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看似完美,其實並非如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說里寫的諸葛亮才華不在管仲,樂毅之下,能力非常強。

羅貫中在小說里貶低曹魏,力挺蜀漢,但是即使如此也無法改變歷史。

他把諸葛亮塑造成「多智近乎妖」的人物。

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感激之餘,在草廬之中指點江山起來,這也就是後來的「隆中對」。

這裡面提出了:占據荊州和益州,聯合西戎,搞定南夷,加上接好孫權,修理內政,以圖發展的戰略方針。

諸葛亮認為要復興漢室就要做好兩點,占據荊益,聯合孫權。

此後劉備集團的發展壯大也是根據這個政策的,但是蜀漢政權的不足使得諸葛亮的政治構想,最終成為鏡花水月。

看似「隆中對」很完美,實際上這個構想存在一個很大的缺陷。

他原本的構想是先占據荊襄,然後圖謀益州,占據益州後,待天下大變之時,分兵兩路北伐,完成復興漢室的使命。

且不說在戰略戰術上,地理位置的局限性,荊州,益州,東三郡位置不能輕易達到統一性,就戰略思想上也有不穩定因素,這個不穩定因素就是:聯合孫權。

漢末時期的荊州地理位置優越,為各方勢力所圖謀。

加之荊州刺史劉表去世,劉備,曹操,孫權三方都想占據荊州,當時的形勢,曹操勢力大,劉備和孫權一方都不能對抗他,於是迫於壓力,雙方不得不聯合對抗曹操的進攻。

赤壁之戰曹操鎩羽而歸後,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漸趨明朗,這種基礎就開始變得鬆散。

孫權對荊州的戰略重要性自然心知肚明,與劉備一樣志在必得。

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分享戰利,憑孫權的實力本來是可以多切一點蛋糕的,沒料到劉備先下手為強,搶得了荊州大部。

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出了血本,收穫卻遠不及劉備集團豐厚。

由此引發了借荊州、討要荊州的一系列矛盾。

劉備揮兵入川最終反客為作,奪了益州。

劉備占了益州,無異是剜了早將益州視為禁臠的孫權心頭肉。

如此一來,舊恨未消,更增新仇。

隨著劉備勢力的急劇膨脹,孫權要面對的是曹操、劉備兩方的軍事壓迫。

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符合東吳政權利益的,孫權開始暗送和波與曹操,曹操自然樂於坐山觀虎鬥了。

益州距離荊州有些距離,在物資和軍隊支援上並不占優勢,相反有很大的困難。

而丟失荊州對於蜀漢政權來說,不只是丟失了一片根據地,而且丟失的還有巨大的資源。

劉備不甘心,帶兵親征,結果在夷陵大敗,最後劉備也病逝白帝城。

此戰使得蜀漢元氣大傷,此後無力東顧。

諸葛亮縱有通天之能,也沒法改變蜀漢的命運。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既要掌控荊州,又想結好孫權,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從一開始,諸葛亮《隆中對》就存在這樣不足之處,事後諸葛亮也未能及時修正,蜀漢政權最終的覆亡也成了歷史必然。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讚和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大意失荊州背後是諸葛亮的戰略失誤造成的

話說諸葛亮提出《隆中對》之時,提出了很多戰略目標和計劃,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的荊州和益州的控制權,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最終達到復興漢室的目標。然而這些目標的基礎,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就是...

諸葛亮的隆中對究竟是千古名篇還是錯誤戰略

諸葛亮近些年來一直是備受爭議的人物,相比於《三國演義》之中的神化,到前些年的黑化,近些年隨著人們知識的普遍化,一個更加歷史更加真實的諸葛亮也漸漸出現在我們面前,今天,小編和大家談的是諸葛亮的《隆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