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
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成了北方動盪,再也沒有人能夠撼動北方。
(諸葛亮和諸葛恪的北伐也只是對曹魏邊境地區造成了局部的混亂,北方大局絲毫沒有動搖。
)
為什麼會這樣呢?蜀漢和東吳都有強大的謀士、武將集團,有一批善於作戰的部隊,為什麼面對曹魏兩個綁一塊也打不過人家?是因為曹魏過於強大嗎?
其實,蜀國和吳國之所以聯合起來也打不過曹魏,主要原因竟然出在東吳自身,確切的說,是出在東吳中期戰神陸遜的身上!
蜀漢自諸葛亮到姜維,大小北伐約二十次,皆未成功。
而東吳北伐次數其實比蜀漢還要多,孫權更是派遣遠征軍到達遼東,希望藉助遼東兵夾擊曹魏,但這些努力也都以失敗告終。
僅從三國戰役來看,蜀國和吳國面對曹魏,一籌莫展。
那麼這樣看來,蜀漢和東吳面對曹魏是不是一點機會沒有呢?
不是!
蜀國和吳國其實有機會滅掉曹魏,而且這個方式也是唯一的方法,只是很可惜,這個辦法被孫權和陸遜一同絞殺了。
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在說這個方法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蜀國和吳國北伐為何會失敗。
其實,我們查看地圖就會發現,蜀國和吳國在建安二十四年(就是219年)之後,北伐之所以失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選擇的北伐主攻路線不對!
蜀漢因為在建安二十四年後失去荊州,因此只有從漢中出關中北伐,這一路地勢險要,運輸困難,沿途有陳倉這樣的關口,難以進攻,因此諸葛亮和姜維面對魏軍都難以施展才能。
而東吳的主攻路線則是揚州合肥一線,即便有中路北伐,也多是進攻江夏。
東吳這樣做自然有他自己的目的,所謂「守江必守淮」,東吳屢次從東路北進,為的是鞏固長江防線,避免淮南養成氣力。
但是,合肥要塞易守難攻,北方平原又利於魏軍騎兵,因此東吳這一路北伐其實也很困難。
那麼蜀國和吳國應該如何北伐,在哪北伐呢?
我們說三國時代天下十三州,哪個州是最關鍵最敏感的呢?荊州!
荊州地區是整個三國的樞紐,誰占據荊州誰就占據了戰略主動。
荊州北接宛城洛陽,直插曹魏腹地許昌。
西連巴蜀,是入蜀的東部必經之地。
東臨吳會,對東吳有順江而下的優勢,同時,荊州又是漢水、長江的交匯處,是水軍的用武之地。
正是因為荊州這樣的戰略位置,因此成了魏蜀吳三家的必爭之地。
早在建安二十四年,三足鼎立的態勢正是達成的時候,荊州是被魏蜀吳三家瓜分。
其中曹魏占據襄陽、宛城的北部地區,蜀漢占據江陵要衝,而東吳只有長沙等荊州南部小郡。
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蜀漢派上將關羽率領荊州兵出宛洛,攻擊曹魏的中部防線。
結果,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將曹仁、于禁組成的曹魏中路軍團差點打崩,這導致曹操被迫調集天下兵馬匯聚到許昌南的摩坡,而且曹操差點遷都避開關羽鋒芒。
建安二十四年是曹操一輩子之中最艱難的一年,最兇險的一年,陸機的《悼魏武文》就說:「當建安之三八,實大命之所艱。
」
而曹操之所以如此危險,就是因為關羽的攻擊路線是荊州!這裡直插曹魏的心臟!
後來,孫權偷襲荊州,關羽敗死,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結果戰敗。
自此以後,蜀漢再無荊州。
荊州被曹魏和東吳南北分割,長達半個多世紀。
按理說,占據南荊州的東吳應該集中力量進攻北荊州,但是,東吳沒有這樣做。
那麼東吳做了什麼呢?東吳竟然將荊州防區的重點放在了西部的夷陵!
也就是說:東吳自從奪取荊州後,就沒有打算從這裡北伐,他們的戰略重點是針對蜀漢!
我們看看陸遜和陸抗父子,這兩任東吳荊州集團軍的總司令給東吳皇帝的軍事報告是怎麼說的。
「西陵、建平,國之蕃表,既處下流,受敵二境。
......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復易失。
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則荊州非吳有也。
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
」
這是陸抗臨死前給東吳皇帝上的表,這個表明面上說的是晉朝(當時已經滅蜀漢)對東吳威脅,其實,裡面卻泄露了東吳在荊州地區歷來的政策!
