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複雜的人物,夢三國司馬懿的城府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司馬懿這一人物形象十分複雜。
你無法簡單的說他是賢臣還是佞臣。
甚至你都無法確切的說出他對曹魏竟是忠心耿耿,還是早就包藏禍心。
司馬懿經歷了積極效忠到反叛奪權的變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政治立場逐漸轉變。
司馬懿集大奸大忠、大智大勇、堅韌與猥瑣等眾多品質於一身,這使得他性格顯得十分複雜。
在政治、軍事的較量中,他時而默默無聞,隱忍不發;時而鋒芒畢露,高舉屠刀。
充分顯現出了他的機變和智慧。
司馬懿的一生跌宕起伏,也使得這個文學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三國演義》中第一次提到司馬懿,是在小說的第三十九回:「卻說曹操罷三公之職,自以丞相兼之。
以毛玠為東曹掾,崔琰為西曹掾,司馬懿為文學掾。
懿字仲達,河內溫人也。
潁川太守司馬雋之孫,京兆尹司馬防之子,主簿司馬朗之弟也。
」這一時期,曹操手下人才濟濟,司馬懿並未受到重用。
所以這裡也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司馬懿的出身背景。
隨著魏、蜀、吳三方鬥爭的不斷加劇,司馬懿方才有了施展本領的舞台,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才逐漸展現在了讀者面前。
司馬懿的真正出場直到第六十七回。
當時曹操平定了張魯,準備回師。
時任主薄的司馬懿敏銳地意識到此時是進攻劉備的大好時機,便建議曹操繼續南下,他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
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
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
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
」但是曹操沒有採納這個建議。
曹操嘆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於是劉備勢力逐漸在四川站穩了腳跟,並進一步率兵北上,大敗魏軍,占領了漢中。
小說第七十三回,劉備自立為漢中王。
消息傳到鄴城,曹操大怒曰:「織席小兒,安敢如此!吾誓滅之!」這時司馬懿又冷靜地分析了形勢,他勸曹操:「今可差一舌辯之士,齎書往說孫權,使興兵取荊州;劉備必發兩川之兵以救荊州。
那時大王興兵去取漢川,令劉備首尾不能相救,勢必危矣。
」曹操大喜,從之。
然而隨著事態的發展,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探馬報到許都,曹操召集文武商議,欲遷都以避之。
司馬懿及時制止:「不可。
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戰之故;於國家大計,本無所損。
」並且進一步指出,可以利用吳、蜀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做一番文章,聯合孫權,共擊關羽「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
」曹操採納了司馬懿的建議,再次派出使者聯絡孫權。
在魏、吳兩方的夾擊下,關羽敗走麥城,導致劉備勢力徹底失去荊州,從而使得蜀、吳之間的裂痕進一步擴大。
而孫權殺了關羽父子後,將關羽的首級送與曹操。
司馬懿又察覺到「此乃東吳移禍之計也。
」並指出「昔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之時,誓同生死。
今東吳害了關公,懼其復仇,故將首級獻與大王,使劉備遷怒大王,不攻吳而攻魏,他卻於中乘便而圖事耳。
」曹操立即醒悟,便問對策。
司馬懿答道:「此事極易。
大王可將關公首級,刻一香木之軀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禮;劉備知之,必深恨孫權,盡力南征。
我卻觀其勝負!蜀勝則擊吳,吳勝則擊蜀。
二處若得一處,那一處亦不久也。
」
司馬懿--《夢三國2》遊戲人物
果然,劉備大起川軍進攻東吳,不幸在夷陵戰敗,退回白帝城。
而在劉備去世後,司馬懿立即建議曹丕乘劉禪剛剛繼位,立足未穩時進攻蜀漢。
並提出五路進軍之策。
懿曰:「若只起中國之兵,急難取勝。
須用五路大兵,四面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
」
在魏、蜀、吳三方之間錯綜複雜的政治、軍事、外交鬥爭中,每一方都希望另外兩方陷於對抗乃至戰爭之中,以便坐收漁翁之利。
司馬懿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便以利害關係作為權衡利弊的出發點,幾次向曹操、曹丕提議。
這一時期司馬懿看起來是片段的、零散的,但我們也不難從中看出司馬懿在重大問題上的獨具慧眼、一針見血。
這使得他從一般謀士中得以脫穎而出,也為他日後與諸葛亮對抗,甚至兩次成為曹魏託孤重臣的做了合理的鋪墊。
能忍方能成大事,看看三國里最能忍的五個梟雄,你最佩服誰!
