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到底為什麼阻止劉備伐吳?絕非怕打敗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因為憎恨東吳奪走荊州,殺死關羽,準備討伐東吳。
而大將趙雲則堅決勸阻劉備。
作為跟隨劉備數十年的元老,趙云為何一心和領導唱反調?
有人說,這是因為趙雲高瞻遠矚,知道伐吳必敗,所以明智地勸阻了。
然而,難道趙雲的軍事眼光比劉備更強麼?只怕未必吧。
咱們說的畢竟是歷史,而不是演義。
歷史上的劉備軍事水平也就略次於曹操,不至於不如趙雲。
有人說,諸葛亮反對伐吳,趙雲知道諸葛亮厲害,聽他的。
但這也不太合理。
歷史上並沒有記載諸葛亮對劉備伐吳有勸阻的意見。
單純從軍事上來講,劉備的主張其實有可取之處。
畢竟,曹魏整體實力強大,關中地區經營已久。
以蜀漢的國力和兵力,就算是傾全力北伐,還是敵強我弱。
就算打下關中一塊地盤,曹丕會調動力量反撲,這種拉鋸戰對蜀漢未必有好處。
相反,東吳整體國力比曹魏要弱得多(儘管比現在的蜀漢已經要強),荊州西部被東吳以背信棄義的突襲奪取,到如今也才一年多,當地還有不少人念著蜀漢的舊情。
加上蜀漢內部本身就有大批荊州人士,從益州反攻荊州,順流而下,氣勢上也比翻越秦嶺的北伐要好。
如果劉備能集中兵力,東下擊敗東吳,奪回荊州的部分領土,下一步既可以擴大戰果,也可以重新跟孫權講和結盟。
歷史上的劉備並非是像《演義》中那樣一根筋,單純為了給關二弟報仇,就非要踏平整個東吳,殺盡孫家人。
當然,我們後人看來,兩種方案都是冒險。
畢竟蜀漢國力最弱,打東吳還是打曹魏都沒有必勝把握。
但單從力量對比上說,打東吳比打曹魏的勝算還是要大些。
那麼,趙云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看看當時蜀漢集團面臨的情況。
從外交格局來說,占據大半個天下的曹魏,自從曹丕篡漢稱帝,與蜀漢是不共戴天的死對頭;而原本的盟友孫權,在襲取荊州後也已徹底翻臉。
三國之中,蜀漢實力最弱,卻同時與兩家結仇。
應該怎麼做呢?
選擇之一,是兩路保守,徹底龜縮。
然而對有志之士而言,這種慢性自殺是不能容忍的。
劉備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靠的就是對抗曹操、興復漢室的大義名分。
一旦失去了這一條,那麼這個集團的靈魂也就煙消雲散。
因此,必須出擊。
選擇之二,同時攻擊曹魏和東吳。
這是腦殘,不必多說。
然後就是選擇三:北伐曹魏;還有選擇四:東征孫權。
選哪一個?
蜀漢皇帝劉備做出了最單純的判斷:打東吳,搶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邏輯相當簡單,你打了我臉,我要是不打回去的話,那人人都會來打我臉了。
而趙雲則堅持原則,義正詞嚴:
「國賊是曹操,而不是孫權。
只要能滅掉篡逆的魏國,那麼孫權自然降服。
現在曹操剛死,他兒子曹丕篡位,正是天下義憤填膺之時。
咱們應該趁勢進攻關中地區,占領黃河、渭河的上游,然後向東討伐國賊,中原、河北的忠義之必然都會紛紛響應,這樣天下大局就可以定了。
如果丟開元兇曹魏,先去攻打東吳,一旦開戰形成僵持,反而給曹丕可趁之機,這就是下策了。
」
簡言之,就是要堅持政治上的大局觀,先討首惡,震懾脅從。
後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也曾給劉備寫信求和說:「陛下您覺得關羽對您重要,還是先帝(漢獻帝)對您重要?您覺得是荊州重要,還是天下重要?我們殺了關羽,占了荊州,可曹丕殺了先帝,占了天下,您應該更仇恨哪一個,先打哪一個,這道理很簡單吧?」這是基於同一思路。
如果站在純軍事角度分析趙雲的諫言,簡直是一廂情願。
曹操已然把持朝政20多年,從朝廷上下到地方大員早換了曹家的人,什麼天下義憤填膺,義憤填膺的只有你們自個兒吧?說什麼趁勢進攻關中,占領黃河渭河上游,難道曹魏軍隊都是木頭人,任你想占就占嗎?至於什麼中原、河北的忠義之士必然響應,更是不著邊際的腦補。
趙子龍你都離開河北、中原20多年了,彆強奸民意好不好?
然而,趙雲的諫言,與其說是在從軍事角度分析利弊,不如說在繼續強調蜀漢和劉備自身的名分問題。
對抗曹賊,興復漢室,這就是我們的大義,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情懷
21年前,不正是懷著這種信仰,我們才在光杆一條的情況下,堅持離開袁紹,對抗曹操的嗎?
13年前,不正是懷著這種信仰,我們才在長坂坡大敗後,堅持聯合東吳,決戰赤壁,從而一步一步走到局面的嗎?
曹丕篡漢,他就是天下最兇惡的敵人,我們當然應該首先打倒他!
反正,曹魏和孫吳,都不那麼容易打。
誰能擔保必勝不敗?
與其冒險在一個報私仇的東征上,不如把性命和熱血,豁出去來一個堂堂正正的北伐曹賊吧!這樣就算失敗,我們也死得光榮,死而無憾!
