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斷理還亂,聯盟瓦解劉備稱帝後,背腹受敵同時面臨兩個敵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前言: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在獲得漢中後,稱漢中王。
八月關羽收兵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險些使曹操遷都。
但卻在當年冬天被孫權率呂蒙陸遜襲取荊州,關羽走麥城兵敗身死。
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受漢獻帝禪讓,即皇帝位。
次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建元彰武,六月車騎將軍張飛被害後,七月開端起兵伐吳。
(大格局的展開?)
而孫權早在奪荊州殺關羽的時期,曾經向曹操請降言和。
曹操也同意雙方修好,孫權暫時放棄了向淮南徐州拓展的方案,轉而專心追求攫取荊州西部。
孫權和劉備的聯盟其實很脆弱,在雙方都沒有遭到來自曹魏方面的直接壓力時,就會為了本人的切身利益而相互攻擊,前有東吳攫取荊州湘江以東三郡,後有關羽失荊州敗走麥城。
等到劉備稱帝時,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很難和對方建立足夠的信任和意願聯盟。
所以,劉備在稱帝後
就同時面臨著兩個敵人,東面的孫吳和北方的曹魏。
(劉皇叔亞歷山大啊,本來實力就很弱了,現在還這麼弄不是要自己滅亡了?)
此時劉備固然稱帝,但卻只有西川一州之地,九十萬人口,十餘萬軍隊,在三國中實力最弱,所以他利用登基為帝這一機緣,封賞拉攏手下各方將領官員,整合領地和軍隊之後,就急需向外用兵,獲取新的地盤和人口,加強本身實力。
用兵的方向自然也有兩個,一個是如趙雲所勸諫的北進關中,進而出擊河洛。
另一個方向就是東下伐吳,奪回荊州。
(老謀深算啊,知道拉攏人心,這個給個贊)
從當時的三國大環境來看,東吳和曹魏之間處於緩和期,孫權以至向曹丕稱臣。
假如劉備經過困難蜀道北進關中,面對的將是曹魏簡直全部機動兵團。
兵力比照將會是,十萬對三十萬以至更多。
加上關中經過漢末兵禍饑饉,一片荒蕪,人口稀少,資源匱乏,沒什麼軍事價值。
而東下荊州,條件就比北進關中好了很多。
首先劉備在荊州運營十年,手下還有帶入西川的四五萬荊州軍,熟習荊州天氣民情,便於恢復統治;其次益州在荊州上流,糧草輜重能夠依託長江水運,保證有力;第三孫吳的實力比起曹魏來要差許多,對蜀漢沒有絕對優勢。
孫權固然名義上向曹魏稱臣,實踐依然是敵人。
假如孫吳遭到蜀漢進攻,曹魏是絕對不會派兵在關中向益州用兵停止牽制的,反而樂於坐觀成敗,趁機坐收漁利。
(誰都想挑最簡單的、最薄弱的去進行突破,這應該是明智的決定了)
所以,劉備東征孫吳,是在細緻權衡考量各方面實力的狀況下,才做出的以擴張領地人口,加強本身實力為中心目的的一次征伐。
戰爭目的至少是奪回荊州。
至於關羽之死,其實最多是收兵的一個藉口而已。
劉備帶領七八萬軍隊從巫縣收兵,一路沿江東下直趨夷陵西界,在那裡和陸遜帶領的五萬東吳軍隊對峙。
劉備不能水陸並進打破吳軍防衛,反而舍舟登岸,在巫山到夷陵四五百里山路上設置了數十個屯兵營寨。
陸遜則謹守夷陵道,不隨便出擊。
雙方對峙七八個月,陸遜的忍耐死磕得到了成效,劉備師老兵疲,被陸遜用火攻之策,連破劉備五十多座營寨,劉備倉皇逃竄回到白帝城才得以收攏殘兵。
此役損兵折將,亡失過半。
(劉皇叔也是醉了,沒想到對方不正面交鋒,玩拖延戰術,實在是耗不起啊啊。
)
劉備為什麼攻打孫權?難道真的是為了替關羽報仇?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收藏,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小編每天都會更新有趣的歷史資料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關羽遭到曹操孫權兩面夾擊,兵敗被殺。建安二十五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稱...
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臨死前有個心愿未了,為何他卻無動於衷
眾所周知,劉備原本只是一個織席販履之徒,憑出身他和曹操相比,他沒有有個好爹,為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政治資源。和孫權相比,他也沒有一個好的父兄,為他留下地盤和文臣武將,他有的只是一個「中山靖王之後...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呂蒙魯肅周瑜陸遜——哪位是東吳最強大都督?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孫吳沒有武藝特別驚世駭俗的武將。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能勉強稱上武藝一流。若論統兵,孫吳中當屬四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強?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唯一一個和諸葛亮並稱的三國人物,滅關羽破劉備,最後被氣死
史書《三國志》除了帝王,單獨立傳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蜀漢諸葛亮,還有一個就是東吳陸遜。諸葛亮單獨立傳我們很好理解,他撐起了蜀漢中後期的局面,在政治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堪稱獨步當時,作為一代人傑他...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
初談三國,簡述三國的經過、時間、疆域及對於關羽之死的分析!
初談三國 寫在前面: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首先聲明一點,歷史文章系列的題材均屬於參考文獻(《三國演義》、《三國志》等)後的原創,不代表任何學派、個...
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
劉備夷陵大敗之後,為何曹丕不攻蜀漢,反而討伐東吳?
公元220年,蜀漢五虎上將關羽由於孤軍北伐,又中了曹操與孫權聯合之計,腹背受敵,不幸於臨沮與義子關平一同被殺,這年劉備剛剛稱了漢中王。另一方面,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大魏,正是因為如此...
彝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眼睜睜地看著劉備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稱帝剛三個月,劉備急於替名將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勸解,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