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4月23日,第23個世界讀書日。

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地都會舉辦與閱讀有關的活動。

老師,你經常讀書嗎?你上次讀書是在什麼時候?

上周六,我們進行了關於教師閱讀的語音討論,不少老師都發表了自己關於讀書的看法。

大多數老師都覺得讀書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也有一些老師表示工作實在太累了,每天下了課回到家非常累,還要備課、批改作業,很想讀書,實在是沒有精力。

老師,你是否也會覺得,讀書特別重要,但是工作這麼累,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實現?是否也會苦惱,覺得讀到的東西不能在短期內提升自己的教學成績?

那麼,作為老師來說,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呢?想讀的書有那麼多,我們該從哪裡入手的呢?借著世界讀書日的契機,聽中教君慢慢來講。

越是教師,越需要閱讀!

作為老師,我們需要把閱讀融入自己的生活。

在語音留言中,用戶@和為貴說的特別好:「為什麼要讀書?因為一個人讀過的每一本書,都會在未來的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饋贈與你。

作為老師,讀書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讀書是最好的備課

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劉德水回憶說,自己曾在教授陶淵明的《歸田園居》時,學生提出詩中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問道:「十餘畝不小,七八間不少,陶淵明歸隱後的生活條件是不是很好?」這個問題難倒了劉老師。

陶淵明田原居只有條件差,他放棄舒適、富裕的生活才顯得高尚,如果是自由、清閒,比官場還舒服,品格價值就低了。

這個時候,劉德水的「雜覽」就發揮了作用。

他查到:魏晉時期,一畝相當於今天的0.69畝。

袁行霈先生研究,陶淵明五個兒子,再加上妻子,七個人。

古代一尺約等於今天23厘米,一間房大概九、十平米,草屋九八間,不過八十多平米,小三居,還要住七口人,生活居住條件並不是很好。

為了講清這個問題,劉德水參閱了《陶淵明集校注》、《中國歷代詩歌選》、《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陶詩的深度》《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等10多本書。

「把這點給學生講清楚,學生理解可能就更深了。

教師進行專業閱讀的效率就是讓我們遇到問題,知道去哪兒找資料。

」 劉德水說。

「我想一個老師的專業,借用朱永新老師的話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他的專業閱讀史。

如果說最好的投資是投資大腦,那麼對教師而言,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進行適宜的專業閱讀。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李虹霞說。

用戶@瑾瑟流年說:「讀書對老師是最好的備課,我深有體會。

我是一名初中語文老師,聊到閱讀和寫作,我特別感謝自己讀過的書,可以和學生在課堂上思想碰撞,可以在大語文的觀念里聊文學,聊生活,談感悟,每一次課堂上收穫的幸福和驚喜都會令我感動,唯有在讀書的世界裡靜守初心,才會遇見不一樣的自己。

我也會以此影響我的學生,教他們從心而讀,有悅而讀,有獲有悟而讀。

讀書是為自己而讀,閱讀本應是生活樂趣的一部分

有人說,不想讀書的人永遠能為自己的不讀書找到各種頑固的理由,而愛讀書的人則永遠不會說沒時間。

這在於能否認識到讀書是個人的事。

讀書思考,本是個人的事。

靜悄悄地讀書,獨立思考,以此為樂,才能領略職業趣味。

對教師而言,閱讀應當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僅在於教師比一般人善於學習,更在於教師比一般人能理解讀書的趣味。

青年教師入行的前十年,就是「打底子」的十年;這十年養成的讀書習慣,影響一生。

用戶@emmal說:「讀書是自己的事情,為了自己的提升讀書吧!」

用戶@KunGe說:「讀書,書里含香,字里有情。

人生沒有白讀的書,總會有一本,讓你有底氣。

老師始終是學生參看的榜樣

學生從師而學,不就是學我們怎麼讀書的嗎?

他們會關注教師的智慧,關注教師與眾不同的思維方法,毫無疑問,他們也會觀察教師的學習姿態。

學生看不到教師讀書的樣子,只看到教師終日忙忙碌碌,聽到教師一味地告誡學生刻苦,也許他很難領略「學習」的趣味,並認為學習是件苦事,從而對教育產生誤解,同時對教師職業也會敬而遠之。

教師愛讀會讀,有智慧,有趣味,有激情,學生觀察講台前站立的這個人,也就可能對「學習」有清晰的認識,明白「人」是如何立起來的。

其實很多老師都是真正的讀書人,他們頭腦清醒,能獨處,總會利用一切機會充實自我;他們有見解,有智慧,即使面臨巨大的壓力,也能從容應對,在困難的環境下展現職業境界;他們的「業餘」總是與讀書有關,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安靜地讀書,與世無爭,用閱讀把自己引入澄明之境。

學校有這樣的教師,校園才會有書香,學生跟隨讀書人,教育才會是生命禮物而不是精神負擔。

視野寬了,更有智慧了

一個人的閱讀視野廣闊,獲取智慧的機率就更大。

教師的專業閱讀是職業需求,貫穿整個職業階段,無須多說;而一名教師的教育視野,應當大於專業需求,因此,教師也需要與本專業有些距離的閱讀愛好。

教師應當比一般人「會學」,成為能讀各種書的人,這樣「教」便富有了智慧。

讀書別盲目,需要有方法和技巧!

