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

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

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國力大大削弱,進攻中原簡直成了迷夢。

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

那麼,劉備為什麼要竭盡全力進攻東吳?僅僅是為了他的盟弟關羽報仇?

一、關羽軍團的覆滅是外交政策的失敗

關羽軍團的覆滅是外交政策的失敗公元219年,劉備手下的大將關羽率領荊州地區的軍隊主力,向曹操控制的襄陽一帶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這一場軍事行動很有可能是關羽私自下達的命令,因為前不久劉備的四川軍團剛剛經歷了漢中大戰,雖然劉備成功占領了漢中,但自己的損失也不小。

由於漢中剛剛占領需要時間消化,而四川的軍隊也需要休整。

關羽的進軍在史書中即找不到劉備的命令,也找不到諸葛亮的命令。

至於諸葛亮建議的進軍襄樊,這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小說家言。

諸葛亮建議的進軍襄樊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的小說家言

以為經歷過漢中之戰以後,曹軍的主力開始東移至長江流域,準備與東吳開戰。

此時,關羽的進攻幫了東吳的大忙,直接把曹軍的火力吸引到了他自己身上。

關羽的進攻幫了東吳的大忙

關羽的舉動幫了東吳的大忙,東吳方面甚至以為這是劉備的命令。

但是關羽接下來的行為讓東吳十分惱火,關羽在進攻襄樊的過程中,軍隊的糧草準備不足,當時關羽的後勤基地儲備的糧草也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派出軍隊把東吳的幾個糧倉搬空了,而且對於東吳大將呂蒙的詢問置之不理。

這就是在找事了,呂蒙本來就是一個主戰派,再加上關羽的無禮行為,這回東吳方面開始行動了。

關羽無禮對待東吳

國家和國家本來就沒有利益可言,劉備可以北上進攻曹操,也可以順江東進進攻東吳。

為了自身的安全,東吳方面也必須奪取荊州。

在關羽繼續圍攻襄樊地區的時候,他的後院出事了。

在關羽繼續圍攻襄樊地區時,後院出事了

這裡需要說一點,當時劉備並沒有完全占領荊州,曹操占領著荊州的北部,孫權擁有南部和東部,劉備僅僅擁有中西部而已。

就這還是被東吳偷襲了,關羽被俘以後,曾經計劃於詐降於東吳,然後再找機會逃回蜀中捲土重來。

但關羽在劉備集團里的地位太高,東吳方面也不傻,他們清楚關羽不會真正投降。

所以他們沒有給關羽機會,最後將關羽殺害。

二、荊州對劉備來說,至關重要

關羽被殺以後,劉備自然十分難過,他們的感情是真實的。

但是劉備最心疼的還是荊州。

早在他與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計劃就是占領荊州和益州,然後一路進攻關中,一路進攻中原。

兩路夾擊曹魏,從而恢復漢家天下。

隆中對

但是關羽戰死、荊州失守使這個計劃成為了泡影。

如果僅僅依靠益州一定就像恢復中原,那就做夢去吧!

關羽戰死、荊州失守使恢復中原成為泡影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的第一年,蜀漢一個國家的人口只有90萬人。

這個數字在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想依靠這麼點人就統一天下,完全是在開玩笑。

劉備失去了荊州唯一的進攻路線就只剩下了關中,但曹魏在這一帶的防禦十分的嚴密,劉備很難有機可乘。

東方的情況更加不了,東吳方面計劃把劉備徹底封死在三峽里,這樣一來,身為「大漢皇帝」的劉備就真成了四川省長了。

為了爭奪自己的生存空間,取得向北向東的便利,劉備必須奪回荊州。

至於劉備統帥的兵力,小說的水分太大。

當時蜀漢政權的總兵力也沒有超過10萬,《三國演義》里的75萬軍隊完全是吹牛。

劉備真正的兵力只有6萬人,這已經是蜀漢政權三分之二的軍隊了。

劉備真正的兵力只有6萬人

至於劉備的戰略目的是什麼,他只想奪回荊州。

新版三國中說劉備想趁此藉口滅了東吳,這就更不可能了。

當時東吳的全部軍隊數量在20萬左右,劉備想依靠6萬人就想占領兩湖(湖南湖北)、兩廣(廣東廣西)、三江(江西浙江江蘇)等大片土地,這可能嗎?

劉備兵力無法占領廣闊東吳

而且這6萬人中還有1萬的少數民族部隊,這幫人完全是為了利益。

再者說,如果劉備真的發揮超常連續打敗東吳,那北方的曹魏絕不會就這麼看著。

曹丕的能力雖然不如他的父親曹操,但也不是一個傻瓜,他絕對不會看著劉備滅了孫權,然後和他劃江而治。

三、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喪失威望對劉備集團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

劉備建立的蜀國,是一個外來政權。

而這個外來政權的成分卻相當複雜,有初期便追隨左右的關羽、張飛、簡雍等老資歷,有諸葛亮、蔣琬、馬良等荊州系,有法正、譙周等益州本土人士,有吳懿、許靖這樣的東州系,甚至還有李嚴這樣說不清到底歸荊州系還是東州系的外來人士。

