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為何勸阻劉備東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人們的心目中,趙雲是劉備的馬仔。
所謂桃園三結義,後續趙子龍。
戲曲中,趙雲是劉備的四弟,在人們的心裡,這四個人都是同生共死的兄弟。
那麼既然如此,劉備興兵攻打殺死二弟關羽的東吳,為何趙雲進行勸阻呢?
這在三國演義里記載的很明確,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
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
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
願陛下察之。
」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
願以天下為重。
」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諫。
那麼趙云為何勸阻劉備東征,他難道不知道劉關張兄弟情深義重,知道,劉關張情同手足,但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其一,趙雲不是關羽張飛,不是哥們義氣,他心裡裝的更是國家,更是老百姓。
一旦戰端一開,受到遭殃的肯定是老百姓。
趙雲效忠的是蜀漢王朝,他當然要為蜀漢蜀漢說話,這是忠肝義膽的臣子。
其二,此時劉備攻打東吳,違背了當年的戰略聯盟。
聯吳抗曹,是蜀漢的基本國策,劉備急於報仇雪恨,結果被自己的私心打敗。
趙雲適時的提醒,是正確的。
其三,趙雲有政治遠見,比較耿直,顧全大局,希望劉備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曉以利害。
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
曹丕篡漢,這是大事,如果劉備站出來號令天下豪傑去討伐之,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四,另一個有政治遠見的諸葛亮也不贊成出兵,劉備手下有很多人對於出兵都有反對意見:卻說先主每日自下教場操演軍馬,克日興師,御駕親征。
於是公卿都至丞相府中見孔明,曰:「今天子初臨大位,親統軍伍,非所以重社稷也。
丞相秉鈞衡之職,何不規諫?」孔明曰:「吾苦諫數次,只是不聽。
今日公等隨我入教場諫去。
」次日,先主整兵要行。
學士秦宓奏曰:「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
願陛下思之。
」先主曰:「雲長與朕,猶一體也。
大義尚在,豈可忘耶?」宓伏地不起曰:「陛下不從臣言,誠恐有失。
」先主大怒曰:「朕欲興兵,爾何出此不利之言!」叱武士推出斬之,宓面不改色,回顧先主而笑曰:「臣死無恨,但可惜新創之業,又將顛覆耳!」眾官皆為秦宓告免。
劉備一意孤行,焉能不敗?
那麼劉備為什執意要攻打東吳,那就是不把東吳放在眼裡。
劉備已經做了皇帝,自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自己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戰爭,除了曹操,劉備懼怕過誰。
沒想到劉備大風大浪都經歷過,小小的陰溝卻翻了船,攻打東吳,卻釀成夷陵之戰的慘痛代價,讓人深思呀。
劉備伐吳是意氣之爭?這不僅意義重大,更是得到了諸葛亮的肯定!
章武元年四月,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出兵東征孫權。由於當時蜀中百姓都有為關羽報仇之心,加上劉備黃袍加身,一時間,蜀軍氣勢高昂。孫權見蜀軍勢大,當即命諸葛瑾修書一封,前來...
關羽:「大哥,你怎麼兩年後才給我報仇?」,劉備:「時機未到」
公元221年,劉備以為二弟關羽報仇為名,興兵討伐東吳,而此時距離關羽敗走麥城被殺,已經過去接近兩年了。劉備真的是單純為二弟關羽報仇嗎?我看未必。
三國時期孫權慫?奪荊州後和曹魏幹這事決定了劉備東征必敗
三國鼎立時期那位主公最慫,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孫權,一個是和曹操、劉備比起來,孫權算是晚輩,在三國演義中有事沒事就和劉備一個愛好,那就是哭,在荊州之戰後,面對劉備大軍來襲,孫權開始卑微求和,而且三...
劉備率兵伐吳,為什麼前2個月戰績斐然,而後5個月卻毫無作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奮鬥一生,終於拿下漢中,稱王了,卻遭到一個噩耗,關羽大意失荊州,給剛剛新生的季漢(後世人都喜歡叫蜀漢)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對此,作為新生政權領袖的劉備不得不做出舉動,那就是...
劉備興兵伐吳,為什麼曹魏不偷襲蜀漢?原因很簡單
前幾天發表的一篇文章被罵的狗血噴頭!那篇文章叫:若劉備統一天下,關羽張飛是封王還是殺掉?主要是我在裡面提出先滅東吳的看法,於是吐槽聲一片,比如:小編你懂個屁!腐儒紙上談兵!還談什麼先滅東吳。智障...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伐吳,卻不帶諸葛亮隨軍的原因,除了確實需要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軍需外,更大原因是諸葛亮從出山效力劉備起,就一直主張聯合孫吳,共抗曹操,並且還是締結孫劉聯盟的直接操盤手。此時孫權...
蜀漢發兵東征東吳,夷陵之戰大敗,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劉備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史上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夷陵之戰,蜀漢由盛轉衰,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失衡。夷陵之戰,是劉備主動發起的東征,諸葛亮...
我不認為劉備出兵為關羽報仇有錯!飲水思源,做人不能忘本!
《三國演義》里有一句話很能體現劉備的心聲,趙雲以大義勸諫劉備不可冒然伐吳,劉備答道:「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當吳更違盟,關羽毀敗身亡之時,劉備怒髮衝冠,全然不顧諸葛亮和眾臣的勸...
劉備討伐東吳,為什麼不帶諸葛亮不帶趙雲?
關羽被殺,劉備舉蜀漢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在這場事關生死的戰鬥中,劉備並沒有帶他的軍師諸葛亮,也沒有帶五虎將軍趙雲(關、張、黃已死,馬超鎮守蜀北),因而成為了劉備伐吳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劉備本來就不...
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很可能是三國殺
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關於劉備稱帝,其用意也與曹丕相同,但是方向上卻是大有不同,我們都知道,在219年之後,劉備便開始準備對東吳的大戰,至劉備稱帝這段時間已經有一年多了,蜀漢的國力...
為何諸葛亮要死磕力量強大的曹魏,而不捏軟柿子孫吳?
是伐吳還是伐魏,關係到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三國演義》第八十一回「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中趙雲勸阻劉備出兵的理由可謂一語中的。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
趙雲到底為什麼阻止劉備伐吳?絕非怕打敗仗!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之後,因為憎恨東吳奪走荊州,殺死關羽,準備討伐東吳。而大將趙雲則堅決勸阻劉備。作為跟隨劉備數十年的元老,趙云為何一心和領導唱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