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名人最牛的十二種讀書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要成功先發瘋,頭腦簡單往前沖!多讀書是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華羅庚「蒸餾」讀書法

大數學家華羅庚認為讀書類似化學的「蒸餾」,蒸餾過程就是提取某一物質精髓的過程。

他曾說:「一本書在未讀之前,感到並不厚;在讀的過程中,如果對各章節又作深入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材料,那就會覺得書變厚了。

但是,當讀者對內容真正透徹了解,抓住全書要點和精神實質後,就會感到書本又變薄了。

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

其實並不是所學知識變少,而是知識已被消化。

華羅庚還擅長推想讀書法。

一本書看完書名,他便對著書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想好後,再開始閱讀。

凡是已知曉的內容,快速瀏覽,而對沒想到的獨到觀點和內容的,再專門去讀,這樣更容易博採眾長,得益良多。

二、胡適的「手到」讀書法

胡適先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但凡能成為大學者,都有值得學習的讀書方法,胡適先生也不例外,在一篇談讀書方面的文章中,胡適先生就介紹了自己的讀書經驗。

在胡適先生所介紹的各種讀書經驗中,除了「眼到」、「口到」、「心到」之外,胡適先生還特意加了一種「手到」讀書法:「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差不多每個小孩都有一條書籤,上面寫十個字,這十個字最普遍的就是『讀書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現在這種書籤雖不用,三到的讀書法卻依然存在。

不過我以為讀書三到是不夠的;須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這個「手到」讀書法是很值得重視的。

什麼叫做「手到」呢?就是在讀一本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之後,除了用眼、口、心之外,還要動筆,「現在要說手到。

手到就是要勞動勞動你的貴手。

讀書單靠眼到,口到,心到,還不夠的;必須還得自己動動手,才有所得。

」胡適先生所說的「手到」,大致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在閱讀過程中動手,如標點分段、翻查字典及參考書,這些都是需要動手的;二是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寫讀書體會,在寫了讀書體會之後,就會加深印象、把所讀到的知識變為自己的,「吸收進來的知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

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知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一般人認為,在閱讀過程中翻翻字典、查查書什麼的,是很隨意之舉,但胡適先生卻告訴我們,如果能在閱讀過程中認真翻字典、查書,也許能做出一番學問來呢,「至於動手標點,動手翻字典,動手查書,都是極要緊的讀書秘訣,諸位千萬不要輕輕放過。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胡適先生特意舉了一個例子:胡適見學者顧頡剛生活困難,就希望顧頡剛能標點一部書付印、賣幾個錢,他勸顧頡剛先生標點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

顧頡剛認真做了,而且做得極其仔細,他於每條引的書,都去翻查原書,仔細校對,註明出處,註明原書卷第,註明刪節之處。

這樣動手半年之後,顧頡剛就對胡適說:《古今偽書考》不必付印了,他現在要編輯一部疑古的叢書,叫做「辨偽叢刊」。

胡適很贊成他這個計劃,於是,顧頡剛又動手去做,結果:「他動手了一兩年之後,更進步了,又超過那『辨偽叢刊』的計劃了,他要自己創作了。

他前年以來,對於中國古史,做了許多辨偽的文字;他眼前的成績早已超過崔述了,更不要說姚際恆了。

」胡適因此感嘆道:「顧先生將來在中國史學界的貢獻一定不可限量,但我們要知道他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的手到的工夫勤而且精。

我們可以說,沒有動手不勤快而能讀書的,沒有手不到而能成學者的。

大概從初中開始,老師就教導我們寫讀書筆記,但那時老師的目的是讓我們強化記憶,胡適先生提倡做讀書筆記,除了強化記憶之外,更重要的是對知識進行消化理解、「把讀到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

關於「手到」讀書法的好處,筆者也深有體會,筆者在多年的讀書過程中,一直是「手不離筆」——左手翻書、右手拿筆,閱讀之時,遇到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就畫上線;有了體會,就隨手寫到書頁空白處;全書讀完後,把重點檢索記到書的前面;隨後再寫一篇書評之類的文章。

通過這一系列做法,就能使所讀到的東西爛熟於心,知識真的就變成自己的了。

三、諸葛亮:觀大略法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過,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文學形象,而且有些地方還將他神化了。

陳壽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

《三國志》上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情: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但讀書的風格和方法卻各有千秋。

徐、石、孟三人「務於精熟」,而諸葛亮則「獨觀大略」。

「務於精熟」,就是認真精讀,力求理解透徹,並爛熟於心。

「獨觀大略」,就是說諸葛亮的讀書方法與其他三人不同,獨樹一幟;他是從總體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被枝蔓問題所糾纏。

看得出來,諸葛亮無論是打仗還是讀書,都勝人一籌。

怎樣具體學習、運用諸葛亮的「觀大略」讀書法呢?