讓趙雲遺憾的是,劉備權衡利弊,還是開始一心一意準備東征。
而趙雲明白主公心意後,停止了勸諫。
有話,當然要說個明白。
說過之後,便一心地服從。
前者是為人臣的本分,後者同樣是。
相關閱讀
十二星座與先秦諸子百家(5)獅子座——法家、
過五關斬六將:什麼讓關羽變成了超級路痴?
曹魏眾將誰才是真正的「諸葛亮剋星」?大數據說話!
大秦皇朝末代傳人的千古之謎
非洲白人的故事(6)汪達爾人!蹂躪羅馬,為迦太基報仇的蠻族
孔明雖得其主,為何不得其時,毛主席是這樣評價其一個因素的
三國鼎立之時,北方曹魏勢大,但三家對比國力差距並不懸殊,真正決定三家走向的是人才的實力。曹魏有曹真、司馬懿,東吳呂蒙、陸遜,蜀漢則有諸葛亮,但是最後統一的中國的卻是幾十年後的西晉,諸葛亮並沒有完...
天眼論史:帶你了解千古傳誦的智慧化身,蜀漢丞相諸葛亮(6)
託孤重任 殫精竭慮劉備占領益州後,孫權就派諸葛瑾去見劉備,要求歸還劉備借去的荊州,劉備藉口說還準備攻取涼州,當然不願歸還。孫權對劉備不歸還荊州不滿,就派官吏去接管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被劉備的守...
劉備東征孫權到底帶了多少人?難道真的是為關羽報仇嗎?
摘要:關羽丟失荊州後被東吳所殺害,劉備憤怒之下,不顧諸葛亮的勸阻,親自率70萬大軍東征孫權,那麼劉備東征時真的帶了70萬人嗎?真的是為關羽報仇而發動東征嗎?
諸葛亮為何不阻止劉備東征,真相其實在這裡
關於劉備東征,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在《演義》中,諸葛亮繼續秉持《隆中對》原則,堅決反對伐吳。歷史上卻並未記載諸葛亮在事前有任何反對劉備伐吳的言論。以至於現在有些研究者認為,諸葛亮是贊成伐吳的...
三國複雜的人物,夢三國司馬懿的城府
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十分複雜。你無法簡單的說他是賢臣還是佞臣。甚至你都無法確切的說出他對曹魏竟是忠心耿耿,還是早就包藏禍心。司馬懿經歷了積極效忠到反叛奪權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逐漸轉變。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夷陵之戰發動的前因後果,劉備是有預謀的,夢三國陸遜力克劉備
在那個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江東可謂人傑地靈,藏龍臥虎。中原板蕩,江南的少年英雄橫空出世,天下離亂,東南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前有孫策後有周郎,又要「坐斷東南」的孫權,更有後起之秀陸遜,三分天下,孫...
劉備東征時,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以至於6萬人全軍覆沒
公元221年,劉備登基稱帝之後,率領國內6萬多精銳進攻東吳。但是此時的劉備當真成了孤家寡人,身邊既沒有文臣也沒有武將,自己孤零零的東征。雖然軍隊不少,但是這隻軍隊沒有大腦。最終劉備被陸遜擊敗,6...
如果說劉備不挑起夷陵之戰,蜀漢有希望統一三國?真相已經很明了
三大巨頭,都曾懷有萬全的把握,主動進攻他人,最終卻慘敗而歸,使自己遭遇了巨大的打擊——公元208年,曹操南下,想要一統華夏,結果被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公元215年,孫權親率十大軍,進攻只有七千守...
為何諸葛亮要死磕力量強大的曹魏,而不捏軟柿子孫吳?
是伐吳還是伐魏,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中趙雲勸阻劉備出兵的理由可謂一語中的。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為什麼不反對?因為劉備在挽救隆中對!
公元219年,孫權遣呂蒙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導致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他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親率...
劉備若用此三計之一,便可興復漢室一統三國
劉備不是小人,在窮困時,沒有亂來,不擇手段。而是固窮。這樣看來,劉備仁義性格的體現,更多是出現在他輾轉流浪之時,因此,我暗暗僥倖,劉備的失敗,才使桃園三結義流傳千古,才使君臣一體流芳百世,這是劉...
三國時期孫權慫?奪荊州後和曹魏幹這事決定了劉備東征必敗
三國鼎立時期那位主公最慫,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孫權,一個是和曹操、劉備比起來,孫權算是晚輩,在三國演義中有事沒事就和劉備一個愛好,那就是哭,在荊州之戰後,面對劉備大軍來襲,孫權開始卑微求和,而且三...
劉備東征孫權時,為何諸葛亮死活不跟隨,13年前孔明就道明原因
劉備,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雄主,雖然早期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事,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最終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名留於青史之中,劉備的成敗有一人占有很大因素,此人便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眾所...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孫吳,為何當時曹魏不偷襲蜀漢?
關羽在公元219年,遭呂蒙和陸遜偷襲,敗走麥城,被斬於臨沮,可謂是英雄末路,令人肝腸寸斷。而作為關羽義兄的劉備聽到此消息,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劉備聽到關羽被殺昏厥過去,然後痛哭流涕,誓要奪回荊州...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蜀漢發兵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劉備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戰,蜀漢由盛轉衰,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失衡。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東征,諸葛亮...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很可能是三國殺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關於劉備稱帝,其用意也與曹丕相同,但是方向上卻是大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在219年之後,劉備便開始準備對東吳的大戰,至劉備稱帝這段時間已經有一年多了,蜀漢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