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三招,劉備就能收復荊州,打垮孫權,替關羽報仇雪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劉備臥薪嘗膽準備兩年,親率數萬精兵東征,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卻在夷陵之戰被吳將陸遜大敗。

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黃權部江北軍兩萬人投靠曹魏,再加上其餘部隊的損失,東吳方面宣稱此戰共俘斬蜀軍八萬人,雖可能有所誇大,但對新生的蜀漢政權之重創,確係元氣大傷,註定了其從此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和最終覆亡。

之前關羽軍團(含三萬野戰精銳和數萬留守軍團)的覆滅,加上夷陵這場慘敗,蜀漢損失兵員總計在十萬以上,同時首席大將關羽、謀士馬良戰死,關平、馮習、張南、傅肜等軍中一線骨幹戰死,大將張飛遇刺,謀主法正、尚書令劉巴、大將馬超、黃忠病死;大將孟達、黃權投魏;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和上庸郡丟了;南中三郡(越嶲、牂柯、益州郡)反了;不論疆域、兵員、人才,和幾年前的巔峰時期相比,皆只剩下一半甚至更少。

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之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縱以諸葛臥龍之國士無雙,十年北伐,耗盡心力亦難扭轉這樣的國力劣勢。

隨著諸葛亮逝去,時間推移,中原經濟和人口的不斷恢復,占據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晉帝國對南方吳蜀均在國力上形成壓制性優勢,則蜀漢天時地利皆失,其滅亡實非人力所能挽回。

而劉備此戰敗因,當真是如魏文帝曹丕嘲笑的那樣,因為七百里聯營,把大軍鋪開駐紮在地勢過於複雜的大片地方,犯了兵家大忌之故麼?曹丕其人原以不知兵不善戰著稱,他來嘲笑打了一輩子仗、連他老子曹操都視為頭號勁敵,「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的劉備,恐怕有外行譏刺內行之嫌。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魏書·文帝紀》

此戰對手陸遜,認為劉備輸在沒有水陸並進,順流而下,但關羽和荊州水軍覆沒後,蜀漢的益州水軍肯定不是久歷戰陣的東吳水軍的對手,無法從水路打通夷道。

因此劉備選擇舍船就步,從陸路緩步推進,在山地步步結營,也是避己之短,揚己之長,不得已而為之。

三國鼎立各有所長,曹魏長於騎兵戰,東吳長於水戰,而蜀漢長於山地戰,也是公認的事實。

蜀漢昭烈帝劉備

陸遜先戰略後退,讓出峽口山區,然後集結五萬大軍,背後身後的江漢平原,直接將劉備大軍堵在了三峽口。

只要去三峽實地考察,就可知此處峽江深浚,水流湍急,江面遼闊。

這樣雙方各自集結大軍的對峙一旦長期化,在山地紮營蜀軍的後勤壓力、將士疲勞度上升程度,肯定要遠超過主場作戰、背靠魚米之鄉的吳軍。

一代偉人評點史書時,曾給過劉備軍建議,分兵湖南湘水流域,因糧於敵,打運動戰調動陸遜軍主力,令敵人兵力分散,應接不暇,自可各個擊破。

【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

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毛澤東評點《陸遜傳》

其實劉備確實也派了馬良重金結好武陵蠻,在陸遜軍側翼的湘水流域起事,零陵、桂陽兩郡亦有驚擾,問題是這幫蠻子終不成氣候,被步騭帶領交州軍萬人平息了,沒有實現調動陸遜軍主力的企圖。

【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布置,必無他變。

】——《陸遜傳》

【延康元年,權遣呂岱代騭,騭將交州義士萬人出長沙。

會劉備東下,武陵蠻夷蠢動,權遂命騭上益陽。

備既敗績,而零、桂諸郡猶相驚擾,處處阻兵;騭周旋征討,皆平之。

】——《步騭傳》

劉備派吳班部於平地立營誘敵,這一關鍵策劃一度迷惑了東吳其餘所以將領,但唯獨被陸遜識破。

若非碰上陸遜這個極具耐心和洞察力的強勁敵手,則吳軍被誘入山區遭埋伏在那裡的蜀軍痛擊,勢必損失慘重,蜀軍就可乘勝追擊進圍江陵了。

而當時坐鎮武昌的孫權,被收復南郡後順流直下的蜀軍生擒活捉,斬首以祭關羽亡靈,也不是什麼一定不可能的事。

【先遣吳班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

諸將皆欲擊之,遜曰:「此必有譎,且觀之。

」備知其計不可,乃引伏兵八千,從谷中出。

遜曰:「所以不聽諸君擊班者,揣之必有巧故也。

」】——《陸遜傳》

可惜這世上終究沒有如果,天不佑劉備,最後雙方在長達約半年的比耐心對峙中,終於被陸遜搶先抓住了劉備軍「兵疲意沮」的破綻,以火攻一擊必殺。

吳軍人手一根茅草,火燒連營

而大約占了東征大軍1/3兵力的江北黃權部,本來是劉備軍可調動的一支主要機動兵力,(劉備中軍主力4萬,武陵蠻1萬,黃權部約1.5萬),卻僅僅是監視魏軍,在這半年裡基本無所作為。

