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不阻止劉備東征,真相其實在這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關於劉備東征,還有一件值得玩味的事情。

在《演義》中,諸葛亮繼續秉持《隆中對》原則,堅決反對伐吳。

歷史上卻並未記載諸葛亮在事前有任何反對劉備伐吳的言論。

以至於現在有些研究者認為,諸葛亮是贊成伐吳的,因為他是蜀漢國內「荊州人集團」的領袖,而荊州人集團是希望奪回荊州的。

然而更大的可能,諸葛亮本心並不支持伐吳,但他也沒有強烈反對。

在諸葛亮看來,自己身為丞相,如果就國家大事與皇帝發生大的爭執,這對於朝廷形象沒太多好處。

另一方面,諸葛亮對自己能否說服劉備,也是沒有什麼信心的。

「諸葛一生唯謹慎」,翻遍史書,我們很難找到諸葛亮和劉備觀點劇烈衝突時固執己見的記載(而龐統、法正都曾有)。

相比龐統的豁達,法正的功利,諸葛亮更習慣於兢兢業業地維繫一個均衡和諧的體系。

對部下,他可以用嚴明的法制來調節,而面對劉備這樣的雄主,他是慣於妥協和隱忍的。

所以,後來夷陵之戰敗北,諸葛亮會感嘆:要是法正還活著,一定能勸阻劉備東征,就算勸阻不了,也不會敗得這麼慘了!

221年夏天,稱帝不久的劉備,即確定了東征孫權的短期戰略。

他的目標,一方面在報關羽被害的一箭之仇,更主要的在於奪回荊州地區。

哪曉得屋漏偏雨綿綿雨,正要和孫權開掐之前,蜀漢又遭到一次挫折:國內僅次於關羽的第二號名將,車騎將軍張飛,因為平素對待部下殘暴,被手下人殺害了,帶著腦袋去投奔東吳。

未曾開戰,先折大將,可謂衰到家了。

這事兒沒有動搖劉備的鬥志,反而增長了他用戰爭洗雪仇恨的決心。

不久,蜀漢大軍沿著長江向東進發。

俗話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

劉備畢竟幾十年征戰大半個中國,是赫赫威名的老兵油子。

東吳方面,呂蒙已死,一幫中生代將領都不是老劉的對手。

221年秋,劉備軍前鋒吳班、馮習四萬大軍,在三峽一帶擊敗東吳守衛峽口的李異、劉阿,占領了秭歸。

首戰告捷,士氣如虹,荊州南部武陵一帶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地方豪強紛紛響應。

蜀漢方戰場形勢一片大好。

這期間,東吳曾經派人前來求和。

但條件沒談攏,最後還是繼續戰場上見。

眼看劉備兵勢洶洶,東吳孫權居然厚著臉皮,向曹丕投降稱臣,接受了曹丕賜給的封爵——吳王,以便儘可能集中力量和劉備開戰。

三國時代的第三個國家孫吳,到這會兒勉強算建立了一半——因為孫權現在名義上還是曹丕的藩屬國,儘管實質上獨立。

剩下的一半,要等幾年後孫權自己稱帝,大吳帝國才有名分上的自主。

接受曹丕封爵的同時,孫權幹了更厲害的一手——任命比諸葛亮小3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軍迎戰劉備。

曾經攜手抗曹的兩家盟友,真刀真槍的展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搏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伐吳之時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興兵伐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起因是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於是劉備以報仇為名,發動了戰爭。那麼戰爭爆發之際,劉備軍節節勝利,孫權也向魏國求援,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