中年學者王通訊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他認為:掌握觀大略讀書法,「要緊的有五條:〔1〕要有一定的哲學修養,善於概括提煉。

〔2〕既要鑽進書中,又能站在書上,獨立思考。

〔3〕經常注意最先進的知識,站在本學科知識的前沿。

〔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關鍵者。

〔5〕精通唯物辯證法。

四、陶淵明:不求甚解法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寫過一篇《五柳先生傳》,文中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意會,便欣然忘食。

」這其實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繪自己的讀書生活,闡發自己對讀書的見解。

對於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歷來褒貶不一。

不肯苟同者認為陶淵明是提倡粗枝大葉、淺嘗輒止的作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當然也有贊同陶淵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說過:「蓋不求甚解者,謂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為章句細碎耳。

」李治的意思是: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觀,可以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書呆子那樣死扣章句而毫無出息。

陶淵明不求甚解的讀書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結論。

我們先來仔細考察一下陶淵明的讀書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話的原意,問題就會清楚得多了。

陶淵明在回憶自己少年時代讀書的情景時說:「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可見他自幼就攻讀儒家經典,他所說的好讀書,自然是指讀經史典籍。

讀經史書,必須讀注,而漢代有的經學家所作的注釋,連篇累牘,空虛繁瑣,離題萬里。

如當時有一個小夏侯學派的人,光解釋「堯典」兩個字,就寫了十餘萬字。

這是一種很壞的學風,那些尋章摘句、牽強附會的學究式解釋,對讀書能有什麼益處呢?非但無益,反而有害,會干擾對書的原意的領會、理解。

所以,陶淵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

他認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沒有價值的注釋,而應注意讀原著,領會原作的基本內容。

由此看來,如果將一頂「提倡粗枝大葉」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頭上,就錯了。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法雖然是有所專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義。

想想看,倘若不論讀什麼書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輩子能讀幾本書呢?對有的書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過去了;有的書,可暫時「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時候,再「求甚解」。

五、楊大眼:耳讀法

耳讀法,用耳朵能讀書?除非是某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

一般正常的人,怎麼能用耳朵讀書呢?

能!我國古代就有一位。

南北朝時期,北魏有一員大將叫楊大眼,此人是一位常勝將軍,很有威望。

《北史》卷三十七中記載了有關他讀書的事跡:「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面坐聽之,悉皆記識。

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

你看,楊大眼雖識不了多少字,但靠坐在那裡聽別人讀書,居然收穫不小,不僅記住了許多知識,還能口授布告文字。

可見楊大眼的讀書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這種讀書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聽別人讀書,故稱之為「耳讀」法。

耳讀法雖然產生於古代,但現今仍有實用價值。

已故著名學者鄧拓就很推崇楊大眼的耳讀法。

他說,耳讀法很適用於年老而不能看書的人,也很適用於現代的許多大政治家。

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閱讀和處理一大批書報和文件等等。

他們既沒有三頭六臂,於是對一般的資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書人員分 別幫助閱讀和處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兩遍,如此看來,楊大眼的耳讀法倒並不是落後的方法。

其實,耳讀法不僅僅適用於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用。

比如,聽收音機里的新聞聯播、小說播講、知識講座等等,就等於是用耳朵讀書。

走路時可以聽,坐在公共汽車裡也可以聽,甚至是在干某些體力活時,也可邊干邊聽。

既省時又方便,真可謂一舉兩得。

錄音機是比收音機更現代化的學習工具,我們可 以把有關的學習內容〔如外語等等〕,錄進磁帶〔或能隨身聽的MP3和手機〕里,隨時聽、反覆聽。

現代人讀書,用耳的時間越來越多了,「耳讀法」還真稱得上是一種現代化的讀書方法!

