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好虧!原來錯都在諸葛亮《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08年,劉備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諸葛亮為其分析了天下形勢並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以與曹吳成鼎足之勢,繼而收復中原的戰略構想,史稱《隆中對》。
該戰略構想基本由諸葛亮踐行,「鼎足之勢」雖成,但「復興中原」鎩羽而歸,究其根本,錯在《隆中對》。
劉備得荊州、益州之後,諸葛亮按《隆中對》戰略構想部署兵力,派關羽守荊州,自己守漢中,劉備據成都,其勢是兵少勢弱,如此兵力三分,則更無法集中優勢兵力圖取中原,這是犯了致命性戰略錯誤。
戰略目標已定,關羽本就驕矜自伐,眼看自己華發已生,思進心切,左衝右突,不小心與曹吳都結下樑子,在曹吳聯合絞殺下,關羽一命嗚呼,荊州得而復失,此處兵力也消失殆盡。
劉備報仇心切並夾帶滅吳私貨,不聽左右勸告,貿然進軍,誤中陸遜小輩埋伏,成都兵力遭遇重創。
此時三支部隊諸葛亮碩果僅存,雖經休養生息,但受兩次大敗影響,心膽俱裂者有之,解甲歸田者有之,部隊整體實力固守尚可,進取不足。
所以,諸葛亮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復興中原的事業終究沒有完成。
習主席講,「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信是好的,但是順序不能搞錯,順序錯了極有可能南轅北轍。
劉備沒有統一天下的失誤在於——誤聽諸葛亮隆中對,而沒有聽龐統的戰略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之計,即以荊、益二州作為根據地,與孫權聯合起來,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被稱為隆中對。
看一代偉人怎麼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
看一代偉人怎麼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文丨姜衛華公元207年,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他的好朋友諸葛亮。諸葛亮何許人也?自稱「臥龍」,常以春秋戰國時的管仲、樂毅自比。劉備作為求賢若渴的老闆,三顧茅廬聘請...
《隆中對》堪稱史上最有名的戰略方針 但被毛主席指出致命要害
上一篇文章中,濤哥為大家分析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會投曹操、孫權、劉表,只能選擇劉備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沒落士族子弟,在被士族掌控統治權利的曹操、孫權、劉表等勢力中,即便這些人能重用其才,可是...
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諸葛亮,《隆中對》完全是錯誤的方略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
三國有四大戰略構想,有一個尚未實施已宣告破產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不少智謀之士提出了結束亂世的戰略構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魯肅的榻上對、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北伐為何失敗,毛主席一語道破天機
三國後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遺願,先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然而,每次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北伐中原,諸葛亮勞累成疾,病逝五丈原。至此,蜀國偏安一隅,之後雖然有姜唯北伐中原,但...
原來諸葛亮一直是主張伐吳,從未反對,一般人理解不了!
劉備伐吳是為關羽報仇,諸葛亮的態度是反對伐吳,其實這個是小說人的議論,大家習慣於這麼認識。主要是由於伐吳失敗了,文學作品為了維護諸葛亮的完美形象而虛構了這一幕。其實諸葛亮他不是反對伐吳,而是主張伐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