對始終追隨的老資歷和荊州系來說,劉備必須為關羽的身死和荊州的丟失,做出一個交代。

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喪失威望

而對益州本土士人豪強來說,關羽的失敗,則更加劇了他們對蜀漢政權的不信任。

所以,劉備必須為這個新生的朝廷重立威信。

劉備必須為這個新生的朝廷重立威信這一點,就連曹魏的劉曄都看明白了。

他公開表示:「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始終之分不足。

因此,說劉備伐吳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並不算錯。

但報仇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重建朝廷的威望,鞏固蜀漢的統治。

總之,出於穩固政權和取得荊州的目的,劉備必須伐吳,也只能伐吳。

既然出兵目的並不單純,那麼,劉備發動戰役的動作,便更多的是在恫嚇、威懾。

我們來看看吳、蜀兩國的一系列動作。

221年6月,蜀漢前軍開始向奉節集結,劉備率中軍自成都出發;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占領巫山、秭歸一線;

出於穩固政權和取得荊州的目的,劉備必須伐吳

221年8月,孫權向曹丕稱臣投降,被封吳王;

221年11月,曹丕使者到達東吳,孫權接受封號,正式稱臣;同月,孫權命陸遜為督,率大軍西進迎敵;

孫權接受曹丕封號,正式稱臣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開始。

從這張時間表里,我們可以看出:六月,劉備決定出兵伐吳,七月,部隊已經攻占巫山、秭歸。

這就說明,僅用了兩個月時間,蜀軍便抵達了戰場。

但七月攻占秭歸之後,直到次年一月陸遜開始反擊,在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裡,蜀軍毫無作為。

甚至劉備還離開過秭歸前線,據三國志記載,直到正月吳軍反擊開始,劉備才「軍還秭歸」。

東吳的行為也不正常。

陸遜

《三國志》記載,秋七月,劉備率軍伐吳。

「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可見,東吳早在蜀軍到達戰場之前便知道了劉備的伐吳計劃。

但在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裡,吳軍卻無動作。

直到十一月,東吳才派出軍隊,率軍抵抗。

這說明,要麼是孫權的大腦反射弧太長導致行動遲緩,要麼,是其中必有貓膩。

孫權

而這其中的唯一可能性只能是,雙方在談判。

《三國志》里沒有記載過雙方談判過的任何證據。

但有意思的是,夷陵之戰結束後,鄧芝出使東吳,得到了孫權的一個評價:

「丁友掞張,陰化不盡;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丁厷,陰化,兩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不能「和合二國」;真正能「和合」的,唯有鄧芝。

這說明什麼?說明在鄧芝之前,雙方一定有過至少兩輪談判,而這兩輪談判,蜀漢派出的使者,便是丁厷、陰化。

這兩輪談判又是否發生在蜀漢伐吳之時呢?

不能確定,但有可能。

鄧芝

那麼,建立在以上設想之上,我們推測一下蜀漢伐吳的真實情況:

蜀漢的戰略意圖:大軍壓境,以軍事力量給東吳施加壓力,迫使東吳屈服,劃撥部分荊州給蜀,並就偷襲荊州、斬殺關羽一事道歉;

東吳的應對行動:積極展開外交活動,向曹魏稱臣,以避免兩線作戰。

當確定曹丕不會威脅東吳邊境之後,調撥軍隊抵抗蜀漢入侵。

吳大帝孫權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蜀軍初期攻占秭歸、巫山之後便按兵不動的問題,也解釋了東吳軍事力量應對遲緩的詭異。

而且,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備決定伐吳時諸葛亮會保持沉默的原因。

眾所周知,劉備決定伐吳時,遭到了一干朝臣的反對,甚至包括趙雲。

而奇怪的是,諸葛亮此時卻未表態,只在戰後莫名其妙的說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有人據此認為,這是諸葛亮在蜀漢朝中地位並不突出的表現。

但依我看,之所以諸葛亮沒有表態,恰恰是孔明在蜀漢處於核心領導地位的證明。

前面已經說過,劉備伐吳,政治目的很大。

而這種依靠軍事行動提升朝望的行為,顯然是不能明說的。

因此,劉備伐吳,其真實目的非常機密,甚至機密到連趙雲都不知道。

而作為蜀漢二號人物的諸葛亮,顯然對整個作戰計劃相當了解。

了解了整套作戰計劃的諸葛亮,恐怕並不會提出反對意見。

因為早在隆中對的時候,他便有過「跨有荊益、結好孫權」的構想。

他與劉備共同的想法應當是,通過一場有限的局部戰爭,奪回荊州部分領土,只要運籌得當,這個計劃是可行的。

諸葛亮沒有表態,恰恰是孔明在蜀漢處於核心領導地位的證明

恐怕他們唯一沒有想到的是,孫權真的會那麼下三濫,做出向曹魏稱臣的行為(臭不要臉,哼);而曹丕也真的就借坡下驢,與東吳修好。

失去了曹魏對東吳的鉗制,使荊州戰場形勢瞬間發生了巨大變化。

劉備就此騎虎難下,他根本無法班師回朝,只得硬著頭皮將戰爭打下去。

劉備騎虎難下,無法班師回朝,最終就此隕落

於是,章武二年,劉備進軍夷陵。

八月,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退,僅以身免。

次年,劉備亡於白帝城。

一代梟雄就此隕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懸案:揭秘劉備伐吳失敗的真實原因

新春秋導讀:夷陵之戰,劉備軍團大敗而歸,劉備不久就死於白帝城。但是歷史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不能事後諸葛亮,一言斥之錯誤。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也沒有多少人看好,官渡之戰時曹操也是明顯處於劣勢,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