古語云:「小不忍則亂大謀,能忍方能成大事!」以古人的經驗可以看出,忍是一種生存的手段,一種「大謀」,一種「智慧」,有時候忍也是一種「無奈」,但無論何種忍能忍者都是值得敬佩的。而集古代聖賢於一身的...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曹魏隱形謀士,曹操曹丕不聽其計必敗,兩大謀略可更早統一天下
聽其他謀士之計,曹操勝。不聽劉曄之計,曹操敗,曹丕也敗。沒有多少人意識到他的存在,但認真閱讀,他似乎又無處不在。曹操、曹丕對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君言」。
魏延:最具有爭議的三國名將 他若不死或改三國歷史
三國時期,魏延是蜀漢集團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只可惜才沒有用盡,還落了個叛逆的名聲的下場。下面就從魏延的一生來看一下這個最具爭議的三國名將,是一個怎樣的人! 魏延為蜀漢集團的壯大和發展立了汗馬功勞...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三國如果關羽沒有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幾率又多大
首先拋出我的觀點 : 就算關羽不失荊州,劉備統一天下的機率還是很小,為什麼這麼說,請看下文分析。扯開一下,關羽想要不丟失荊州,最好的辦法是什麼?那就是窩著荊州三郡不動,只要按兵不動,曹魏就不會和...
第一回合較量,諸葛亮輸掉蜀漢半壁江山,臥龍與冢虎之爭(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這一對對手之間的鬥智鬥勇十分精彩,他們在號稱「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的祁山展開了一次又一次的較量。其實,他倆第一次隔空較量,早在襄樊之戰前就開始了……。
三國死得最鬱悶的五大名將,實力可以傲視三國,最終卻都死不瞑目
熟讀三國的朋友相比都知道,三國有太多的名將,太多的故事。例如: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張飛當陽橋喝退百萬雄兵;馬超渭水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等等名將故事,簡直可以...
司馬懿3條妙計安天下,曹操只用了1條,就讓關羽人頭落地
在中國歷史上的幾個割據混戰時代中,三國時代、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以三國時期最能吸引後人的關注和興趣。三國時代與其他割據時代相比,有兩大特點。一是道義尚存,各路諸侯和豪強英雄在激烈的廝殺爭奪中,仍...
《三國演義》各章章節梗概,非常實用!
《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全書共一百二十回。作者羅貫中,陳友亮舊部,元末明初人,是一位擅長小說、戲曲的通俗文學家。他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數不盡的三國演義!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百姓生靈塗炭,漢帝國起起伏伏最終走向衰亡,各地起義不斷,群雄割據,大軍閥曹操在混戰中,實力不斷增強,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憑藉雄厚的軍事實力逐漸統一北...
三國最狠謀士,曾獻2條妙計,曹操父子若採納,諸葛亮都無力回天
一、13歲時一鳴驚人他叫劉曄,跟劉備一樣都是漢室宗親。但他的家庭條件可比劉備強多了,不但不用織履販席,而且還有一位非常「狠」的母親。那年劉曄剛七歲,母親便得了重病,臨死前對劉曄道:「你老爸身邊的...
此三國名將死後身首異處,卻造福三地百姓!一地百姓因他生活富裕
三國名將關羽在劉備稱王漢中後,在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即當時蜀漢軍階的最高官職。關羽幾乎是在與此同時,率荊州精銳數萬,一般史書認為是三萬精兵攻打曹仁鎮守的樊城,這次戰役史...
他是曹操帳下的謀臣,空懷佐世之才,卻因為出身一直得不到重用
說到曹操帳下的謀臣,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賈詡、荀彧以及郭嘉等人,唯獨很少有人會提到劉曄。其實這個也難怪,整部《三國演義》中他的出場機會實在是少之又少。但是如果您有觀看《三國志》的話,就會發現他其實...
諸葛亮英明一世,為何不能阻止關羽、劉備犯錯,還錯用馬謖?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名士之一,後世關於他的傳說也頗豐,尤其是經過三國演義的進一步塑造,其智慧形象彪悍古今。近現代有很多好事學者從負面來研究諸葛亮,我認為是閒的蛋疼,只有宵小之輩才願意搞這些研究。
趙雲到底為什麼阻止劉備伐吳?絕非怕打敗仗!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因為憎恨東吳奪走荊州,殺死關羽,準備討伐東吳。而大將趙雲則堅決勸阻劉備。作為跟隨劉備數十年的元老,趙云為何一心和領導唱反調?
三國中這六個人太能忍了,或成就一方霸主,或一生平安,佩服
記得一位先哲說過,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時學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學會思考,體驗到順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東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觸實際,去了解社會,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華,並由此開闢出...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