況現在曹操的力量數十百倍劉備。
所以,隆中對不可能讓劉備直接重新回到中原和曹操爭鬥,把曹操列為大敵而趨避之是唯一的辦法。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
江東有大江之險,而且孫氏在江東經營了十多年,有智謀有勇略能治國的人一串一串的,外人想要動搖豈是易與?所以隆中對不願涉及和東吳的衝突。
荊州的劉表,曹操說他是「自守賊」,郭嘉說他是「座談客」,諸葛亮在這裡也說他「非其主」,能力不怎麼樣,諸葛亮自然要打他的主意。
劉表不但沒有遠略,而且治理下的荊州暗潮湧動,有劉琦劉琮的長幼之爭,有蔡瑁等親曹派的包圍,使得劉備有了可乘之機(由於曹操的南下,劉備沒有能夠把握機會,歷史不容假設,就不往下想了)。
劉璋「暗弱」,不僅表現在益州吏治混亂,豪強兼并,而且表現在益州士眾離心,所謂「智能之士思得明主」也。
至於張魯,尚不在諸葛亮的考慮之列。
馬超沒有後來的渭水之戰,名望尚不足以讓諸葛亮動容。
而且西涼懸遠荒涼,不可能成為諸葛亮考慮的重心。
以上是我對當時情勢的判斷,自然是「事後諸葛」了。
諸葛亮本人並沒有對「隆中對」的產生背景留下一個解釋,他只是按照他的認識給劉備設計了一個「跨阻荊益,東和孫權,北圖中原」的長遠戰略。
這個戰略是否好戰略,需要靠後來的操作去檢驗。
這個戰略中的哪一條後來沒有成功呢?
「跨阻荊益」這一條,劉備顯然實施成功了的;「東和孫權」,雙方為了各自的目的,反覆中多次聯盟;「北伐中原」,至少劉備拿下了漢中。
從新野小縣到擁有荊州益州漢中的大國,短短十來年間劉備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難道不是因為「隆中對?」
個戰略規劃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還能說不是好的戰略?能夠提出這樣戰略的諸葛亮能說不是優秀的戰略家?不知道三國時代還有沒有人提出過象樣的戰略,還有沒有戰略家。
荊州失去,北伐最終失敗,被認為是「隆中對」的失誤。
「隆中對」產生於二零七年呢,失去荊州是二一九年的事情,北伐更是在以後,這中間早已產生了數不清的變數,把問題都推給「隆中對」,是把歷史簡化了。
「隆中對」中的占據荊州,是要劉備從劉表手中接收。
如果劉備單獨整合了荊州的力量,北有襄陽,東有江夏,帶甲十餘萬,和曹操孫權等人糾纏起來應該有一拼。
但實際上劉備占領的荊州是經過曹操和孫權洗劫的荊州,北方的襄樊南陽被曹操牢牢控制,東方的江夏被東吳掌握,荊州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荊州。
正因為荊州的殘破,「東和孫權」也就產生了問題。
不僅僅是「借荊州」,產生的和東吳的扯皮效果,還在於荊州無論是北方還是東方,戰線都不夠長,所以前期曹操的騎兵時常光臨江陵,後期呂蒙的船隊也能很快抵達江陵。
劉備本來留下了大量的軍隊和人才守荊州,關羽防守北方抵抗曹操,張飛領四郡巡江防備孫權,諸葛亮總攬政務。
這是一個完善的防守體系,可因為龐統身死,劉備被阻雒城,張魯又想襲擊劉備後方,使得諸葛亮張飛和大量的荊州軍隊被調入益州,荊州的防禦不可避免的削弱了。
後來益州全力爭奪漢中,哪裡顧得了荊州有閃失。
不和孫權也不是好辦法。
如果劉備表明了和孫權敵對,孫權就會不得已和劉備攤牌,那樣雙方必然首先發生戰爭,也許劉備有能力在戰場上擊敗孫權,但要徹底消滅孫權卻不容易。
實在抵擋不住的時候,孫權還可以投向曹操,那時侯劉備將面臨孫曹合兵的情況(後來關羽體會過這樣的滋味,孫權不敢在劉備沒得到四川的時候和劉備攤牌,也是怕劉備危急時投降曹操,使東吳兩面受敵)。
如果說蜀漢的戰略有一定問題,那就是在「隆中對」以後沒有新的有高度建設性的戰略構想,使蜀漢沒有能夠守住最後的三分之一的荊州,保留一個戰略支點來實現「隆中對」所構思的兩路伐魏的戰略構想。
但這不是「隆中對」的問題。
諸葛亮:蜀漢沒能問鼎天下,是因為他錯了麼?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諸葛亮初次登入政治舞台就是以《隆中對》給劉備描述了一個戰略遠景。諸葛亮在對策中,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相當周詳地描繪出...