六、韓愈:提要鉤玄法

唐代大學問家韓愈在談到讀書問題時,曾說過一句名言:「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後人將他的話概括為「提要鉤玄」讀書法。

按照韓愈的這個方法,讀書首先要將書分門別類,然後按其性質類型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讀書法。

對於那些記事性質的歷史書籍,閱讀時必須提出綱要,也就是提綱摯領地將書中的主要內容抽出來;對於那些理論方面的書籍,閱讀時則要注意探取其深奧的觀點,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讀書若能做到提要鉤玄,效果必定會好。

因為「提其要」,能使自己對書中事件的發生髮展過程一目了然,對事件發生髮展的原因清清楚楚,從而可以進一步了解事件之間的相互聯繫,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鉤其玄」,便於把握重點,吃透精神實質,對某些重要觀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從而開拓視野,活躍思維,增長知識,提高水平,將書中的營養,化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學往往有這樣的感覺:讀過一本書後覺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說不清道不白的,收效當然也就微乎其微了。

這就是讀書時沒有「提要鉤玄」的緣故。

如能一邊讀書,一邊注意提出其「要」、鉤出其「玄」,那麼你就基本掌握了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七、蘇東坡:八面受敵法

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是很著名的一種讀書方法。

「八面受敵」法是怎樣提出來的,又作何理解呢?事情是這樣的:有個名叫王庠的人在應制舉時,向蘇東坡請教讀書方法。

蘇東坡就給他寫了封回信,信中有這麼一段話:

「書之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盡取,但得其所求者爾。

故願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之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別作一次,求實跡故實,典章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仿此。

此雖似迂鈍,而他日學成,八面受敵,與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內容豐富的書籍就像大海一樣,百寶俱全,應有盡有。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將所有的東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 分。

所以,凡是有志於讀書的人,每次讀書,只須集中注意一個問題。

比如,你想研究歷代興亡治亂和明君賢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這個問題,不要再想別的什麼問題了。

又如,另一次閱讀,你想考慮史實古蹟和經典文物,仍用同樣的方法辦理。

其他方面以此類推。

用這種「八面受敵」法讀書,看起來似乎迂鈍了一些,但到了學成之日,是那些涉獵者們所無法攀比的。

後人對蘇東坡的這種讀書法,多持贊成態度。

如清末學者李慈銘就稱讚道:「誠讀書之良法也。

」毛澤東同志在《關於農村調查》中也說:「蘇東坡用'八面受敵』法研究歷史,用'八面受敵』法研究宋朝,也是對的。

今天我們研究中國社會,也要用個'四面受敵』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軍事的四個部分來研究,得出中國革命的結論。

」「八面受敵」受到後人推崇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它是一種高明的讀書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將研究對象分為八個方面,然後各個擊破,根據從八個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加工整理,然後得出的結論,豈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說到底,「八面受敵」法是分析法和綜合法在讀書方法上的巧妙運用。

蘇東坡在談到他讀《漢書》的經驗時說:「吾嘗讀《漢書》矣,蓋數過而始盡之。

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財貨之類,每一過專求一事。

不待數過,而事事精竅矣。

」這是蘇東坡運用「八面受敵」法讀書的一個具體範例。

他讀《漢書》要讀許多遍,將《漢書》分為治道、人物、地理等幾個方面,每讀一遍專門研究一個問題,結果他對書中的每一方面的問題,都了解得非常透徹。

這個例子證明:用「八面受敵」法讀書,所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八、陸遊:有的放矢法

「飲食起居,疾病呻吟,悲憂憤嘆,未嘗不與書俱。

」這是宋代大文學家,傑出詩人陸遊讀書生活的自我寫照。

他終生酷愛讀書,以書為伴,與書為伍。

不過,他讀書雖多,卻多而不雜,多而不亂。

他讀書都是有的放矢的。

首先,他注意有系統地讀書。

用現代話來說,也就是根據自己建立知識結構的需要,從整體考慮,有計劃地讀一大批書。

他從小立下大志,常用祖父陸佃「映月讀書」的精神勉勵自己,決心要有系統地讀萬卷書。

少年時,他攻讀了大量古人的詩作;青年時,他從「上世遺文」至「先秦古書」都讀了個遍,爾後,又讀完了《六經》、《左傳》、《離騷》等歷史重要名著。

其次,他注意結合研究專題讀書。

比如說,為了研究杜甫,他就選擇了有關杜甫的書籍若干本,潛心攻讀,結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老學庵筆記》等著作,寫下了有關杜甫研究的獨到見解。