荊州治中龐林(龐統之弟)為黃權部參軍,南郡太守史合也在軍中隨行,這支兵馬降魏後,封列侯四十多人,為將軍郎將百餘人,是魏國史上除司馬昭滅蜀漢後最大規模一次加封,可見其中有蜀軍菁華甚多,極可能預備收復荊州後分署州郡的整套班子都在其中了。

蜀漢鎮北將軍黃權

從曹丕戰後部署看,對和東吳夾擊蜀漢,他興趣並不大,接受了某位王司徒「天子之軍宜不動如山」的建議,一直坐觀成敗,所以黃權部實際上變成了閒子。

蜀魏矛盾是完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一個已經正式代漢,一個則聲稱要「復漢」,曹魏君臣只要不想當王莽二世,就始終會把蜀漢當做頭等心腹大敵。

所以「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實為至理名言。

劉備曾利用曹操病死的機會去弔喪,企圖和曹魏暫時示好,來改善外交環境,而曹丕直接放言和劉備勢不兩立,蜀使來則即斬,就是這個緣故。

魏文帝曹丕

相比之下,野心只是儘可能擴大地盤、割據江南的東吳,和蜀漢、和曹魏則都有大量的外交迴旋空間,是暫時做魏國的吳王,還是「大漢」的吳王,對孫權根本無所謂。

所以曹丕再怎麼坐觀成敗,從當時劉備這邊的立場也絕不可能對曹魏放心,魏延要留鎮被曹操移光人口的漢中不說;黃權部大批精銳,同樣一直被曹魏牽制住了,無法投入戰鬥,因此這也是當時情勢之必然,並非劉備犯錯。

【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先主自在江南。

】——《黃權傳》

【權及領南郡太守史合等三百一十八人,……拜權為侍中鎮南將軍,封列侯,即日召使驂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為列侯,為將軍郎將百餘人。

】——《魏書·文帝紀》

【詔議:「當興師與吳並取蜀不? 」朗議曰:「天子之軍,重於華、岱,誠宜坐曜天威,不動若山。

假使權親與蜀賊相持,搏戰曠日,智均力敵,兵不速決,當須軍興以成其勢者,然後宜選持重之將,承寇賊之要,相時而後動,擇地而後行,一舉可無餘事。

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光征。

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

」帝納其計。

】——《王朗傳》

其實平心而論,歷史上夷陵這一戰雖然損失慘重,但劉備本身的指揮並無什麼錯誤或疏漏。

劉備令吳班誘敵之策,甚至讓陸遜之外的東吳諸將都上了當,若世上本無陸遜其人,取得戰役勝利本在情理之中。

因此戰後復盤的話,劉備如果一定要東征,要想反敗為勝,完成至少收復荊州,最好能一舉滅吳實現南北朝的戰略目標,可有以下幾步:

1、竭力保住張飛性命,解決將領素質不足問題。

關羽死後,張飛無論能力威望,皆為蜀漢頭等大將,他的意外身死對蜀軍士氣是一大重創,更造成人員調派上不可估量的損失。

若張飛在,何至於用籍籍無名、戰功不顯的馮習馮休遠為「領軍,統諸軍」的大督?

蜀漢車騎將軍張飛

范強(《演義》做「范疆」)和張達是張飛親信部下,貼身「健兒」。

張飛酗酒鞭撻身邊親隨,傳到劉備耳中,為此常常告誡,說明此事亦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他們之所以在大戰前暗殺張飛,既是積怨已久,也說明當時不看好劉備軍東征前景的人甚多,方有此冒險之舉。

所以排除「劉備死後,再穿越回魂到夷陵戰前,先知先覺殺了范、張二人」這種特殊情況不考慮,劉備勸也勸了,訓也訓了,終究不可能把張飛這麼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子栓在身邊時時管教。