三國有四大戰略構想,有一個尚未實施已宣告破產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的戰略構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的榻上對、諸葛亮的隆中對...
別被羅貫中誤導,若周瑜不死,諸葛亮《隆中對》取益州三分天下成空談
《三國演義》為突出諸葛孔明之智,把周瑜作為假想敵貶了較大的檔次。正如《隆中對》指出的「劉璋暗弱」,而益州乃得益於都江堰和巴蜀民眾,可謂沃野千里,兵家必爭。那麼,為何如此一塊寶地曹操因北方之戰受...
孫權和劉備翻臉的真正原因,不是因為關羽,而是劉備對不起此人
諸葛亮在「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給三顧茅廬的劉備擬定的戰略方向,便是先接管劉表的荊襄地區,然後揮師西進,攻取益州。當時益州大部分地區,在益州牧劉璋的治下。北部的門戶漢中郡,則在天師教教主...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劉備能成霸業,多虧此人的高明戰略,諸葛亮的方案根本不行
熟知三國歷史的朋友都會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獻上《隆中對》戰略的故事。很多人都會認為劉備後來的霸業,就是用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方略。諸葛亮給劉備規劃的宏圖大業是:
隆中對的三個重大戰略失誤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向劉備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戰略構想,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隆中對》準確預見了漢末天下三分的歷史發展趨勢,為蜀漢立國提...
破解荊州困局,諸葛亮戰略如此調整,關羽則高枕無憂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當我們論及蜀漢政權得失的時候,總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論點,說蜀漢的荊州戰略是錯誤的,這樣的認識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為什麼不把荊州這樣的戰略要地作為政治經濟的中...
諸葛亮出山後提出的第一計,劉備沒有聽從,所以丟了天下
諸葛亮出山後提出的第一計,劉備沒有聽從,所以丟了天下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
如何看待三國龐統的統一之策,他和諸葛亮比誰更厲害?
諸葛是個偉大的政治家,但是並不精通軍事,那龐統呢?是怎麼樣一個人,他和諸葛亮比誰更厲害?如果他不死是不是能改變歷史?【龐統的計劃比諸葛亮的對策正確,攻打西蜀鳳雛殞命。】
劉備能夠三分天下,多虧了這位武將,不是關羽張飛,也不是馬超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在天下三分之前,曹操已經據有了兗州、徐州等地,并吞並了袁紹的河北四州,象徵著王權的中原地區,完全屬於他的地盤;孫氏兩代三人經營江東,又有長江天塹;劉表據荊州,劉璋據...
如果劉備不打益州劉璋,轉攻此地,蜀漢就能攻滅曹魏,一統中國
27歲的待業青年諸葛亮,在面試報告「草蘆對」(俗稱「隆中對」)中,向新野縣長劉備提出,他應當先奪取荊州省長劉表的地盤,再兼并益州省長劉璋的地盤,然後聯合江東省長孫權,組成南方聯軍,分路北伐,共同...
要不是周瑜死的早,孫權早就拿下四川,讓劉備雞飛蛋打
劉備兵屯新野的時候,徐庶向他推薦了諸葛亮。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向劉備提出了奪取天下的方略。諸葛亮認為,當時北方的曹操有百萬雄師,挾天子以令諸侯,尚無法與之爭鋒。東吳已經歷父子三人經營,有長江天險...
說三國話權謀(21):孫策的戰備眼光與諸葛孔明的隆中決策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不難發現,在眾多的英雄人物中,曹操和孫策是最有戰略眼光的人,孫策這個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戰略眼光非常厲害。從袁術手下要回了自己父親的一些舊部兵馬,然後就能夠憑藉這個而占...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醉夢三國(三十四)魯肅為何為劉備借荊州作保?只因戰略策劃需要
赤壁之戰後,孫劉兩方因荊州問題逐漸產生摩擦,隨著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矛盾有著擴大化的趨勢。對於劉備來說,荊州是他立足的根本。取荊益二州以圖天下,也是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核心所在。從孫權的觀點來看...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