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舉國伐吳,為關羽報仇只是說辭,其實暗藏韜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備,三國梟雄也!其身上難能可貴的品質數不勝數。
但小編認為主要有三點可貴品質!
其一:能識天下大勢,因勢利導。
劉備從小便懷有雄心大志,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給自己冠上了「皇叔」的頭銜,為了瞞過天下,把劉家不仕之人劉弘搬出來作為自己的父親。
何為不仕,就是沒有在朝做官,也就是普通老百姓一枚。
因此劉備從小家裡是織席販屢的,之所以把劉弘搬出來,是因為誰也沒法考究一個百姓的來歷,但皇叔的身份讓劉備扶搖直上,地位特殊。
就憑這點,劉備就不會因為一心想報仇而去伐吳。
其二:有識人之明。
早先的關羽,張飛,中期的徐庶,孔明,龐統。
最出名的莫過於,劉備認為馬謖此人言過其實,沒有才能,後果然在守街亭時應驗。
劉備知道魏強吳弱,吳弱在哪裡呢?主要是騎兵的戰鬥力不行,水師是東吳的強項,但是卻是防守的利器,在進攻方面用處不大。
所以劉備伐吳並非要吞併東吳,而是想要重新奪回荊州。
其三:堅韌不拔的性格。
早先屢戰屢敗,後好不容易在劉表處享福,就出了「髀肉復生」的感嘆!對自己沒有成就感嘆不已。
劉備口口聲聲說要匡扶漢室,但自從曹丕篡位後,他的志向就是統一天下了。
凡人能有其一之性格特徵者,必能有所成就,何況劉備三者兼占。
因此小編以為劉備之所以要伐吳,其實是要先拿回荊州,並非表面的那樣是為關羽報仇。
劉備想要實現志向,統一天下,那麼荊州必須收入囊下,為什麼呢?這個回答很簡單。
劉備臨死時把蜀漢及其劉禪託孤給諸葛亮,說諸葛亮之才10倍於曹丕,定能中興漢室!可結果呢,憑諸葛亮的才幹,都沒能伐魏成功。
所以說趙雲等人勸阻的先伐魏再伐吳是行不通的,那麼伐吳就能行的通嗎?劉備不是也失敗了嗎?那麼小編就來細細分析下原因。
簡單點講,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主要是糧草的問題供給不上,千里運糧做戰,而且打的還是比你國富民強的國家,又碰到司馬懿這種等量級的對手,只需一招堅守不戰,就能耗死你。
諸葛亮伐魏放棄了西川的山川天然屏障這等易守難攻之地反而主動出擊攻伐,連當時的魏國國君曹睿都斷言,諸葛亮必敗。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每一次糧食缺乏都會想起荊州來,感嘆:如果荊州還在,那麼就可以從荊州水陸並進運糧,糧草軍械問題自然解決。
荊州乃天下腹地,四通八達,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關羽那時候如果只守不攻,定不會失去荊州。
為何這麼說呢。
劉備在取得西川和漢中後,在地理上已經可以居高臨下俯視長安、洛陽,剛才就有說蜀漢有天然山川屏障,易守難攻,那時有馬超在,曹魏是攻不進來的。
那麼劉備只要全力保衛荊州即可,因為荊州四通八達,運輸是方便了,但是容易遭受攻擊,不像漢中那般易守難攻。
問題再回到劉備伐吳的選擇上,那時關羽已死,荊州已失,劉備只有益州一地,而曹魏有十多州之地,就連東吳孫權都比他地廣。
好在益州的面積比較大,而且物產豐富,土地肥沃。
伐魏諸葛亮已經印證了是實現不了的,而劉備伐吳雖然也失敗,小編覺得是因為內部出現了分歧。
首先,五虎將之一的趙雲,就提出異議,說曹魏乃頭號大敵,曹丕篡漢弒君應該先討伐。
很明顯趙雲的這一想法有局限性,他被之前的劉備洗腦,認為自己是漢臣,曹魏篡漢,是大逆不道,應該討伐,而諸葛亮向來以忠自稱,也認為自己是漢臣,必先伐魏。
劉備此時的心裡應該是痛苦萬分的,自己的「假仁假義」雖然匯聚了一批忠於漢室的臣子,但此時他的想法已經不局限於為漢天子報仇,而是要統一天下,此時我想劉備最想念的人,應該是龐統,因為只有龐統才最了解劉備的心思,他深知劉備的仁義都是為自己的大志服務的。