能想到的補救措施,就是針對張飛「愛敬君子」這點,派一個名望素高、得張飛敬重的士人去張飛軍中任職,時時規勸告誡。

2、孤注一擲,多動員幾萬兵馬,解決兵員不足問題。

此時對劉備有利的一面,是曹魏的強大存在固然牽制了他,但更多牽制的其實是孫權。

夷陵之戰對峙期間,孫權帶領吳國中軍主力坐鎮武昌,東吳水軍巡弋從江陵到長江入海口的千里江防。

長江下游更是江東大族根本重地,亦必有大量私兵把守。

如果說孫權將三分力用在抵禦劉備,那至少同時將六分力用於防備曹丕。

這才是夷陵之戰後尚未喘息,在陸遜部仍與退守白帝的劉備對峙時,曹丕三路大軍南征,東吳軍雖然孫盛、呂范、諸葛瑾部連連失利,最終仍能憑朱桓、朱然等人的奮戰,有驚無險地擊退魏軍侵攻的根本原因。

在關羽軍團喪敗之餘,劉備又宣布曹丕代漢建魏為篡逆,自己繼承漢室正統稱帝。

因此他的東征等於是在和跨據中原九州的魏國勢不兩立的前提,再與據有三州的吳國開戰。

這是真正的以一州之力而抗全天下,因此想靠正兵流穩紮穩打取勝,是基本不可能的,必須要有類似漢高祖劉邦那樣孤注一擲的冒險精神,把所有家當全壓上去豪賭,死里求活去搏命。

要爭天下,又怎能不冒一點風險?

巴蜀是易守難攻的割據之地,而非真正足以圖謀天下的帝王基業,三千年來歷朝歷代無不證明這點。

劉邦同樣據有漢中+巴蜀時,他的選擇可不是在天府之國老老實實種田,積蓄實力,而是4月才到漢中,8月就出兵還定三秦了。

相比劉邦,劉備在夷陵之戰的布置實在過於求穩妥了,或許不免有兵敗亦可留一方基業的顧慮,並不敢真正放手一搏,戰役規模打的始終是有限戰爭,而非全面戰爭。

夷陵戰敗後,光巴西郡發諸縣兵就得五千人,由馬忠帶隊去援救劉備,督江州的趙雲部同樣兵進永安。

而經歷這場喪師不下5萬人的慘敗,僅僅數年後,諸葛亮又重組了一隻數量在十萬左右的強大軍隊,可見漢末少經戰事的蜀中人力資源之充足,在夷陵之戰時遠沒有得到充分動員。

為什麼湘水方向的偏師沒有起到調動吳軍主力的作用?因為劉備東征軍兵員不足,金帛收買的武陵蠻是一幫戰五渣,連步騭的一萬交州軍都對付不了。

如果劉備從蜀中再動員3-5萬人馬上前線,形成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全軍一半照舊與陸遜對峙,另一半精銳兵將出湘水游戰,如偉人之言,因糧於敵又如何?孫權敢把守江防的吳軍也抽調三五萬出來懟麼?那樣曹丕一定開心之極。

從夏侯淵軍團覆亡、曹操漢中退兵後,曹魏就患上了「山地戰恐懼症」,稱漢中為「天獄」。

因此
當蜀吳兩國當真拼盡全力殊死搏殺時,魏國進攻東吳的可能是遠遠大於攻打蜀漢的。

而從地理環境來說,魏國攻吳的難度同樣遠小於攻蜀。

何況此時孫權占據南郡、武陵、零陵三郡才兩三年,統治還遠談不上鞏固。

3、戰必用間,除掉陸遜這個當前大敵。

劉備遣吳班誘敵時,東吳諸將請戰不成,認為陸遜膽小畏敵,才會連退百里,不敢出戰,因此「各懷憤恨」。

這說明陸遜雖有卓絕才能,但在吳軍中威信嚴重不足,已屆不惑之年還被諸將藐視,對比26歲即以中護軍與張昭共掌軍政大事的周公瑾,可說天壤之別。

這也深刻體現了吳軍中眾多淮泗及寒門將領,對陸遜這個江東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

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

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

」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吳書》

東吳大都督陸遜

陸遜是陸康從孫,當年孫策圍廬江,陸氏宗族包括陸康在內死了一半人,和孫氏本有血仇。

孫權做主將孫策之女嫁給陸遜,讓兩家和解成為姻親。

但此時孫策之子孫紹已成年,並一度承襲了「吳侯」之位,大約在孫權封「吳王」期間,被改封為「上虞侯」,可見孫權對其的防範。

同樣,以孫權這樣歷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對陸遜又怎麼可能真的心神無二,信賴無間呢?

