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這樣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他必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劉備為了在東漢末期群雄割據的局面中打開一條生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諸葛亮為了考驗劉備的真誠,故意避而不見,劉備不為所動,第三次去請,諸葛亮終於被感動,於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隆中對策,《隆中對》是諸葛亮對當時時局的深刻破析,也決定了他追隨劉備集團以後的施政方略。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針對劉備集團人才缺乏,沒有根據地的先天不足,提出了卓有遠見的戰略方針,可以好不誇張的說,《隆中對》就是為諸葛亮專門為劉備量身定做的。

諸葛亮《隆中對》中給劉備開出的病方是,一、當時曹操已經擁有百萬大軍和北方的遼闊地域,而且曹操打作天子的旗號,這個,是不能和他爭鋒的。

孫權在江東的基業也已經歷經三世,其勢力根深蒂固,加之人才濟濟,非但不能圖謀他,還要跟他搞好關係,互為倚靠。

只有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其人常常而又後繼無人,可以奪取,以作三分天下。

二、在奪取荊州、益州的同時,利用劉備的帝室之胄的金字招牌,廣攬人才,搞好內部建設。

逐步增加實力。

三、處理好民族關係,防止他們騷擾的同時利用他們。

四、保持跟孫權方面的友好關係。

《隆中對》對於長期被大小軍閥打得到處跑的劉備來說無疑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劉備眼前的一篇黑暗。

然而,就是這樣一篇充滿智慧和前瞻性的政治施政方略,卻存在著先天的不足。

首先諸葛亮既想「跨有荊、益、」又想「外結好孫權。

」就是矛盾的,因為你據有了荊州、就是給孫權頭上懸上了一把劍了,荊州對孫權有著泰山壓頂之勢,這是孫權所不能容忍的。

這樣要想跟孫權保持良好的友鄰關係就是一句空話了。

果不其然,孫權在劉備占有益州不久就秘密的派部隊滅了鎮守荊州的關羽。

其實對於《隆中對》的這個缺陷,早在宋朝就給大文豪蘇軾的老爸蘇洵給看出來了,他在《權術·項籍》中批評道「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也。

」後來,毛主席在看老蘇的文章時,在這句下面有批語: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主席以一個軍事家的眼光,在批語中指出了諸葛亮之所以失敗的根源就在於《隆中對》的戰略指導思想是錯誤的。

也就是說劉關張三顧茅廬之際,諸葛亮與劉備之間暢談的治國定邦的基本思路就是錯誤的,換句話說,諸葛亮在未出茅廬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他最終的失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