那麼要統一天下,以自己一州之地去伐魏顯然是笑話,而吳國,向來是以水師聞名天下,其陸上作戰並非強項,而劉備的騎兵步卒是精銳,剛好可以克制東吳。
劉備名為發吳,其實他的真正目的是想收復荊州,而收服荊州只要用到騎兵步卒即可,因此劉備認為這是一場穩超勝券的戰爭。
劉備伐吳之戰剛打響,就連第三方曹魏方面都覺得劉備此戰能贏。
可惜劉備雖然戎馬一生,可對兵家有時候還是一知半解,在陸遜的驕兵之計下,把作戰時間熬到了盛夏,劉備居然幾百里聯營在森林裡避暑,當得知劉備安營情況的諸葛亮,瞬間奔潰,此營只需用火攻,就能大獲全勝。
果然陸遜一把火,把劉備燒的命斷白帝城。
試想,劉備如果能讓諸葛亮一同前來,必不會出現火燒連營的悲劇,而此時的東吳已是強弩之末,在經過之前的夷陵之戰後,主力已經損失大半,荊州必定指日可下。
所以小編認為劉備伐吳不是輸給陸遜,而是輸在了自己的內部分歧。
諸葛亮,趙雲等重臣沒有理解劉備的真正用意,導致意見相左,劉備棄之不用,才遭此大禍。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三國時孫權為何最晚稱帝,甚至要在曹丕和劉備都死了之後才稱帝
眾所周知三國里最先稱帝的是曹丕,魏王曹操雖奮鬥一生,卻到死那天也沒有稱帝,在曹操死後,曹丕不得不稱帝了,因為曹丕的能力沒有曹操強,長此以往的話怕群臣不服,引發事端,所以曹丕要靠稱帝來提升自己的...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五劉備不顧勸諫,執意伐吳,竟然還戰敗
公元219年是劉備情緒起伏最大的一年,5月份左右漢中之戰勝利,劉備的事業達到頂峰,此時的蜀國坐擁益州和部分荊州等領土,士兵方面可能在15萬左右,將士人才也增添不少。然而年末,就傳來荊州不保,關羽...
為何諸葛亮要死磕力量強大的曹魏,而不捏軟柿子孫吳?
是伐吳還是伐魏,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中趙雲勸阻劉備出兵的理由可謂一語中的。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
夷陵之戰後東吳為什麼不趁勢攻打蜀國?
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著名三大戰役之一:夷陵之戰。當時劉備集結龐大的兵力準備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但是戰役卻是以劉備軍的慘敗收尾,這一仗可以說讓劉備損兵折將前期積累的優勢也損失殆盡,那麼東...
劉備為何要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僅僅只是腦袋發熱為關羽報仇嗎?
對劉備集團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劉備建立的蜀國,是一個外來政權。而這個外來政權的成分卻相當複雜,有初期便追隨左右的關羽、張飛、簡雍等老資歷,有諸葛亮、蔣琬、馬良等荊州系,有...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孫吳,為何當時曹魏不偷襲蜀漢?
關羽在公元219年,遭呂蒙和陸遜偷襲,敗走麥城,被斬於臨沮,可謂是英雄末路,令人肝腸寸斷。而作為關羽義兄的劉備聽到此消息,在三國演義中有一段,劉備聽到關羽被殺昏厥過去,然後痛哭流涕,誓要奪回荊州...
趙雲到底為什麼阻止劉備伐吳?絕非怕打敗仗!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因為憎恨東吳奪走荊州,殺死關羽,準備討伐東吳。而大將趙雲則堅決勸阻劉備。作為跟隨劉備數十年的元老,趙云為何一心和領導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