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一本書:陶淵明、諸葛亮、朱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據 不 完 全 統 計
法 律 圈 有 99% 熱 愛 學 習 的 人 都 關 注 了
你好,法律新鮮人
HELLO NEW LAW
怎樣躲避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一種無中生有的閱讀可能;有十四種外語的可能;如何閱讀小說、詩、歷史、哲學?為什麼要閱讀漫畫與影像?少閱讀一點的理由……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也不遲! 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是怎麼讀書的?做筆記的方法;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Fashion與經典的分界;一個普通讀者越界的時候,需要知道的50件事情……
下面這篇文章來自台灣的郝明義先生,原文載於其寫作的《越讀者》一書中。
它讓我們面對閱讀的危機,又揭示了走出危機的新的可能性,並且提出了許多具有操作性的「如何閱讀」的建議,相信讀完本文不同的讀者都可以從中得到啟示。
怎樣閱讀一本書:
陶淵明、諸葛亮、朱熹和蘇東坡的方法
作者簡介
郝明義,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之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
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Net and
Books。
2010年創立ChineseCUBES中文妙方。
其所發想的中文妙方產品榮獲2013年德國iF設計大獎的傳達設計獎(iF Communication Design Award 2013)。
現任大塊文化、Net and Books
董事長郝明義先生。
著有:《工作DNA》(增訂三卷)、《故事》、《那一百零八天》、《他們說》、《越讀者》、《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大航海時刻》、《尋找那本神奇的書》等作品。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2001太空漫遊》。
同時,他是把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卡爾維諾這些名字引入台灣的文化巨擘,他是出版幾米、蔡志忠、朱德庸等暢銷書作者的伯樂。
閱讀分界線
▽▽▽▽▽
網絡上,看到有人在很熱鬧地討論歷史上三位名人的讀書風格,比較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讀精思」。
說陶淵明「不求甚解」,典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傳》)。
說諸葛亮「觀其大略」,典出「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
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三國志·諸葛亮傳》)
說朱熹「熟讀精思」,典出「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
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
(《朱子讀書法》張洪)
我不認為這種比較是有意義的,因為我不相信這三個人真的是各自只有一種讀書風格。
因為,有些書就是需要「觀其大略」,有的需要「不求甚解」,有的則需要「熟讀精思」。
不但如此,同一本書里,有些地方讀來需要「觀其大略」,有些需要「不求甚解」,有些則需要「熟讀精思」。
更有甚者,同一本書,可能第一遍讀來只能「觀其大略」,第二遍「不求甚解」,第三遍才能「熟讀精思」。
因此,與其說「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這三個人不同的風格,不如說是三種不同的方法。
而我相信,這三個人一定都是對這三種方法都很精嫻的。
讀書到底有什麼方法?或是說,什麼才是正確的讀書方法?
世界上沒有正確的讀書方法,只有合適的讀書方法。
懂得合適的讀書方法,有幾個好處。
第一、就是知道對待什麼樣的書,適合用什麼樣的方法。
有些書,許多甜食類的書,讀來「不求甚解」即可。
許多主食類的書,讀來「觀其大略」即可。
但是讀美食類的書,以及蔬果類的書,則需要用上「熟讀精思」。
「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是享用三種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
讀一些需要你「熟讀精思」的書,你卻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
讀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書,你卻用了「熟讀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費。
第二、可以很快地知道怎麼判斷一本書是哪種飲食。
雖然我們談了很多飲食的分類,但是如前所述,現在的飲食選擇太多了。
書店裡,圖書館裡,網絡上,太多閱讀選擇披著各種外衣,試圖吸引我們的目光。
不談網絡,光說書店好了。
以目前新書出版的速度來說,一個星期沒進你常去的那家書店,你很可能就以為自己走進了一家新的書店──新書平台區上,幾乎大部份的書種都更換了一遍。
這麼多書,你要購買,從何選擇?