再次,他注意將讀書與使用聯繫起來。

他為了實現自己抗擊外敵入侵,報效祖國的宏願,一邊習武,一邊苦讀兵書,準備來日疆場決戰時派上用場。

他讀《孫子兵法》一書時還寫了一首題為《夜讀兵法》的詩:「孤燈秋霜夕,窮山讀兵書。

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

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

九、朱熹:循序漸進法

「或問讀書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漸進」。

這是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讀書之要》中提出的基本讀書方法。

何謂循序漸進?朱熹作了詳盡的解釋:以兩本書而言,則「通一書而後及一書」;以一本書而言,則「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亂也。

」他還要求:「未及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

為什麼要循序漸進呢?朱熹以生動的比喻說,「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處,不知自低處不理會,終無至高處之理。

朱熹的這個主張說明,讀書要選定一個目標由淺入深,從最基本的書讀起,讀通一本然後再讀另一本,讀通一節然後再讀另一節;而不能不分主次先後,雜亂無章地亂讀一氣。

只要做到循序而漸進地讀書,就會收到「意定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的效果。

十、董遇:三餘法

常聽見有人說:「誰不想讀書呀?就是太忙,沒有時間。

」對於現代人來說,生活節奏加快,時間緊確實是很普遍的現象。

不過時間這個東西,具有很大的伸縮性,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時間就好像海綿里的水,只要去擠,總還是有的。

看來有沒有時間讀書,就看自己會不會「擠」了。

我國古代就有許多學人是「擠」時間的能手。

比如說,漢代的著名學者董遇就很有一套辦法,他提倡利用「三餘」時間讀書。

哪「三餘」呢?他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雨者晴之餘。

」意思是說,冬天,沒有什麼農活,這是一年之中的空餘時間;夜間,天黑不能出去活動,這是一天之中的空餘時間;雨天,不能下地勞作,這也是可利用的空餘時間。

抓住這三種空餘時間,用來讀書,肯定會有收效。

當然,董遇所處的漢代的農業社會,與現代社會有很大的差別,但他那種善於抓緊一切空餘時間的精神,對於今天來說仍然是適用的。

古人有古人的「三餘」,今人也可以抓住今人的「三餘」嘛!只要指導思想對頭了,具體方法是可以靈活多樣的。

像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三上」讀書法,也是可以借鑑的。

歐陽修的「三上」是指:「馬上、枕上、廁上」。

他經常利用這「三上」時間看書或是寫文章,效果極佳。

其實,今人的「三餘」、「三上」法要比古人多得多。

比如:開會前的幾分鐘有人在看書,排隊買菜的隊伍中有人在看書,候車室里有人在看書,坐在公共汽車上還有人在背誦古詩或外語單詞……看來,可利用的時間還是很多的,遠不止「三餘」、「四餘」,也不止「八餘」、「十餘」,關鍵就在於自己肯不肯擠,會不會擠了。

於一門學問自然就有駕馭運用的才幹了。

讀書要敢於質疑、善於質疑,這是顧先生的一貫主張。

他在另外的場合還說過:「我是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不肯隨便聽信他人的話,受他人的管束。

質疑就是要提出問題,大膽地懷疑書上的某些觀點和結論,不管你是名人也好,名著也好,我都敢於以批評的眼光去讀。

古人說過:「學則須疑」,「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些話將質疑法的重要性說得很透徹。

如果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不問青紅皂白全盤接受,就會把書上一些錯誤的觀點和材料當成正確的東西吸收,戕害自己不算,還可能謬種流傳,貽誤後代。

再說,讀書盡信書,思想就被書本束縛住了,創造力也就被扼殺了,那還怎樣有所發明、有所創造,超過前人呢?

顧頡剛說,讀書須疑,就是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只要有了判斷力,書本就是給我們使用的一種東西了。

十一,李嘉誠專題讀書法

抗戰期間,日軍侵占香港是李嘉誠一生中最艱難的歲月。

他孤身留在香港賺錢,以維持在家鄉的母親和弟妹生活,但是這段歲月依李嘉誠所言:「過往回憶,這三年八個月,可以說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

