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

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

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爭有五成把握就值得全力而為,何況劉備從地理和軍力上來講還占據有利位置。

曹操、劉備之所以建立霸業,就是因為他們都有強烈的賭徒意識。

他們或許在具體問題上不如郭嘉、諸葛亮等人智計百出,但是他們最大的長處是敢於冒險,敢於死中求活。

這正是領袖型人物和軍師型人物的最大區別。

夷陵之戰時,劉備集團從長江上流居高臨下,順流而下,占據地利優勢;劉備經營荊州十餘年,有很好的百姓基礎,東吳剛奪取荊州統治並不穩固,而且當地的山夷洞蠻少數民族首領,都是支持劉備的,劉備軍團人數約有八萬人,東吳為了防備江北的曹軍,陸遜軍團只有約五萬人,劉備也占據了人和。

如果再等幾年,東吳對荊州的統治完全穩定了蜀漢就更沒有機會了。

夷陵之戰最大的贏家是孫權,但最大的輸家並不是劉備,而是曹丕。

如果此時曹操仍在,東吳必亡,三國鼎立之勢或許變成東西對峙之局,或許提前歸於一統。

劉備在伐吳之前已經做了戰略上的準備,借曹操去世之機,派人弔唁,「備聞曹公薨,遣掾韓冉奉書吊,並致賻贈之禮。

文帝因其因喪求好,敕荊州刺史斬冉,絕使命。

」「冉稱疾,住上庸。

上庸致其書,適會受終,有詔報答以引致之。

備得報書,遂稱制。

曹操、劉備這樣的高手,爭奪的只是利益,並無個人恩怨,更不會有什麼不共戴天的想法。

既可以鬥爭,也可以合作。

而且,劉備之所以堅持伐吳,並不是因為關羽之死,也不僅僅是為了荊州,而是他深知以曹魏之實力,無法一戰擊破,東吳則不然,如果與曹魏共分東吳之地,劉備占據西方和南方,就形成了當年劉邦與項羽相爭之勢。

在西線,有蜀道之險,有攻無守;在南線,可攻可守,能形成兩路夾攻的戰略優勢。

劉備最初的戰略設想是借曹操之死,建立與曹魏的外交關係,再聯手共滅東吳。

此時,東吳為了迎擊劉備,向曹丕稱臣。

曹魏很多老臣都深知孫權反覆不可能真心稱臣,又不送質子,故多建議與蜀漢聯手攻取東吳。

而曹丕想從中漁利,沒有同意。

事後後悔不已,既沒有從東吳拿到實惠,又與蜀漢結了死仇,於是惱羞成怒,先後兩次舉兵伐吳。

硬是把一步活棋做成了吳、蜀結盟的死局,終其一生無法彌補,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劉備的最大失誤是戰術上的,事後陸遜就說,他最怕的劉備水陸並進,以孤注一擲之勢,直搗東吳腹地。

而劉備考慮順流而下,易發難收,不敢冒險,而採取從陸路攻城的占線,最終失敗。

劉備這一生,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他總能屢敗屢戰,終成大業。

他並不害怕再多這一次,只是天不假年,他不再年輕了,已經六十多歲的他,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振奮再起,只能把後事交給了諸葛亮。

劉備不死,諸葛亮無法獨立治國,這對於蜀漢,不知是幸也?憾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影響三國格局的8個人,除了曹操劉備還有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一節里,曹操曾說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演義雖然是文學,但羅貫中替曹操說的這句話並沒有毛病。他和劉備兩人確實是影響...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