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外號臥龍孔明,用兵如神,很多人卻說只是歷代文人所神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很多人對諸葛亮的了解基本都源於電視劇。

三國演義,諸葛亮可以說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在民間影響非常之大,但它是演義,是小說,而非史書,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真正史書是《三國志》。

事實上,諸葛亮那些在軍事上的傳奇功績大半出於作者虛構,有的甚至掠他人之美。

例如小說中著名的赤壁大戰,除了「草船借箭」是轉嫁孫權的故事之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苦肉計」、「借東風」等精彩情節,皆為作者虛構。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卓有建樹的政治家,但在軍事上可圈可點處並不多,遠非《三國演義》所渲染的那樣用兵如神。

諸葛亮在用人上的失誤。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讓關羽守荊州其實是一著錯棋!關羽為人驕傲,在思想上老是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丟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

諸葛亮錯用馬謖失了街亭,害得自己用了空城計,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

由於諸葛亮用了驕傲且拒不執行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的關羽,才有了後來的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悲劇。

荊州失守,孫劉反目,蜀漢的局勢便從此無可逆轉。

錯用關羽守荊州,諸葛亮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對蜀漢是毀滅性的打擊。

用錯馬謖導致街亭之失的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正如毛宗崗在評三國時所說的:「街亭失而幾使孔明無退足之處矣。

……於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撒,西城之餉不得不收。

遂使向之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邽、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者,其功都付之烏有。

悲夫!」

總之,它使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毀於一旦,整個形勢發生逆轉,蜀軍除了撤退之外,已別無他途。

誇誇其談的馬謖失敗的原因,毛宗崗對此也有比較恰當的評論:「馬謖之所以敗者,因熟記兵法之成語於胸中,不過曰『置之死地而後生』耳,不過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耳。

孰知坐論則是,起行則非;讀書雖多,致用則誤,豈不重可嘆哉!故善用人者不以言,善用兵者不在書。

諸葛亮在指揮上的失誤

諸葛亮北伐之際,蜀漢的總體實力弱於曹魏。

時因劉備去世,魏邊關多年無犯,關中及隴右地區兵力空虛,守備廢弛。

這對於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天賜良機。

諸葛亮本可以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率大軍直取長安一舉平定關中。

但是,諸葛亮沒有採納大將魏延集中兵力攻取關中的建議,而是以趙雲、鄧芝為一部攻打箕谷,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諸葛亮初戰失利的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他在戰略指導思想上的失誤,過於強調戰爭手段,主動進攻,窮兵黷武,缺乏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認識。

這一深層的原因不僅決定了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敗,也決定了他整個北伐戰爭的失敗。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說,諸葛亮「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明帝青龍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今陝西省眉縣西南),築防於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馬懿抵禦蜀軍。

諸葛亮大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司馬懿堅守不出。

諸葛亮多次挑戰,諸將欲與亮戰,司馬懿皆不從,按兵不動,靜待其衰。

亮無奈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出兵應戰。

司馬懿知亮計已窮,佯裝大怒上表朝廷請求決戰,朝廷不允,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監軍,不許魏軍出戰。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諸將是其智略的顯現。

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諸葛亮形象被歷代文人神化。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 「隆中對」。

《三國演義》火燒博望坡這場戰鬥中,曹操派大將夏侯惇進攻新野。

諸葛亮在新野設下埋伏,令趙雲去誘敵深入,然後火攻。

夏侯惇中計,大敗而歸。

諸葛孔明打響出山後的第一炮,也令關、張等人折服。

然而,歷史上此事發生在建安七年(202年),火燒博望坡這場戰鬥進行之時,諸葛亮尚在南陽躬耕,直到建安十二年他才出山,這場漂亮的勝仗實為劉備親自指揮,與諸葛亮毫無關係。

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投奔荊州劉表後,劉表派劉備屯兵新野,以拒夏侯惇、于禁、李典等所領曹兵於博望。

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

最後,劉備伏兵於路旁,自燒屯營偽遁。

夏侯惇不知有詐,率兵追之,為伏兵所破。

劉備雖獲勝,但曹兵損失並不多。

而且,《三國志》的《武帝紀》、《夏侯惇傳》、《于禁傳》及《資治通鑑》等均未記載這次戰鬥,說明博望坡之戰的規模並不算大,卻被《三國演義》大肆渲染。

古代士人的「魚水君臣」幻想,是專制制度下特有的文化現象。

諸葛亮形象得以神化,也有歷代文人藉以寄託功名抱負,透露政治期望的因素。

總之,諸葛亮在軍事戰略上的重大失誤,使蜀漢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毛主席為何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

受《三國演義》之深遠影響,民間對諸葛亮奉若神靈,認為諸葛亮是古今第一的軍事天才,並紛紛為其最終的失敗找來「不得其時」等等藉口。軍事造詣頗深的毛澤東卻不這樣看,他對諸葛亮的屯田、兵器革新、民族和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