我現在僅有的少少學問,都是在這期間得來。

當時工作清閒,同事們愛抱團打麻雀,而我捧一本《辭海》,一本老師用的教本便自修起來,書看完賣掉再買舊書。

人家說讀書是求學問,而李嘉誠笑言自己是「搶學問」,爭分奪秒把古聖賢書一筆一筆抄寫在舊報紙上,加深記憶。

由於他是真喜歡讀書,所以知識學得牢靠,印象深刻。

李嘉誠晚上睡覺前一定要看半小時書,看到精采處,會捨不得放下,繼續追看,直到把文章讀完才肯關燈休息。

他說:「自言到今天,沒有一天不看書,除了小說,文、史、哲、科技、經濟方面的書都有讀,我從不間斷讀新科技、新知識的書籍,不至因為不了解新訊息而和時代潮流脫節,這其實是幾十年保持下來的習慣。

李嘉誠讀書方法是每季度只讀一個專題,比如一季度攻讀哲學專題,二季度又專讀佛學專題,三季度研讀人文歷史專題……專題讀書法既保證讀書的深度,每個專題都能博採眾家之長,確保涉獵知識廣度,是一種高明讀書法。

十二,孫正義廣讀法

孫正義年輕時曾利用住院的兩年時間,突擊閱讀近4000本書,平均一天5本,海量閱讀後,算是把人間大道讀通透了。

出院後,孫正義一心想創業,立志做世界首富。

他先後調研40多個行業,每個行業寫一份創業策劃報告,通過比較研究,決定在電腦軟體業大施拳腳,而同年美國的比爾·蓋茨也正在軟體業創業。

此二人在事業上抓住了社會經濟發展趨勢,隨行業井噴式發展而極具膨脹,一個成為世界首富,一個當上日本首富,投資阿里巴巴的日本軟銀財團正是孫正義的買賣。

翻回頭來看,孫正義事業草創前有多達40個產業可供選擇,而他獨具慧眼,偏偏選中當時不顯山不露水的軟體業。

嗯,理論結合實際的典範。

孫正義投身軟體開發項目後,因為手頭拮据,只能在地下車庫辦公。

一天,好不容易招到兩位員工,他激動地站在汽油桶上帶頭振臂高呼:「我要成為世界首富!我要成為世界首富!」等喊完口號,兩位員工撒腿便跑,一邊跑一邊嘀咕:「哇,老闆瘋了!瘋了!」簡言之,孫正義是將書徹底讀透,大徹大悟,從而有了大智慧和超人眼光,只是這類創業豪傑作出一些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不被外人所知罷了。

名人讀書方法各有妙招,但萬變不離其宗。

按實用性概括:博聞精讀,學以致用。

比如,文史大家司馬遷總結治學經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學」古人十大讀書法

我國漢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有言:「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不見事類,不知然否,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王充本人一生讀過近一萬三千卷書,「博通眾流百家之言」,由此才能寫出《論衡》這樣的偉大著作。今天小編也...

胡適的「手到」讀書法

胡適的「手到」讀書法唐寶民   胡適先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但凡能成為大學者,都有值得學習的讀書方法,胡適先生也不例外,在一篇談讀書方面的文章中,胡適先生就介紹了自己的讀書經驗。在胡適先生所介紹...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古代文化大咖讀書方法知多少

《論語》有言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而讀書也不是隨便讀的!讀書也講究其方法。「觀其大略」讀書法——諸葛亮

今天是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

今天是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與閱讀有關的活動。老師,你經常讀書嗎?你上次讀書是在什麼時候?上周六,我們進行了關於教師閱讀的語音討論,不少老師都發表了自己關...

學會看書,讓知識為我所用

看書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厲害的前蘇聯大叔柳比歇夫,可能有的朋友已經聽說過。柳比歇夫是一位生物學家,他的一生出版了七十多部學術著作,探討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哲學,昆...

國學大師的讀書指南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清華大學,流傳著一個令人極為振奮的傳說,據說,在校園裡有一本神秘之書,只要你讀過,你就會知道圖書館裡哪些書是最好最值得閱讀的,同時,它還會教你如何閱讀這些經典名著。換句話說,...

先賢鴻儒大多手不釋卷。諸葛亮讀書「觀其大

先賢鴻儒大多手不釋卷。諸葛亮讀書「觀其大略」,與陶淵明的「不求甚解」異曲同工;北魏將軍楊大眼認字不多,卻靠聽人讀書長了知識;歐陽修的「計字日誦」教你積少成多;明代張溥「七錄」法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經典」名人讀書方法、經驗總結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提起讀書,都覺得是個苦差事。但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晚我們就請大家來看看名人的讀書方法,為學海之舟加上引航的帆,助力的槳,事半功倍,苦中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