讀書要廣泛,知識面寬利於深挖

在讀書方面,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李衛東的方法是「粗覽細讀總相宜,適合你的就是好的。

」如果是語文老師的讀書結構,李老師建議要合理化一些,語文課程教學論是基礎;教育學、心理學的書也肯定要讀,是專業;語文學科,文學、語言學等,包括進而再延伸,本體知識這方面的書籍,中文專業的書,也要讀。

讀書,一定隨著自己教書生涯貫穿整個教書的一生。

人文社科、美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包括一些流行的讀書榜的書,也要涉獵,進而包括小說、散文、非虛構性的作品也要去涉獵,進而涉及其它。

「讀書要廣泛,只要知識面寬了,才能挖深。

」李衛東說。

對於專業知識,要像「葉脈似的閱讀」

胡適先生在《讀書》一文中講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他曾請顧頡剛先生標點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一書,因為這本書很薄,胡適判斷顧頡剛大概只需要一兩個星期就可以做完。

豈料顧頡剛一去半年,總不能交卷,原來他對每一條引據都要去查閱原書,仔細校對,註明出處和增刪之處,這樣一來,自然耗時多多。

半年之後,顧頡剛對胡適提出,《古今偽書考》不必印了,因為他要編輯一部疑古的書,叫作「辨偽叢刊」。

胡適請他動手去編,顧頡剛編了一兩年,對胡適說,「辨偽叢刊」也不必再印了,現在他要自己創作了。

原來,這兩年他對中國古史作了許多辨偽的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他取得的成就早已超過了姚際恆等人,自然可以自己創作,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了。

我們可以想見顧頡剛先生的研究過程,即是閱讀與思考的過程,可謂從一句話到一本書,從一本書到另一本書,從許多書到一個知識譜系,從一個知識譜繫到更廣泛的知識譜系,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譜系。

這個過程讓我聯想到一片葉子的脈絡,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經由那些脈絡被源源不斷地輸送進來,最終長成一片碧綠的葉子。

對教師來說,如果我們希望把自己知識的盤子越做越大,就必須同樣要進行這種「葉脈似的閱讀」。

要帶著懷疑來讀書

民國著名記者、作家曹聚仁先生曾在《我的讀書經驗》一文中提到自己小時候讀書的經歷:他從《朱文公全集》中找到一段朱熹說岳飛跋扈不馴的記載,於是詢問父親,父親十分驚訝,不知如何回答,既不便說朱熹說錯,又不便失敬於岳飛,只能含糊了事。

這個疑問就此留在了當時只有12歲的曹聚仁心中。

後來,岳飛跋扈不馴的史實,終於在他閱讀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中得到了確證。

由此,他感嘆「信古總要上當的」,並得出自己的讀書經驗: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的確,不懷疑而讀書無異於把自己的大腦當成別人的精神跑馬場,當成別人思想的容器,往往讀書再多,也很難架構起屬於自己的思想體系。

這樣的讀書人往往可以成為比較淵博的學者,但很難在自己的學術領域提出獨特的見解。

為什麼有的人的閱讀量很大,卻依舊顯得沒有什麼見識?有的人大量閱讀了,各個板塊的知識都有所涉及,但卻缺乏思考,尤其是缺乏批判性閱讀的能力和意識,沒有建構起自己的思想,這樣讀書對教育教學的影響力就有限了。

特級教師閆學說:「我認識一個非常愛讀書的教師,他藏書上萬,每年購書的花費相當可觀,但有一個問題曾經困擾著我好幾年,那就是他的可觀的閱讀量和相當開闊的閱讀視野卻沒有對他的教育教學產生大的影響。

我想,他沒有批判性閱讀的意識,沒有形成獨立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又對當前的語文學術熱潮缺乏懷疑精神和冷靜的思考,可能是造成目前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

教師可以讀些什麼書?

讀一些專業領域的書籍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剛參加工作教師的建議里提到,要多讀關於你所教的那門學科方面的科學問題的書。

每過一年,你的學科知識都應當變得更豐富。

希望你到了你參加教育工作滿十年的時候,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

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你才可以說:為了上好一節課,你是一輩子都在備課的。

只有每天不斷地補充自己的學科知識,你才有可能在講課的過程中看到學生們的腦力勞動:占據你的注意中心的將不是關心教材內容的思考,而是對於你的學生的思維情況的關心。

這是每一個教師的教育技巧的高峰,你應當努力向它攀登。

打開思想,關注價值觀

多讀各種題材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開闊、視野得到提升,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更好地投身於教學中去。

像《學會生存》、《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教育的使命》等這些作品就很適合老師們閱讀。

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閱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育作為一種價值引導的工作,如果我們的價值觀本身是有問題的,那麼,我們付出的努力愈多,工作的效率愈高,可能離真正應該追求的目標愈遠。

滋養心靈,溫暖生命

中小學教師可以多讀一些滋養心靈、溫暖生命的書。

如席慕蓉、余光中的詩;劉墉、林清玄的散文,王小波、周國平的隨筆。

中小學教師閱讀的視野要寬廣一點。

陸遊說:「功大在詩外」,這是高度凝鍊和充滿智慧的表達。

有一些書能夠讓我們增加善念和憐憫心,擴大智慧和見識,遠離雞蟲得失的無謂爭鬥,把目光投送到更遠大的天地,關注更根本性的、深沉久遠的事物。

讀文筆和情懷優美的書籍,可以凈化心靈、溫潤生命,可以使我們用更積極、更樂觀的心緒看待世界和人生。


本文編輯 | 郭可暢

責任編輯 | 郭可暢

參考文章 |

人民網《教師應該怎麼讀——一位特級教師的讀書經》

中國教育報《為什麼越是老師,越該讀書?》

中國教育新聞網《語文教師的專業閱讀,你會嗎?》

網易教育 《教師需要閱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