表中說:"臣父遜昔在西垂陳言,以為西陵國之西門,......當傾國爭之。
"
西陵就是夷陵。
這句話說的再明白不過,陸遜鎮守荊州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對夷陵防線的建設上,要知道,那時候蜀漢還在,陸遜費盡苦心經營夷陵防線做什麼呢?答案昭然若揭!
早在夷陵之戰時,陸遜就對孫權說過:「夷陵要害,國之關限,雖為易得,亦復易失。
失之非徒損一郡之地,荊州可憂。
」
其實不止陸遜,孫權對於荊州西部防線歷來重視,他分宜都郡為建平郡,設置軍事要塞,這就是所謂的「西陵、建平,國之蕃表。
」
從種種跡象我們就可以知道,自從東吳偷襲荊州,夷陵擊敗劉備以後,吳國和蜀國從未真正互相信任過。
諸葛亮死後,蜀國忽然增加了永安防線的兵力,孫權知道後,問蜀國使者宗預:「我們是盟友,你們為什麼要在邊境增加兵力呢?」
宗預回答說:「臣以為東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勢宜然,俱不足以相問也。
」
這句話就是說:「我們在東部白帝增兵,與你們在西部巴丘(蜀吳邊境)增兵是一個道理,形勢使然,不必多問。
」
蜀漢滅亡後,東吳迫不及待的命令部隊西進,想要占據地盤,卻被蜀將羅憲在永安拒絕,羅憲以兩千孤軍擋住陸抗三萬人馬達半年之久,最後羅憲寧願投降曹魏也不投降東吳。
所謂的蜀吳同盟,不過是各懷鬼胎,同床異夢罷了。
真正能夠威脅曹魏荊州地區,東吳卻將大部分精力用在對付蜀漢上,導致兩國北伐無力,無法威脅到北方腹地。
當北方實力逐漸恢復,而蜀國卻在北伐中耗盡了氣力。
最終,在蜀漢滅亡後,陸遜和孫權苦心經營的夷陵防失守,吳國也被晉所滅!
蜀漢和東吳其實是有機會滅曹魏的,錯就錯在東吳的這個決定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蜀漢和東吳都曾對曹魏進行過北伐,可他們最終聯合起來也還是未嘗勝績,最終被曹魏滅亡後來建立晉朝。按理說蜀漢和東吳兩國的軍事實力加起來是可以抗衡曹魏的,可為何最終還是這個結局呢?...
三國最厲害的父子名將:父親大敗劉備,兒子大破晉軍!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歷史上,虎父無犬子,有很多父子均為名將,名留青史。對於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說到最厲害父子名將,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馬騰、馬超父子,關羽、關平父子,夏侯...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對於這三大戰役來說,都對三國歷史的走向形成了明顯的影響,甚至可以稱之為轉折點。就蜀漢和東吳之間爆發的夷陵之戰,最終以...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從三國的人口與疆土來看,曹魏統一是大勢所趨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疆土方面:曹操占據北方,東吳依長江天險與魏國劃江而治,蜀漢獨占益州。人才方面:蜀漢握有五虎上將,臥龍和鳳雛;吳國方面,江東四傑是星光熠熠。可蜀漢和東吳聯手為何還打不敗魏...
三國貢獻最大的十員上將,張飛倒數第二,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湧現出很多忠勇仁義氣節不凡的名將,或許他們不再同一陣營,但是其事跡也被人傳頌,他們在這個時代是最出色的代表人物,對歷史有著巨大的貢獻。那麼三國最出色的十大...
正史上,三國將相單獨成傳的,除了諸葛亮,就是他
在三國歷史上,有一位相當厲害的軍事家,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出將入相」型的高手,而且和諸葛亮一樣,手握軍政大權,左右國之命脈。在陳壽所著《三國志》中,魏蜀吳三國的文臣武將,幾乎都是一幫人合傳成卷...
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一起伐吳,是不是會伐吳成功?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一個雪上加霜的消息,再加上孟達投降了曹魏,可以說短短几個月內原本一片蒸蒸日上的劉備來說真是當頭一棒,不僅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而且自己幾十年的兄弟被孫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