東吳大帝孫權

孫權極信任的呂蒙,曾經高度讚揚陸遜之才,在詐病襲關羽時推薦他代替自己。

可是到呂蒙臨死前,陸遜已經立下分路軍阻斷峽口,打垮關羽留守軍數萬的大功後,

呂蒙臨死前推薦代替自己的,卻變成了孫權的髮小死黨朱然,這變更本身就意味深長了。

【權問:「誰可代卿者?」蒙對曰:「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慮,終可大任。

而未有遠名,非羽所忌,無復是過。

若用之,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

」】

【權問曰:「卿如不起,誰可代者?」蒙對曰:「朱然膽守有餘,愚以為可任。

」蒙卒。

類似夷陵之戰這種雙方相持不下的長期對峙,用離間計除卻敵方主將本是最佳選擇。

田單在復齊之戰離間樂毅,秦國在長平之戰離間廉頗,滅趙之戰離間李牧,都是很成功的先例。

劉備當年同樣也離間過孫權和周瑜君臣,稱周瑜「顧其氣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爾」,不知何故,此時卻計不止此,或許對之前名氣不顯的陸遜也有所輕視吧。

吳軍諸將早就對陸遜憋了一肚子氣。

若劉備先施展離間計,大肆散布陸遜如何懷有貳心的謠言,派遣間諜散布於武昌、建鄴、江陵等東吳各重要都市,做相應童謠,令小兒歌之於路。

就算後方的孫權能鑒於大局、暫且不臨陣換將,陸遜也很難得到吳軍上下一致的信任支持了。

屆時再施展誘敵之計,陸遜要壓制諸將的不滿就愈加困難,劉備計策的成功幾率就大增了,那時伏兵成功,對將帥離心的吳軍打出一個暴擊必殺,甚至全殲這支五萬人的東吳軍團,將歷史上此戰結局徹底扭轉,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孫吳政權致命傷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統治合法性嚴重缺失。

孫氏出身寒微,孫堅之父僅僅是個瓜農,此前三代皆不可考,家世比起本身是漢室宗親、祖父舉孝廉當過縣令的劉備都相差甚遠。

孫堅孫策皆靠攻殺朝官、殺戮名士立國開基。

江東大族對其潛藏嚴重不滿。

如陸遜的叔父、陸康之子陸績,作為名義上的江東陸家家主,都做了十幾年孫氏的官,臨終仍自言「有漢室志士吳郡陸績」,還狠狠立下六十年後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孫氏滅亡)的預言。

一旦孫權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損失慘重,政治上劣勢明顯的孫吳政權就是土崩瓦解之勢。

後世南朝內戰中,居上游之勢一股而下,兩戰、三戰便順勢滅國的例子實在太多,北方政權根本來不及做出相應反應去干預。

因此如果劉備在夷陵之戰能大獲全勝,殲滅吳國陸遜軍團,那麼接下來順江直下,勢如破竹,取江陵下武昌,甚至幾萬雄師過大江,旗揚石頭城,一舉攻滅東吳,實現南北二分局面,都並非絕不可能。

有大江阻隔,曹魏就是想分一杯羹,也討不得太多便宜。

歷史上最後結局,無非成王敗寇,敵方強中更有強手,由陸遜這個江東士族最傑出人才橫空出世,阻止了劉備的雄心,而並非劉備本身犯下何等致命的低級錯誤。

杜工部詩云「遺恨失吞吳」,與其解釋為諸葛亮「不能制主上東行」的追悔,倒不如遺憾此戰失去吞併吳國、建立南朝良機,更貼近本意些。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如果您喜歡本文,請您關注狐狸的微信公眾號:狐言論史huyanls1012)。

狐狸會每天給您發送關於中國歷史的相關好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夷陵之戰,劉備為什麼會失敗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

夷陵之戰打響,曹丕與孫權如何結盟

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漢大司馬、益州牧漢中王劉備在成都稱帝,改元章武,史稱蜀漢。當上皇帝後的劉備對於孫權襲取荊州、斬殺關羽一直耿耿於懷。於私,劉備和關羽情同兄弟,為關羽報仇在清...

夷陵之戰氣死了劉備,卻讓陸遜從此平步青雲

夷陵之戰發生在公元221年,堪稱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了,在此之前孫劉兩家還算是客氣的,但為什麼說打就打起來了呢?而且劉備打的是一點不留情面啊,那就讓小編我為大家細細...

陸遜: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能哭······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夷陵之戰中死而復生,改頭換面的蜀將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夷陵之戰涉及的人物很多,魏蜀吳三家均有提及,但有這麼幾個人物的命運卻被改動很大,有的被...

夷陵之戰:概況與簡介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