如果你懂得交互使用「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這三種方法,可以節省你一些時間。
遇上一本你看來還不錯的書,先是隨意翻閱一下,這就是「不求甚解」。
然後,把書的封面、封底、作者介紹、作者前言、目錄,從這幾個部份對這本書「觀其大略」。
再來,挑一個和全書精神最呼應,也是目錄或前言裡作者最看重的段落,仔細地「熟讀精思」個三五分鐘。
這三個步驟下來,應該足以讓你判斷讓這本書就此留在平台上,還是你需要把它帶回家了。
(請參閱《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一文)
第三、買回家,或借回家的書,知道如何享用它的精髓。
有的書,你就坐進沙發,打開立燈,「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地讀完吧。
有的書要「觀其大略」,做些筆記,放到書架上待日後查閱。
有的書,部份「觀其大略」,部份要「熟讀精思」。
有的書,則要全書「熟讀精思」。
一遍二遍三遍地讀。
許多思想深邃的經典,都有這個特色。
由於涵蓋的方面既深且廣,所以不一遍二遍三遍地熟讀精思,是等於最大的浪費。
網絡上沒有和這三個人並陳,事實上應該列在一起的,還有一位先生,就是蘇東坡,他的讀書法也是超厲害的。
有人問蘇東坡,說他那麼博學,一般人學不學得來。
蘇東坡說,可以啊。
他少年時候讀書,很多書都是讀好幾遍。
像他讀《漢書》,就是如此一遍又一遍。
第一遍他讀《漢書》,專門只讀和治理之道有關的所有內容,第二遍專門研讀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貨財。
如此,每讀一遍,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對其他主題則視若無睹,就可以讀通這個主題。
多讀個幾遍下來,就可以每個主題都很精通了。
最後,他說了一句,「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功夫學成了之後,可以八面作戰也從容自如,和那些只是隨意說說愛讀書的人比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簡直是天下無敵的架勢了。
蘇東坡的方法,不是拿來讀八卦雜誌的。
這種閱讀方法,第一,拿來讀一般人覺得複雜又深奧,看來頭都昏了的書,是最好用的;第二,拿來當主題閱讀上使用,也是最好用的。
(請參閱《主題閱讀沒那麼深奧》)
蘇東坡的方法,可以稱之為「八面受敵」。
「八面受敵」是一種多層次的閱讀。
「八面受敵」的方法中,一定包含了另外幾種方法的同時使用。
讀書讀書,我們從小就聽慣了要「用功讀書」。
「用功讀書」的說法真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學校教育和考試製度下,太多人把「用功」解釋為「用力」。
用力讀書,教科書上根本不值得去記的一些瑣碎數據,也成了擔心成為題庫的可能,於是用力筆而記之,背而誦之。
我們從很早就被破壞了閱讀應該「不求甚解」、「觀其大略」、「熟讀精思」、「八方受敵」,四者交互使用的認識。
「用功讀書」,其實應該明白的是對待不同的書,應該用什麼樣不同的「功夫」──要知道所謂諸葛亮、陶淵明、朱熹、蘇東坡的四套功夫,可以如何交叉運用。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來讀不同的書,而只知道用力讀書,就是死讀書。
死讀書,就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
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其它硬碟的時候也無從使用起。
在書籍的密林里狩獵——送給世界讀書日的話
馬上就要到來的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
閱讀的4場狩獵——送給渴望閱讀的你
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讀書日",希望能推動更多的人去閱讀和寫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保護智慧財產權。將近一千年前,蘇...
古人讀書12法,「包治」光買不讀病
弱弱的問一句:您有這種病嗎?囤書看著書就想買,買好多好多書,就是不怎麼看……親親,有以上買書不讀書情況的請自覺面壁思過3分鐘,再和帥帥一起學習「古人讀書十二法」,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看完朱熹的讀書六法,發現自己並不會讀書,為孩子收藏
大家好,我是教育幫幫主,暑假到了很多孩子以及大學生都開始讀書了,包括幫主在內很多時候就是泛泛而讀、甚至有些晦澀的書籍乾脆放棄了,這些年「辜負」了很多的好書。當然有些書籍適合泛讀,但有些書適合精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