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孫權慫?奪荊州後和曹魏幹這事決定了劉備東征必敗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鼎立時期那位主公最慫,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孫權,一個是和曹操、劉備比起來,孫權算是晚輩,在三國演義中有事沒事就和劉備一個愛好,那就是哭,在荊州之戰後,面對劉備大軍來襲,孫權開始卑微求和,而且三國演義中孫權是繼承的基業,不像曹操和劉備是一手打拚出來的。

可歷史上,年輕的孫權卻實實在在是一位霸主,三國鼎立更確切的說是兩強相爭,夷陵之戰後,蜀漢就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能力和機會,曹魏最大的敵人也不是蜀漢,而是東吳,蜀漢歷次北伐也沒有對曹魏產生什麼大的影響,反而是一直忌憚東吳的軍事實力而沒有主動發動對蜀漢的戰爭。

孫權也是有野心的,江東之地不足以滿足他的野心,他的目標是天下,周瑜就曾經給孫權制定過奪取天下的計劃,就是在不和劉備完全撕破臉皮的前提下,保持孫劉聯盟陣線,繞過劉備通過交州拿下益州,以此對北方的曹操形成包圍之勢,待天下有變,則揮師北伐中原可定,可是劉備先奪取了益州,孫權若想發展,就只能和劉備撕破臉皮,在曹操依然實力強大時公然和劉備開撕,這本身就是一次軍事冒險,最終的結果是賭贏了,孫權將垂涎已久的荊州納入自己的囊中。

既然孫劉聯盟已破,而且深知劉備必然率軍來襲,孫權提前做了軍事準備,徹底斷絕了劉備取勝的可能,首先在奪取荊州後,孫權立刻公開表示不承認劉備益州牧的地位,曹操同時不承認劉備荊州牧的地位,本來劉備是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好了,沒人承認了,自此孫權倒向曹操,形成了對劉備的政治和軍事壓力。

公元220年,曹丕繼任魏王后篡漢自立,劉備勢力是一片聲討,而孫權則表示承認,既不反對也不支持,但是這也就是默認曹丕篡漢合法了,而且孫權接受了曹丕冊封的吳王稱號,此時名義上不是三國,就是兩國,一個是魏國,一個是221年劉備建立的漢國,孫權相當於魏國的藩鎮,而孫權如此做法在其內部是遭到很大抵制的,都別孫權壓下去了,為的就是聯合曹魏抵擋劉備即將發動的東征攻勢。

為了完成對劉備的軍事部署,孫權力排眾議,將東吳的「國都」有建業(今南京)遷到了當時的武昌(今鄂州市),「遷都」不僅僅是政治中心的遷移,更重要的是國家軍事策略的改變,原來在建業,主要的軍事部署是防禦北方的曹魏的,遷到武昌,東吳的主要軍事力量西遷,主要防禦劉備,至此,孫權已經完成了對劉備東征的軍事部署。

公元222年初,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反對,發動對東吳的戰爭,當時劉備手下的兩員大將馬超和魏延要留在後發防禦曹魏,歷史上的趙雲也僅僅是劉備的貼身將領,不是善於統兵的將才,之前的荊州之戰,劉備方面失去了精銳的水師和3萬左右的主力軍隊,實際上劉備的東征是內部不穩,缺兵少將的東征,孫權提拔重用沒有什麼名氣的陸遜為大都督,統軍禦敵,在初期劉備取得戰果後,東吳的陸遜主動放棄了數百里綿延的山地,增加了劉備軍的後勤壓力,陸遜一直堅守,劉備軍的士氣銳減,僵持了半年,劉備被陸遜火攻擊敗,多年來積攢的兵馬錢糧損失殆盡,亂軍中逃亡白帝城,眼看一生拼搏的基業毀在自己的手裡,一病不起,結束的不僅是生命,同時還有復興漢室的政治生涯。

相比之下,孫權要比劉備更有謀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可不是詆毀孫權的一句話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吳奪取荊州之後,為何還要殺關羽?

說起三國著名武將關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武聖」關二爺其勇武和忠義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關羽一生征戰,「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誅顏良文丑」、「水淹七軍」,五虎上將之首的關...

劉備伐吳之時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興兵伐吳,發動了大規模的戰役。起因是孫權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於是劉備以報仇為名,發動了戰爭。那麼戰爭爆發之際,劉備軍節節勝利,孫權也向魏國求援,為何曹魏按兵不動呢?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很可能是三國殺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關於劉備稱帝,其用意也與曹丕相同,但是方向上卻是大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在219年之後,劉備便開始準備對東吳的大戰,至劉備稱帝這段時間已經有一年多了,蜀漢的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